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環
摘 要 新編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力求營造兒童文化,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注重課程綜合。教學應依托教材,營建童趣課堂,促進兒童的深度體驗和探究,增加兒童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樂趣,自覺內化與踐行法治意識,養成尊法守法的行為習慣,獲得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整體發展。
關 鍵 詞 中小學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綜合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1-000-03
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新編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基礎上修訂編寫而成。作為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其目標在于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新教材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經四緯課程框架,創造性地拓展為與兒童發生密切聯系的家庭、學校、自然、社會四大生活場域,引領置身其中的兒童不斷學習、活動、提升,用空間邏輯取代了原教材的生活事件和時間邏輯的編排,[1]力求符合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規律,體現活動課程特色,富有兒童文化情趣。如何用好新教材,服務兒童的智慧成長,需要我們展開新的探索。
一、營建童趣課堂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置身真實平凡的生活之中,才能使學生發現更多新鮮的感動和愉悅。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通過四個卡通人物及設置一系列活動小欄目,營造兒童文化,增加兒童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樂趣。我們要立足這一特色,用兒童化的課堂氛圍,讓法治意識自然而愉快地走進兒童的生活世界。
新教材圖文并茂、形式活潑,創作、改編了諸多“微繪本”故事和童謠、兒歌,富有童趣,啟迪智慧。兒童在閱讀教材時會發現,這里有和自己一樣的同齡人盼盼和圓圓:他們是教室里兒童的親密伙伴,不時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與教室中的兒童互動交流;還有四個卡通動物朋友:康康熊、樂樂猴、愛愛鴿、創創鼠,它們巧妙地出現在各種活動場景中,穿針引線;更有活動小欄目:如故事屋、游樂場、音樂廳、小論壇、加油站等,這些都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同時,教材中大量留白的設置,使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性格的兒童都能與文本對話。這些都賦予了法治教育童真與童趣,吸引著兒童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以“成長不煩惱”一課為例,本課第一課時側重心理健康疏導。以游戲熱身導入課堂,教師先呈現孩子們入學以來在校園生活的相冊,引導學生敘說快樂的成長記憶。接著,生動講述微繪本“嚕嚕豬的煩惱”,學生融入故事之境,聯系自身,敞開心扉,盡情訴說自己的煩惱。此時,教師幫助孩子們分析煩惱來自兩個方面:學習和與人交往。“同學們,有了煩惱會令人沮喪、自責、孤獨……面對煩惱,你是怎么做的呢?”當孩子說了自己的日常做法后,教師不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入另一個繪本故事“我不想生氣”:小兔子遇到煩惱會深呼吸,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自待一會兒,會站在自己和別人的角度再想一想,會找愛她的人訴說……這里沒有教師生硬的告知,只有動人的故事在無形中給孩子以啟迪。
童年,不會在一個故事里結束,而是不斷發生故事,焦慮和煩惱還會繼續。故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斷變形的能力——在故事的敘述中,孩子們會逐漸思考如何與他人交往,開始理解為什么要遵守規則,追求公平與公正……并找到面對事情的態度和做法。而故事也是孩子的生活本身,在故事營建的兒童化課堂中,兒童主動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不斷理解思考生活。而教師也身處其中,與兒童一起演繹道德與法治學習新故事。
二、轉變學習方式
2016年,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布可謂是對知識為本教學觀的拷問。唯有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才能讓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指向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等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才能促動兒童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自覺內化與養成。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設置了諸多活動欄目,如觀察哨、碰碰車、實踐園、體驗館等,并設計了單元體驗活動。這些都旨在幫助兒童開展探究體驗,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這些欄目,引領兒童親歷、體驗生活,初步培養兒童的法治意識和道德判斷能力。
一位教師在設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爭當健康小衛士”體驗活動時,設計了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是“健康知識大闖關”,意在引導學生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活動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小組競賽方式,圍繞健康知識的話題,設計了必答題、搶答題和附加題。第二板塊“情境演練”則設計了小組長抽題,分配角色的環節,請小組成員創設情境表演。活動結束則請其他小組分別打分,并派代表說明打分理由。活動前,教師與學生先討論明確了競賽規則;活動中,根據學生意見靈活調整。如在附加題環節學生思維活躍,經商議,大家一致同意除了諺語,還可使用有關自我保健、預防疾病、衛生習慣的名人名言回答問題。
這樣的活動設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課前積極搜集保健知識和相關諺語等,并在競賽中靈活運用。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理解、商議制定競賽規則,切身體驗到什么是規則,并深刻領悟到遵守規則、公平競爭的意義。
生活即教育,兒童的生活是教學過程中始終需要憑借的“中介”和手段。眼睛進沙子了、做游戲不能耍賴、突然肚子疼等都是兒童真實的生活體驗。僅以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四個單元的體驗活動“大聲說出我的愛”“學校常規我知道”“爭當健康小衛士”“與規則同行”都強調作為主體的“我”,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兒童生活為主線,請兒童站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中央,將兒童的生活經驗帶入教學活動,幫助兒童獲得探求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法治意識才能自然地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
三、整合教育資源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有機整合了多種教育內容,包括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我們在教學中要立足教材,開發和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引領學生整合知識與生活,獲得道德素養、法治素養等學科素養的整體發展。
一年級上冊“心中有規則”單元,從游戲的規則、交通的規則到生活的規則逐漸拓展,以游戲、討論、體驗等方式,引導兒童建立規則意識,理解遵守規則、規則公平的意義和要求。如在教學“紅綠燈在站崗”一課時,教師可提前帶兩三位學生到學校旁邊或兒童熟悉的地方,觀察并拍攝紅綠燈的變化,以及過往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將視頻帶入教室。通過請兒童評議,使其明白健康、安全是生活的前提。之后,出示一張比較全面的交通安全場域圖,如紅綠燈、斑馬線、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讓兒童仔細觀察,討論在這些地方行走時需要遵守的交通規則。接著,可以開展諸如“小交警”等游戲,引導兒童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選擇如交通信號 、行人通過紅燈路口等,幫助學生懂得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知法守法。此外,還可以結合小公民法治教育研究主題,參與中、高年級小公民法治教育活動,如《關于城市中小學上學、放學途中交通擁堵情況的調查研究》聽證會等,加深學生對交通法規的認識,初步建立規則意識。
教材中諸多主題都可整合多種資源,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道德與法治實踐情景。如“讓愛住我家”(二年級下冊)單元體驗活動,我們可以邀請父母走進課堂,開展親子游戲。“學習途徑多”(二年級上冊)一課的“實踐園”活動、“擁抱你我他”(一年級下冊)一課的鄰里活動,可帶領兒童走進圖書館、電腦房,走進社區,用多元開放的資源,開闊兒童視野。課程資源的整合能有效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綜合性、真實性、豐富性、開放性,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這樣的課程實踐,避免讓兒童淺嘗輒止地經歷活動,而是真實地參與生活,深層地體驗生活,獲得真實的道德認知,從而引發內心的道德情感。
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為學生和教師打開了一扇認知和探究的新窗口,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師生一起走向更廣闊的生活世界。
參考文獻:
[1]鞠文燦,杜文艷.道德與法治教師用書[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6:2.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