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華
冠心病心絞痛是目前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處于較高水平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該病主要的發病機制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產生的,一般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1,2]。本文主要是研究和探討雙心護理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疼痛感緩解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11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7 例;年齡37~75 歲,平均年齡(50.26±8.25)歲。觀察組中男29 例,女26 例;年齡38~75 歲,平均年齡(50.47±8.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分析均在滿足臨床條件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且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已排除不接受本次研究、具有精神病等其他大型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是對患者進行環境護理、用藥指導以及體征監測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雙心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并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指導,同時在與患者的交流溝通過程中,多以關心家人的角度來了解患者的內心以及心理健康狀態,主動耐心傾聽患者的認知感受并且對其進行鼓勵和積極建議,多換位思考,讓患者能夠感受到善意和溫暖。護理人員可以利用電視、音樂等進行輔助護理,從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聯合患者家屬一起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讓患者真切感受到家人所帶來的溫暖以滿足其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其護理和治療的依從性,加快痊愈速度。
1.2.2 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展開相應的健康教育,通過對其講解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機制、原理、預防以及治療和護理措施等來提高患者和其家屬對于該病的認知程度,并且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制作相應的健康宣傳手冊,以圖文的形式發放給患者以及其家屬進行觀看,從而加強其對該病的認識和了解。
1.2.3 疼痛護理 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來說,一般的治療過程和恢復過程都是具有一定的疼痛感的,并且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個人體質不同,對于疼痛的感受和忍耐力也不同,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對不同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疼痛護理,對患者心絞痛發生的頻率以及程度等進行記錄,并采用專業的鎮痛設備進行合理鎮痛,適當利用止痛藥給患者止痛,同時對于疼痛嚴重的患者,需要及時報告給相關醫師進行有效處理。
1.2.4 康復護理 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需要對其進行有效地康復訓練,如腹式呼吸訓練指導等,并且每天早上和晚上都需要循環進行練習20~30 次左右。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患者進行一些簡單適當的身體鍛煉,如在床上進行簡單的四肢屈伸運動或者適當進行慢走,讓身體的肌肉放松下來,防止長期呈躺臥狀態會導致身體僵硬、深靜脈血栓等情況發生。
1.2.5 飲食護理 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治療和恢復期間,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飲食護理干預,制定相關的飲食方案,并且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飲食期間需要注意哪些內容,如不能給患者吃一些刺激性大、高熱量或者高鹽高油等食物,可以適當給予患者低脂牛奶、水果以及蔬菜等,注意飲食的清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癥狀改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程度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測評,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程度越嚴重。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定,包括認知水平、健康水平以及心理水平3 項,各項滿分均為1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量表進行測評,滿分為50 分,>40 分為非常滿意;30~40 分為比較滿意;<30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評分分別為(2.31±0.27)、(2.41±0.53)、(2.76±0.29)分,對照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評分分別為(4.58±0.63)、(4.39±0.86)、(4.47± 0.68)分;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4.561、14.536、17.155,P=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認知水平、健康水平以及心理水平評分分別為(8.79±2.31)、(8.67±2.09)、(8.58±2.01) 分,對照組患者的認知水平、健康水平以及心理水平評分分別為(6.73±1.68)、(6.52±1.81)、(6.77±1.59)分;觀察組患者的認知水平、健康水平以及心理水平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49、5.767、5.238,P=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2.54±0.31)、(3.43±0.37)、(5.84±1.03)d,對照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3.87±0.52)、(5.14±0.63)、(8.02±1.79)d;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t=16.293、17.358、7.829,P=0.000、0.000、0.000<0.05)。
2.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2.73%(51/55),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4.55%(41/5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43,P=0.010<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一種臨床綜合征,該病具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點,同時其發病原因和多種因素有關,一般和患者的工作壓力、勞累過度以及休息水平等有一定的關系,根據心絞痛發生的情況不同可分為靜息型、勞力型以及梗死后心絞痛等類型,而且心絞痛一般多發于中老年人群,還具有長期性和間斷性等特性,如果不進行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抽搐、休克甚至死亡的情況,從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健康水平產生非常大的影響[3,4]。臨床上對于該病主要是采用瑞舒伐他汀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由于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從而可能會產生焦慮、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緒,對其后續的恢復治療過程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需要采取良好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干預,以此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治療效率[5]。
雙心護理主要是在環境護理、用藥指導以及體征監測等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疼痛護理、康復護理以及飲食護理。護理人員通過和患者有效的溝通交流,對患者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從而緩解患者的心理情緒,并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和依從性,以此提高護理效率[6]。同時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展開相應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該病的認知水平,以此降低患者對于該病的恐懼感,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7,8]。并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疼痛護理干預,從而緩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康復護理主要是對患者進行適當、有效的康復訓練,如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四肢屈伸運動以及慢走等,從而促進患者機體的代謝水平,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有利于后續的治療護理工作順利開展,以此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等。然后再對患者進行良好的飲食護理,補充患者機體所需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提高其免疫力和抵抗力水平,有助于疾病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采用雙心護理干預具有更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疼痛程度、生活質量以及康復情況,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研究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