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華 黃 艷 王 英 馬海霞 高婧慧 馬學軍 于 磊 何 娜 鞏克波
腦性癱瘓 (Cerebral palsy,CP) 簡稱腦癱,是由各種不同病因所致腦部損害的綜合病征[1]。它是一種運動障礙綜合征,是由發育中的大腦發生非漸進性障礙引起,常伴有感覺、知覺、行為和交流障礙,癲癇和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據研究[2]顯示,盡管早產兒整體存活率有所改善,但近幾年腦癱患病率一直在2.7‰~3.2‰之間波動。其中,痙攣型腦癱占75%[3]。腦癱是造成兒童身體殘疾的主要因素,從而加重了家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負擔。因此,通過改善痙攣性腦癱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急不可待。近年來臨床上對痙攣型腦癱患者下肢功能現代康復方法主要以MOTOmed運動訓練為主[4],但針對傳統康復技術如頭部針刺和現代康復治療方法相結合治療腦癱研究較少。中醫認為腦癱主要由于先天性精血虧損,后天氣血不足所致。以頭針結合康復運動治療效果說明兩者配合、綜合運用,可進一步激發腦和機體的代償能力,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和姿勢,預防繼發性損傷,建立正常運動模式,從而明顯改善痙攣性腦癱患兒運動功能[5]。故本研究采用頭部針灸配合MOTOmed訓練方式對116例痙攣性腦癱患者進行治療,并探討其影響和機制。
1.1 一般資料從濟南市兒童醫院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痙攣型腦癱兒120例,納入116例患兒,采用抽簽方式將研究對象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8例。試驗組中男患兒33例,女患兒25例;平均年齡(4.2±1.4)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對照組中男患兒35例,女患兒23例;平均年齡(4.0±1.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6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根據《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編委會[6]制定的診斷標準:①年齡大于1歲;②痙攣型腦癱;③伴有感覺、知覺、行為、交流障礙,但有站立、行走能力;④家屬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關節萎縮或變形,或此期間接收抗痙攣藥物治療者;②一過性發育遲緩;③混合型腦癱。
1.3 脫落標準依從性差(不配合者或不能參與全程治療者),與患者家屬或監護人商量后決定退出者。
1.4 治療方法2組研究對象均接收常規康復訓練。對照組采用MOTOmed訓練方式,即用德國 RECK公司生產的 MOTOmed viva2型智能訓練系統,3種訓練模式(主動訓練、被動訓練和抗阻訓練)供患兒選擇,1例患兒必須有1名醫護人員陪同訓練,每次訓練15 min,每天2次。周末休息,連續進行10周。試驗組采用與對照組完全相同的治療方式和療程,并在此基礎上,頭部針灸干預遵循《針灸臨床試驗干預報告標準》(STRICTA)指南[7],用一次性不銹鋼針(0.3 mm×40 mm)手工插入約15°與深度1.5~2.0 cm,沿上部點和中間點上的運動區域頭皮,頭針進針20 min,留針過程中,捻轉1 s,每20 min捻轉一次,捻轉2次退針。頭部針灸每周治療3次,每隔1 d進行一次,持續治療10周。
1.5 觀察指標用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8]中的D區部分(站立)以及E區部分(走、跑、跳)評價患者的下肢功能情況,總分為111分,采用等級評分方式,分數越高,代表下肢功能越好。患兒日常生活能力評定則采用改良巴氏指數評定表(PADL)[9],該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目前評價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最常用的量表,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強。2組研究對象在治療前后分別采集靜脈血2 ml,標本室溫靜置15 min,以 2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放置-80 ℃冰箱中待測。用ELISA方法分別測定治療前后血清中 NGF、ET含量。

2.1 2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研究對象GMFM評分(D、E部分)分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周后,結果顯示2組患者分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分值高于對照組。治療前后2組分值t檢驗結果顯示,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例,
2.2 2組患兒治療前后PADL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研究對象PADL評分分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周后,結果顯示2組患者分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研究對象日常生活能力強于對照組。不同時間點2組患者分值t檢驗結果顯示,治療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PADL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NGF、ET比較治療前2組患兒血清NGF、ET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周后,2組患者NGF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E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點2組患者NGF、ET水平t檢驗結果表示,治療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NGF、ET水平比較 (例,
痙攣型腦癱是兒科醫療保健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嚴重影響患兒大腦正常發育,甚至引起下肢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生活上不能自理,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增加了家庭的壓力和社會的負擔。醫療機構對腦癱疾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使腦癱疾病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進展[10]。有臨床實踐[11]發現,痙攣型腦癱患兒是由大腦皮質及錐體系受損造成肌肉痙攣所致,并伴有并發癥,例如,在復雜任務的共同運動之間切換困難,并減少脊髓和腦干抑制。目前,臨床上治療腦癱疾病的方法較多,但是尚未有一種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對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2]。而現代和傳統康復技術手段相結合有較強的互補性,很好地發揮協同作用,即現代康復治療通過進行合理有效的訓練,從而改善患兒的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頭皮針能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血液流速,增加腦部供血率,使大腦有更多的血氧供應,加快大腦運動功能康復[13]。近年來,針對頭部針刺與MOTOmed訓練相混合的運動模式治療痙攣型腦癱研究標準不一,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究頭部針刺配合MOTOmed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Hochsprung A[14]將MOTOmed智能運動系統與電子生物反饋治療相結合,治療效果比單純使用某種方法更好。本研究將現代康復醫學與中醫針灸學相結合,利用針灸學原理,即促進病灶側腦組織血管新生,改善血液微循環,抑制細胞壞死。結果顯示頭部針刺配合MOTOmed訓練模式中,試驗組GMFM、PADL評分以及血清NGF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有效改善患兒下肢功能障礙,減少痙攣發生。
神經生長因子(NGF)在維護神經生長、發育以及擴展血腦屏障通透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NGF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作用:①為大腦神經功能提供營養。②催化神經干細胞分化、發育,NGF可以催化神經突的形成和生長,修復受損神經。③清除自由基,在NGF作用下,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自由基的活性增強,減輕神經元損傷。④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間接形成新生血管。內皮素(ET)是血管收縮生物肽,作用時間長,參與多種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有研究[15]發現,患有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ET水平有明顯不同,治療后ET水平降低,但仍然高于標準水平。康復治療能降低患者血清ET含量,加快腦血流循環。
本研究以ELISA方法分別測定治療前后患兒血清中 NGF、ET含量,結果顯示,治療10周后試驗組患兒血清NGF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而ET水平2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頭部針刺配合MOTOmed訓練方式具有協同作用,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此治療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兒的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其機制與血清中NGF含量有關,此模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