李 丹 鐘 歡 肖四旺△
原發性失眠是指無明確病因的失眠癥狀者,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易醒或醒后再難入睡等一系列癥狀;長期的睡眠障礙會增加軀體、心理問題, 引起心理、心腦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發生[1]。原發性失眠發病率為20%~25%[2],且女性多于男性,其發病機制多認為是睡眠-覺醒節律失調;睡眠狀態是由中樞神經系統調控、并在相關的神經遞質和細胞因子等物質參與下主動產生的,因此發生原發性失眠的病因與機制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3]?,F代醫學對于原發性失眠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通過調節失眠機制來改善失眠癥狀;適應證主要是健康人短暫性失眠癥和老年人間斷性失眠癥,但各類藥物在服用過程中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嗜睡、頭暈、頭痛、共濟失調、記憶受損等不良作用,對長期服用患者更易產生耐受、成癮性,未能徹底解決失眠癥患者的根本問題。因此,本研究試述多功能推拿椅干預原發性失眠患者的中醫理論依據,以期為失眠患者的治療提供新路徑,擴大中醫特色療法應用場所。
中醫學認為人之寤寐主要由心神控制,而陰平陽秘的正常運作是保證心神調節寤寐的基礎?!鹅`樞·口問》中曾有記載“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原發性失眠歸屬“不寐”范疇,其病機變化總屬陰陽不交、臟腑失調。杜玉梅等[4]在探討失眠癥的中醫辨證治療時指出,人體陰陽失調可對睡眠和覺醒等生理活動造成影響?!拔迮K相關”理論把不寐病位責之于心,但與肝、脾、腎等臟腑密切相關[5]?!端貑枴ば魑鍤狻吩疲骸靶牟厣?,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可以看出五臟皆是藏神之所。五臟的生理功能失調和病理變化,均能引起臟腑機能紊亂,氣血失和、陰陽失調、神志不寧而發生不寐。
中醫學在失眠癥的治療上有著豐富的單一或綜合治療手段,主要包括中醫內治法和針灸、推拿、穴位貼敷及音樂、耳穴壓豆、足浴等。特別是基于經絡腧穴理論體系的針灸推拿療法以其獨特的整體治療、個體化治療的理念,及雙向平衡調節等優勢,正被廣泛地運用于臨床治療[6,7];其強調選穴及配伍規律,取穴多以督脈、膀胱經、心經、心包經上穴位為主,同時配伍八脈交會穴等特定穴。研究表明[8,9]針灸推拿療法在治療失眠中效果確切;且療效對比均優于西藥。然而,針灸、推拿等外治療法需要專業醫療人員進行操作,治療需要在特定的醫療場所進行,極大限制了其應用。因此對于廣大的原發性失眠人群來說,亟待尋求一種操作簡單且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人工智能是21世紀尖端技術之一,現已廣泛應用于醫療健康領域,使得中醫健康管理在信息采集、狀態辨識、干預和療效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更加完善[10];該技術在輔助診療和醫療機器人的采用和研究,更推動著中醫藥事業向現代化高科技方向不斷發展。中醫診療設備以中醫理論為核心、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臨床實際應用為目的, 實現了古、現代理論技術的有機融合, 符合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多功能推拿椅前期采集了多位名醫的失眠診療思路及治療方法,并結合文獻對原發性失眠患者的選穴進行了優化,模擬名醫推拿手法、量化了刺激參數,形成了具有中醫診療特色的人工設備,以期形成以“家庭”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旨在為基層社區家庭衛生服務的發展拓展新路徑。在普通推拿治療椅的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引入中醫辨證論治的診療思路;通過手握式測試手柄,完成參數采集并分析特殊部位疲勞狀況,根據該部位中醫經絡走行、穴位分布及特點,最后對不同患者生成專屬按摩程序。其程序設定主要包括隨心按摩手法、背部溫熱、氣囊按摩手法、伸展按摩手法四大類。
2.1 隨心按摩手法隨心按摩手法作用于人體背部頸、肩、腰等經絡及穴位,涵蓋了揉按、捶拍、滾動、指壓等多種手法及組合方式(詳見表1)。陰陽失衡、營衛失調是原發性失眠的主要病機,隨心按摩手法通過刺激機體背部督脈與膀胱經,疏通經絡、調理臟腑, 使機體臟腑陰陽及功能趨于平衡;督脈、膀胱經經脈循行均入腦,故有調理髓海、治神安眠之功。太陽經主管經氣及營衛功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變化,六經辨證中少陽主樞,有利于營衛運行出入之正常[11],故太陽經與少陽經經氣的正常運行亦是改善失眠的關鍵因素。背為身之陽, 背俞穴分布在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上, 是臟腑之氣輸注在背腰部的重要位置, 具有調節五臟六腑陰陽的功能[12]。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脊柱兩側的豎脊肌上,研究發現[13]背俞穴與臟腑的聯系通路可能與鄰近脊神經有關,其分布與脊神經節段性分布特點基本吻合。風池、肩井屬足少陽膽經,風池是足少陽與陽蹺脈、陽維脈之交會穴,肩井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蹺脈有司開合之功,與人體寤寐密切相關;陽維脈能調節機體陽氣氣機,有助于陽入于陰,維持人體正常睡眠。故刺激風池、肩井可理氣助陽、安神助眠。頸百勞穴為經外奇穴,該部位有第四、五頸神經后支通過,有舒筋理肌、活血通絡的功效。原發性失眠究其因為心經功能失調, 心與小腸相表里,天宗穴屬小腸經,故可養心安神;亦有學者認為[14]天宗穴位于背部心臟投影區內,“循經所過, 主治所及”,該穴也可治療心經病變。

表1 隨心按摩手法程序設定
2.2 伸展按摩手法針對頸性失眠設置頸部伸展按摩。頸性失眠多因頸椎小關節錯縫壓迫刺激交感神經,大腦興奮性增高,引起頸部肌力改變和活動功能受限,刺激周圍神經血管等而誘發睡眠障礙。覺醒-睡眠中樞在丘腦下部, 由椎-基底動脈的終末支發出的丘腦穿通動脈供血,因此當椎動脈受到頸椎因素刺激、頸椎病累及頸交感神經時,會引起覺醒-睡眠中樞系統功能障礙及褪黑素分泌異常而致失眠。目前頸部伸展按摩是臨床干預頸源性失眠的常用治療方法之一,其主要機制是增加頸椎活動度,消退局部水腫,解除頸肌痙攣和粘連,減輕頸椎間盤壓力,擴大椎間隙和椎間孔,牽開被嵌頓的關節囊關節滑膜[15];以達到消除炎性刺激、恢復頸椎及其周圍組織力的平衡,解除或緩解神經根的受壓。
2.3 背部溫熱療法背部溫熱療法模擬艾灸的溫熱效應。《素問·生氣通天論》載“陽氣者,精則養神”。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補注》中說:“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于神乎”??梢婈枤獾氖⑺ヅc精神狀態及睡眠密切相關。故各種原因引起陽氣虧虛,氣血運行無力痹阻經脈;或邪氣內客,影響陽氣運行、痹阻經脈均可導致陽氣循行不利,陰陽失衡,陽不交陰,引起失眠[16]。從經絡循行來說,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可疏通陽經之氣血,調理陽氣的消長平衡。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人體陽位腰背部,恰為一身之巨陽,為六經之長,乃陽中之陽、陽中之首,具有統攝陽氣、調節陽經脈氣的作用。且督脈“入屬于腦”、 膀胱經“從巔入絡腦”,其背部第一側線上有對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第二側線則有與五臟神志相關的腧穴[17],在體內聯絡于心、腦、脾、腎等各個臟器,具有匯集并運行氣血、津液、神志的作用。故溫熱物理因子作用于背部督脈及膀胱經相關皮部,能刺激陽氣生長、統攝并調節陽經脈氣,使體內氣血運行暢通、填髓生精,以期達到治神安眠之效。
2.4 氣囊按摩手法氣囊按摩手法屬于物理療法,利用機械對上、下肢間歇加壓,使靜脈血管盡量排空,減壓時靜脈血液自動回流,進而加快了靜脈血流速度,減少血液瘀滯;同時產生動脈流,推進肢體血液循環,改良全身血運狀況。人體四肢遠端經絡可治療頭面部及相應臟腑疾病,其分布的五腧穴為十二經脈氣血灌注節點,具有維持經絡元氣,恢復生命活力的作用[18]。氣囊按摩手法治療原發性失眠,充分發揮了中醫十二皮部理論的功能。十二皮部位于體表又與人體經絡氣血相通;故刺激皮部,可通過經絡的感應傳導作用,起到調節臟腑機能和治療疾病的目的[19]。故氣囊按摩手法擠壓肢體遠端經絡,刺激手臂和足部分布的心、肝、脾、腎經皮部,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調神安眠的功效。另外,也有研究表明[20]按摩手足穴位反射區,也可達到防病治病、自我康復的目的。
社會-心理、環境-生理等均會導致原發性失眠的發生,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競爭力的增強,其發病率也在逐漸升高。結合現代人工智能技術和科學經濟發展,通過對臨床選穴進行優化并量化針灸、推拿等技術手段的刺激參數,研究一種既能發揚中醫特色優勢、又能擴大其應用范圍的安全有效治療方法尤為關鍵。多功能推拿椅干預原發性失眠的設計與理念,不僅僅局限于單一推拿手法對失眠的治療,而是未來社區家庭多樣化手段干預亞健康狀態(失眠癥、肥胖癥、高血壓癥等高危人群)的一次新嘗試,旨在實現對亞健康人群的“家庭式中醫診療模式”(見圖1),建立社區健康管理工作站。

圖1 家庭式中醫診療模式流程圖
黨的十八大把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基本戰略;李克強總理提議“健全分級診療體系”,以解除醫療環境“看病難,看病貴”困境。根據治療難易及疾病輕重緩急制定分級診療制度,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建立科學合理、規范有序的醫療秩序[21]。其防治模式是針對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開展專項干預,包括一級病因預防、二級臨床前預防、三級臨床診療[22]。隨著醫療體制改革推進,雖然分級診療制度得到初步落實,但醫療保障、社會福利尚未跟上分級診療腳步,仍面臨著資源不均、人才缺乏以及居民意識薄弱等難題。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全科家庭醫生責任制度,科學管理居民健康,并利用健康檔案將醫療信息及時補充更新,掌握其健康狀況[23]。實施全科家庭醫生責任制度有效且可行,但家庭醫生專業技能、人力和資源物力的匱乏是阻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
多功能推拿椅不僅能為普通人群提供一般機械按摩,刺激大腦皮層功能、緩解肌肉疲勞、愉悅精神、提高生活工作質量,產生醫療保健功效;還能運用中醫理論失眠診斷思路及治療方法,對失眠高危人群及輕度失眠患者進行初步診治,預防失眠的發生和改善輕度癥狀,在分級診療防治模式上達到一級病因預防乃至二級臨床前預防的目的。多功能推拿椅在社區家庭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充當家庭醫生的角色、減輕其負擔,部分解決家庭醫生人力物力短缺的問題,有效緩解醫療衛生服務壓力、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現狀,并實現“小病到社區(家庭),大病進醫院”的要求,從而形成以“家庭”為中心的診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