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
【摘要】有效提問是授課中的重要環節,一組緊密聯系的問題群可將授課內容完整統一地展現,層層推進。本文討論借助擬定關鍵詞的方式,展開問題群的設置。而關鍵詞的擬定,可來自文本自身的風格、主題或備課時對文本的價值定位。
【關鍵詞】問題群;語言風格;思想主題;價值定位
課堂中,問題設置對于串聯課堂內容,逐層推進思考,整合思維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在此,筆者整理問題設置的一個可行思路——即利用關鍵詞展開一組有機聯系的問題群,從而推動課文內容的解讀與教學目標的實現。而關鍵詞的設定,可來自文章的語言風格、思想主題或價值定位。
一、明確風格,分析拆解
在準備《沁園春·長沙》一課時,筆者注意到這首詩恢弘的氣勢背后,有其豐滿的骨肉支撐,于是順著“豪邁”這一關鍵詞,展開了對“豪邁”這種閱讀感受緣由的思考和分析,再將其進行整合,于是有了這堂課的基本思路。
1.梳理行文思路
全詩自開始至“萬類霜天競自由”,是詩人對湘江秋景的描繪,眼前生機勃勃、五彩斑斕的景象絲毫沒有蕭瑟的秋意,而滿是蓬勃的朝氣與充沛的生命活力:紅遍的萬山,碧透的江水,搏擊長空的雄鷹和自由無拘的魚兒,滿眼盎然,豪邁之氣躍然紙上。
隨后作者悵然而思,追問了一個深沉博大的問題:天地萬物,命運何主?這一問題振聾發聵,可謂豪邁雄健。由這一問題轉入作者,顯然,當時的他思考的是:中國大地上人民的命運,究竟誰來掌控?封建軍閥、封建官僚、帝國主義勢力均不應是掌控者,人民的命運之主應當也只能是自己。于是,過渡到全文下片敘述,作為人民命運主宰者的青年改革家一代,他們做了什么?那便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揮斥方遒,浪遏飛舟。不畏艱險、敢為人先的豪邁之氣在這一番激情洋溢的敘述中頓生。
不難看出,全詞內容由景而思,由思轉憶,但無論是景、思抑或憶,都氣勢磅礴,充滿豪邁之氣。
除此之外,全篇豪邁之感不僅來自內容的充實雄健,也來自這種古體形式詞作的聽讀感受?!肚邎@春·長沙》屬長調,四言偶句特別多,無論上片的景物描寫還是下片回憶敘述,四言偶句極盡鋪排,讀來極有氣勢。龍榆生先生就這一詞牌做過闡釋,“至于適宜鋪張排比、顯示寬宏器宇或雍容氣度的慢曲長調,常是多用四言偶句作為對稱格局,并于落腳字遞換平仄作為諧調音節的主要手段。這該以《沁園春》為最好范例”。此外,整首詞的領字都是去聲字,如“看”“悵”“憶”“記”,音節短促,朗讀時也會較平聲字更有氣勢;而全詞四言偶句的尾字都是平仄相交,也產生了音節協調,錯落恢弘之感。以上片為例,四言偶句的尾字分別是:秋——去——頭,染——透——流,空——底——由,地——浮,全部平仄相合,讀起來氣韻十足。以另兩首沁園春詞為例,《沁園春·雪》和《沁園春·疊嶂西馳》,如把背景隱掉,只是朗讀,也會產生一種壯闊之感,進一步印證了豪邁之氣不僅是從內容傳達出來的,也是從它的韻律特征傳達出來的。
2.設置關鍵問題
基于以上課文思路的分析,筆者將整堂課的目標及授課線索設置為對全詩“豪邁之感”的解讀分析,在此之上設置如下兩個問題:
(1)聽讀、自讀、齊讀課文各一遍,說說整首詞呈現出怎樣的風格特征?
(2)你是從哪里讀出“豪邁”之感的?
預設答案一:豪邁。
預設答案二:
(1)“豪邁”來自上片生機盎然,色彩斑斕的湘江秋景。
(2)“豪邁”來自詩人對宇宙萬物、生命規律的追問。
(3)“豪邁”來自青年改革家們意氣風發,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情懷。
(4)“豪邁”來自《沁園春》獨特的韻律特征,給人以恢弘之感。具體解釋則是:四字偶句居多,鋪陳排比,氣貫如虹;“看”“悵”“憶”“記”領字去聲,短促激昂;四字偶句尾字平仄遞換,音節協調。
據此,全詞意境鑒賞、情感分析、語言特色梳理等教學目標都在對“豪邁”一詞的解讀中得到落實,形式圓融,內容詳實。
二、凸顯主題,逐層深入
《逍遙游》一課主題是“反思自身存在,追尋生命自由”。因此,以“自由”為核心,筆者設置了三個與“自由”相關的故事及問題引入,引發大家對“自由”這一話題豐富性及深刻性的感性體驗,隨后結合課文,展開一組有關“自由”的問題群,進行深入理性的探討。
故事一:“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樂自由的時光?!?/p>
故事二:“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p>
故事三:“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卻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犧牲自我的人!”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是高某某,2011年酒駕入獄,出獄后接受采訪,他說:“那半年沒有網,也沒有手機,不曉得現在幾點,活動范圍只有一點點,卻特別自由、幸福?!背H丝磥韯儕Z了人身自由的牢獄里卻讓他覺得最自由,那究竟什么才是自由?第二個故事主人公是作家王小波名篇里的話,王小波說沒見過人敢這么特立獨行,無視對生活的設置,那人可不可以向這頭豬看齊?追求這種自由?第三個故事是因為追求自由被撤職、被全民討伐的范某某,這種對自由的追求該不該?我們追求自由卻碰了壁,該怎么辦?
三個故事的三個問題關系層遞,指向什么是自由——該不該追求自由——追求自由后受挫怎么辦,希望引起大家對自由的感性體認。隨后進入課文內容的講授,過程中依次展開如下問題:
問題一:如何實現“逍遙游”(自由)? (用文中的話)
問題二:文中以“鯤鵬”為代表的諸多意象(事物、人物),他們實現了“逍遙游”嗎?
問題三:如果“逍遙游”如此難以實現,莊子提倡“逍遙游”意義何在?
三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把全篇內容統攝起來:
首先,實現逍遙游需要“無所待”——一個生命體,不需任何憑借就能得以存在,它才是自由的。這一結論來自全文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