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彬
【摘要】從學科任務角度來看“育人”,《道德與法治》在小學階段是較為重要的學科,但該科目往往被忽略。筆者通過對《課程標準》及各種文獻、理論的研究,結合多年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開發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以期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社會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學校教學評價中的“主要學科”,但我們要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其中對“德”的要求基本都可以從《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找到,也就是說,如果從學科任務角度來看“育人”,《道德與法治》在小學階段則是較為重要的學科。當然,從家長和學生的認識上來講,該科目往往被忽略,思政教師也常常處在尷尬的位置。
讓思政教師為難的還有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相對淺顯易懂,知識點很容易被學生掌握,卻很難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情感共振,以獲得知行合一的認同,這對思政教師形成一種挑戰。如何通過思維的“戰爭”或者精神的震撼讓學生深刻理解“道德”與“法治”?這是筆者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標。基于這些思考,在從事思政教學的十多年間,筆者努力往以下幾個方向邁進。
一、及時“充電”
《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小學階段的其它學科不同,它涵蓋豐富,囊括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思政教師必須保有足夠廣闊的視野和飽滿的知識儲備才能輕松駕馭課堂。
例如,筆者會關注時事政治熱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內外形勢、黨和國家工作任務發展變化較快,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常講常新。”筆者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時政內容作為教材的深化和延續融入到課堂中,能使課堂時時保持“新鮮”。因此,在上《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這一單元時,筆者結合時政,便將日本擬排核廢水入大海件事融入課堂,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保護地球、譴責污染環境的愿望空前高漲,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也得到充分的培養和拓展。筆者還經常將這一類重大新聞時事與教材知識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多層面、多角度運用書中的知識進行分析,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對知識系統整合的能力。很多學生開啟了自主分析事物的思維模式,邏輯思維得到良好的發展。
除了捕獲有用的資訊,還要多閱讀積累。“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在這個信息量巨大的時代,很多學生掌握的常識并不比教師少,這就意味著,教師如果不學習,很可能會被學生丟在后頭,也很難得到學生的尊敬。教師應該是一個“智者”和“慧者”,用內涵去吸引學生。而具備這樣的魅力,前提是必須有超越于常識的高深和廣闊的知識儲備。如此,教師光芒自然會在課堂中綻放。例如,筆者在課堂中插講古人捕鳥如何“網開一面”、講他們捕魚如何不用密網、樵夫如何兼為森林醫生。學生們都很訝異,六千年前的祖先就已經懂保護生態了。在這種歷史文化傳承的感召下,學生們紛紛認同環保觀念。因此,筆者認為,一個不學習而照本宣科的教師,不能怪學生不聽話,而是這位教師根本就是在浪費學生時間。
二、開發新的教學模式和激勵機制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思想性、精神性比較強的課程,要達到課程教學的要求,僅僅靠教材的“說教”是不夠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所以這些年來,筆者一直推行“開放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置身于各種社會實踐中以實現教學目標。“課程的實踐性取決于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社會建構性,知識不是在個人頭腦之中,而是分散在社會中的,所謂‘學習就是‘參與實踐共同體的過程。”“開放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創造“悟”的體驗環境引發學生情感覺醒,與當下流行的“價值體悟”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且由于空間廣闊而更勝之。例如,筆者在兩個任教過的學校分別組建了學雷鋒愛心小組,筆者班的學生成了愛心小組的主力隊員。愛心小組一直開展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定期為社區做好事、幫扶孤寡老人、社會調查、到烈士陵園掃墓等。這些活動成了課程教學的有效補充,特別是部分原來在家庭得不到歸屬感的學生,慢慢恢復了心靈的溫度。如,筆者班有一位學生,父母離異,母親因為缺乏耐心,導致學生心理上,行為上出現平面的例題。同班學生每天擔驚受怕,教師們也束手無策。后來,筆者讓他加入愛心小組,并經常利用實踐活動的接觸機會開導他,課堂上一發現他的優點就及時表揚,終于他能在幫助別人中找到了快樂了,學習也慢慢步入正軌。這些實踐活動同時也讓很多學生走出了”象牙塔“,懂得了社會責任和與人溝通。
另一方面,小學思政課程《品德與社會》改為《道德與法治》之后,更重視“法治”了,法治教育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僅僅課堂上的講授很難讓法治觀念深入到學生內心。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在課程之外,筆者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我遵紀 我守法 做合格小公民”的主題教育活動月,邀請律師到學校為學生開設法治講座。在活動月中,我們開展了簽名活動和法治征文、手抄報、知識競賽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并以獲獎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加分。為了參加比賽,學生們都積極主動搜尋法治知識進行學習,激勵的作用很快顯現出來。筆者還鼓勵和指導課程學得好的學生申請評選市、區“三好學生”“美德少年”“文明小標兵”,讓優秀的學生感受到“學有所成”。這種激勵形式同時還有效地引導家長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
三、結語
課程有廣義、狹義兩種。《中國大百科全書》把廣義課程定義為:“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另一方面,《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它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與學校其它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基于這個方向,我們應該解放課堂,探求更多有利于更好實現教學目標的模式,使《道德與法治》成為一門實實在在的綜合性課程,真正發揮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36.
[2]鐘啟泉.課堂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6.
[3]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07.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