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睿
【摘要】“止于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柏拉圖首先提出把數學與善聯系起來研究。數學具有求善的價值,表現為數學的廣泛應用、數學思想的滲透、數學文化的傳播和數學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求善;價值
說到世間的萬事萬物,遵從于內心,如果是“善”的,我們都是喜歡的,因為,我們一生所奮斗所追求的,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希望是美好的、向上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自古至今,大家都認為,“止于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善的理念源于蘇格拉底, 是蘇格拉底哲學的始基。蘇格拉底認為, 善是承載一切事物最根本的本質, 是最高形式的美德。”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師從蘇格拉底,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僅繼續高擎善的旗幟,而且拓展豐富了善的內涵,特別是他舉行了一次“善的概念”的專場演講,最早提出數學具有善的價值。這次演講雖然不是很成功,尚未能比較全面且深刻地論述善與數學的關系,但難能可貴的是首先提出了把數學與善聯系起來研究,為我們后來深入探索研究數學蘊涵著的善的價值提供了思路。
數學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良好培養是毋容置疑的,是一種客觀性存在,這種客觀性存在符合人們對善的實踐性追求和現實性追求,從而把數學與善聯系起來。“數學即是客觀價值--善在最低層次上的表現。”數學與善是統一的,數學本身就是善。由此可見,數學具有求善的價值,表現為:一是數學的廣泛性應用;二是數學思想的滲透;三是數學文化的傳播;四是數學能力的提高。
數學的特點之一是應用的廣泛性, 數學無所不在的普適性告訴我們,數學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大有裨益,對人類的生活不可或缺,對人類探索未知世界不僅是有利,而且還是有用,善既是它的價值,又是它的終極目標。20世紀英國著名數學哲學家懷特海曾寫過一篇著名的論文《數學與善》,他認為,數學模式是認識善的途徑,數學模式需要善的理想,善的理想通過轉化為數學模式獲得意義和價值。
數學模式是客觀事物的數學抽象,具有在一定條件下的普適性,并且抽象程度越高,它的應用范圍就越廣,應用性就越強,數學善的價值也就越能得到體現。譬如,數學公式是典型的抽象數學模型,基本都是對稱和諧的,而對稱和諧的社會意義和價值是公平公正,代表著善的正義感。數學思想是一種辯證思想,經過潛移默化滲入人的意識,促進人們辯證地看問題,樹立大局意識,從而有益于人們形成善的觀念,數學的倫理價值得到實現。“數學的倫理價值在于至善。”
通過數學基本思想的長期訓練培養,就可形成數學觀念, 例如,探究觀念、組織觀念、和諧觀念、審美觀念和創新觀念等, 這些觀念滲透到人性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形成善的道德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是人們對自身、他人、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看法和認識,包括公平、正義、誠實和社會責任感等。”數學文化是高度模式化、數字化、方法化了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其實是一種純潔的文化,是形象、簡單、快捷的文化,不帶任何政治、宗教等人為色彩,因而是相對容易傳播的文化。通過數學文化的傳播,能夠傳播數學的普世價值,使人們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生活、學會處世。
我們應認識到,數學還是一種相對自由的文化。首先是數學思考的自由。德國數學家康托爾有一句名言:“數學的本質在于它的自由。”在數學課堂上,我們應讓學生自由地聯想數學、自由地猜想數學、自由地表達數學,然后再歸納數學、演繹數學,實現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結合,學生的思想會因為思考的自由而廣闊且深刻。其次是數學探究的自由。數學課堂能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的身心自由放飛,也即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開展數學學習活動,自主尋找材料、自主設計方案、自主開展探究、自主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在自動自發中獲取數學智慧。智慧對于求善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求善是一種公共行為,是有法則約束的行為。數學雖然是一種自由的文化,但這種自由也是有約束的自由,因為數學科學是一門講法則的科學,不管是計算,還是推理都要依據法則來進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在數學中是最能體現出來的,這也是數學求善價值的表現,培養人們的遵紀守法意識。求善是要提高能力的,沒有能力,在求善的路上,會舉步維艱,步步艱難,心想事不成,而數學對人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深遠的意義。
求善不能只是一時心血來潮,不能只是做一兩件好事,而是要持久、持續地實踐心中的善念。因此,勤奮的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仰等非智力素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種非智力素養的培養,數學比其它學科更能發揮作用,因為,學習數學,勤奮是最重要的前提。特別是數學能力的培養,更需要靠長時間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萬擊還堅勁,”才能形成。
[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遠程開放教育科研基金項目重點項目(編號:YJ2015)階段性研究成果;廣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強師工程”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允,黃秦安.從柏拉圖到懷特海:“數學與善”思想的演進及其哲學意涵[J].廣西社會科學 2018(12):82-85.
[2]范志均.數學與善--柏拉圖數學思想新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0 (11):70-75.
[3]王允,黃秦安.理性·價值·社會:數學知識倫理的三個向度——從柏拉圖、懷特海到歐內斯特.廣西社會科學,2019(12):102-106.
[4]劉鵬飛,孟建偉.論數學的人文價值[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9,35(6):113-117.
[5]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 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