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瑤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一組以感覺和自主神經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周圍神經疾病,因長期控糖不佳導致,臨床主要表現有神經功能障礙,常見癥狀有疼痛、感覺遲鈍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中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痹證”等范疇,其主要病機是以氣虛、陰虛為本,以血瘀、痰濁阻絡為標,治療原則應堅持活血化瘀、益氣養陰等[1]。補陽還五湯含有桃仁等多種中藥成分,具有活血化瘀、通經脈等功效,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起效慢,療效有待提高。針刺是把針具按特定角度穿刺患者體內,運用捻轉等針刺手法來對機體特定部位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及其他原因導致的氣虛血瘀證疾病,取得良好效果[2]。此次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針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及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對研究所得結果做出以下報道分析。
1.1 一般資料收集天津市和平區勸業場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8年3月—2020年3月,分組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含有6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病程6~17年,平均(9.87±0.69)年;含35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37~71歲,平均(51.29±3.28)歲。研究組患者病程8~17年,平均(10.87±0.69)年;含33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36~73歲,平均(51.55±3.33)歲。2組病程、性別、年齡等臨床基礎性資料經比較分析后,得出P>0.05,代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數據結果有分析對比性。此項研究已通過天津市和平區勸業場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得到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瘀血阻絡證等相關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齊全且無傳染性疾病者;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者等。排除標準:近期接受過其他對疾病的治療者;不適宜采用此次研究方法者;伴有嚴重器官損傷者等。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組方:黃芪20 g,赤芍15 g,川芎、地龍各12 g,紅花、枸杞子、桃仁各10 g,加水煎至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50 ml/次,2次/d。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方法:選取穴位有足三里、昆侖、氣海、合谷、關元、太沖、陽陵泉,對穴位針刺25 min,2次,針柄上點燃艾條,用回旋灸法進行13 min,直至皮膚泛紅,1次/d,4周為一個療程,2組患者均給予1個療程的不間斷治療。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憑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評估標準,顯效: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經實驗室檢查神經傳導速度增加或完全恢復;有效:上述癥狀均有所減輕,神經傳導速度增加至4 m/s以下;無效:上述癥狀未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未增加。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相加。②神經傳導速度。對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記錄分析,部位為正中神經、腓總神經,檢測方法為肌電圖誘發電位儀。③神經功能。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髓鞘堿性蛋白(MBP)、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變化記錄分析對比。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患者為78.33%,研究組相比于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后,2組患者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MNCV、SNCV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升高,且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均升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例,
2.3 神經功能治療后,2組患者BDNF、IGF-1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明顯升高,且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MBP與治療前相對比則降低,研究組與對照組相對比降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BDNF、MBP、IGF-1水平對比 (例,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特點是發病率高,早期癥狀為感覺障礙,往往累及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中醫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堅持辨證治療原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包括氣虛血瘀證、瘀血阻絡證等病癥,治療應以補腎陰、活血、宣痹通絡等為關鍵。補陽還五湯中黃芪具有祛瘀活血、補中益氣的功效;赤芍、當歸尾活血散瘀;牛膝、枸杞子補腎壯骨;紅花、桃仁化瘀通絡。諸藥共用,可共奏活血化瘀、溫陽通絡之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瘀血阻絡證等引發的神經系統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單獨使用起效緩慢,療效有待提高。
針灸是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針刺使用金屬針對人體相關穴位針刺,配合手法,調整氣血;艾灸使用艾條,在針刺基礎上點燃,以提高皮膚表面溫度,溫通經脈。針灸以“內病外治”為原則,通過經絡、穴位的傳導作用,治療疾病。本研究得出以下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相比于對照組明顯升高;研究組患者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MNCV、SNCV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均升高,提示針灸配合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且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BDNF對神經元存活、發展有重要影響,其水平升高,可降低神經功能損傷程度;IGF-1對機體組織結構、葡萄糖的攝取功能至關重要,其水平升高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MBP水平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疾病中異常升高,其水平與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呈正相關。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紅花可降低血糖血脂,對神經系統恢復有關鍵性作用[4];針灸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可改善患者病變部位血液循環,改善血液供給,同時可促進神經元的發展,保持神經功能的正常[5]。此次研究得出以下結果,研究組患者BDNF、IGF-1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MBP與對照組相比降低,提示針灸配合補陽還五湯藥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水平,促進機體恢復。
綜上,針灸配合補陽還五湯藥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患者臨床療效及神經功能具有明顯提高和改善作用,同時顯著升高患者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MNCV、SNCV水平,提高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和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