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現代社會的娛樂生活豐富多彩,但是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人們的休閑娛樂活動是怎樣的呢?那時的人們會觀看百戲,那從事百戲行業的人職業與生活的情況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一組鎏金涂銀俳(pái)優俑銅鎮來感受一下他們的喜怒哀樂吧!
時代: 西漢
年齡: 2100 多歲
現居住地: 南京博物院
它的樣子: 這組銅鎮原來有四件,兩兩相同,用鎏金涂銀的技法來裝飾表面。人俑是坐姿,頭頂都有高高的發髻,眉目鳳眼上挑,高顴骨,長尖的下巴內收,面部表情夸張而豐富,張嘴說笑,展現出滑稽表演時的瞬間。
俳優是指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他們表演的內容包括說唱、滑稽戲等多種技藝,是我國早期的曲藝藝術形式。仔細觀察右邊的鎏金涂銀俳優俑銅鎮,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呢?
“說唱”是中國曲藝藝術的主要特征,在漢代,民間說唱表演極為盛行,這從各地出土的許多文物中都可以看到。例如四川地區出土的漢俑獨具特色,內容較為豐富,而在出土的許多漢俑和雕像中,最著名的當數下圖最左邊這件東漢擊鼓說唱俑。

請你觀察一下,同是俳優,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這些俳優的臉上表情豐富,看上去非常開心,但他們的內心是否像看上去的那么快樂呢?
西漢的俳優幾乎全部為男性。在南京博物院的歷史館中,除了鎏金涂銀俳優俑銅鎮之外,還有許多五代南唐時期的男伶人俑。請你找一找,拍下照片貼在下面的方框里,并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伶人俑”的小簡介。
小提示:伶人俑表演的是什么舞蹈呢?在現代生活中還有這種舞蹈嗎?你看過嗎?
通過參觀學習,你發現鎏金涂銀俳優俑銅鎮和伶人俑有什么區別呢?把你的發現寫下來吧!
*古今連線*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源自古代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在曲藝藝術中,相聲藝術可謂獨樹一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相聲既古老又年輕,代表著傳統,又演繹著流行。從早年間的相聲大師侯寶林、馬三立,再到現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德云社,相聲風趣詼諧,男女老幼人人愛聽,因為樂觀使人心胸開闊,幽默能夠陶冶性情。
侯寶林在《我和相聲》中說道:“相聲的歷史,要從古時候的俳優講起,那是很早的。”顯然,俳優和相聲有一定的淵源,二者也確有相似之處,例如在“包袱”的運用上、語言的豐富性上都展現了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找幾段傳統相聲聽一聽,例如《打燈謎》《繞口令》等。
其實除了相聲,由俳優表演衍生出來的曲藝形式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呢?
豐富的研學之旅結束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不少的收獲與感悟,一定要及時總結、記錄呀! 在研學之旅中,你遇到過哪些十分有趣或感到遺憾的事呢?有什么成功或失敗的學習經驗?最后可別忘了加入讀者交流群與大家分享你的研學之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