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惜玉
筆者在潮州鄉鎮學校執教20年,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越來越深深體會到我們的鄉土文化急劇斷裂,鄉土知識也日漸式微。我們對自己的精神家園感到越來越陌生,“無根”感充斥著年輕一代的心靈,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鄉音”的價值,重新體驗“鄉情”的魅力,重新追尋“鄉魂”的影子。養育我們的鄉土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不僅帶著自然的清新,而且帶著人文的滋潤。鄉土教育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鄉土文化入文來,一直以來是筆者的作文課堂中一項重要內容。
筆者一直覺得,地方民俗文化是一個很好的作文教學資源。沈從文不就用一支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而淳樸的湘西風情畫嗎?汪曾祺不就用一顆顆端午的鴨蛋征服了我們的味蕾嗎?鄉土文化入文來,首先要從民俗文化入手,一堂好的地方民俗文化課,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無限的魅力。課堂上,筆者常利用多媒體展示潮州本土民俗文化的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欣賞,并以導游的身份引領他們游遍湘橋春漲、鱷渡秋風、西湖魚筏、韓祠橡木等潮州八景,帶他們進入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場景、美麗的大自然以及純樸人文景觀之中,多彩的風情,純樸的習俗,一幕幕如身臨其境的畫面讓他們產生激情,感到舒心、歡快,從而達到下筆如有神。有了課堂民俗文化的講解為基礎,課余,筆者組織學生去感受、體驗本地風俗習慣,來解決困擾學生的“寫什么?”并進一步指導學生解決“怎么寫?”的問題。
一、體驗過節風俗,感受節日文化
潮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民風純樸,潮州人勤勞樸實,形成了特有的地方風尚習俗。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開始按本地特有的風俗習慣,舉行各種活動或做出別具風味特色的潮州小吃。筆者嘗試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伙伴,進行小組合作,分別調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主要節日的全過程,寫出自己不同的內心感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開心過大年”
從臘月開始,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進行大掃除,讓學生參與寫春聯,貼年畫,守歲、拜年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濃濃的鄉音鄉情,把家鄉的風土人情原汁原味地再現筆端。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清明掃墓”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有的地方還有斗雞、踢球、踢鍵子、蕩秋千、放風箏等項目。學生們通過傳統的民俗活動,反復體驗與先祖的情感聯系,寄托對祖先的懷念之情。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端午食粽”
潮汕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為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格外清甜,能使人身體健壯,能治好疾病。潮人認為,“食粽才健壯(潮語粽與壯諧音)”“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食了端午粽,始把棉衣送。”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潮人把五月節視為除蟲驅病的“圣日”。除了插艾蒲,沐藥浴外,還有其它一些服藥膳的習俗,個別地方還有端午中午吃真珠花菜(即白苞蒿)的習俗,據說可以除去腹中毒質“端午食葉,勝似服藥”。另外,端午還經常舉行劃龍舟比賽,當神廟前鞭炮一響,龍舟便聞聲起鼓,健兒們奮臂劃漿,力爭上游,場面十分壯觀。既可以使學生大開眼界,又可大飽口福。
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天全家團圓,每家每戶的晚飯當然特別豐盛,讓學生自己動手幫廚,其樂融融,親情充盈心間,構成了不可多得的真情實感的題材。這也可讓學生感受到節日的趣味不只是繁瑣、不只有美味,更有著濃濃的鄉音鄉情。晚飯后,各家各戶都在門前的空地或陽臺擺開陣勢,對月祈福,此時鑼鼓喧天,潮劇登臺,燭光搖曳,香煙裊裊,好一派溫馨祥和的場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時此刻應該詮釋得最為淋漓盡致,其中的鄉味也深深鐫刻在學生們的心中。
二、尋覓民俗文化,擴大作文題材內容
潮汕的民俗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滋潤中成長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是潮汕歷史文化的珍貴遺產,其品類相當繁富。潮州工夫茶、潮劇 、潮樂、潮州歌冊等,都是生動質樸、剛健清新的民族文化。它飽含鮮明的民族情感和氣質,具有獨特的感染力,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題材內容。說到潮州童謠歌冊,自然而然地把我們的思緒引到遙遠的記憶中,那池塘邊、榕樹下,媽媽口中的歌謠在搖籃邊蕩呀蕩……“挨呀挨,挨米來飼雞,飼雞來當更,飼狗來吠夜”“老鼠拖貓上竹竿,和尚相打斗抓毛,擔梯上厝掠蝦仔,點火燒山掠田螺。”“活燈看完看紗燈,頭屏董卓鳳儀亭,……”多么迷人的景象。可惜,這一切都定格在歷史的某個時空了。潮州歌冊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曲折新穎,音韻和諧順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潮州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潮汕人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課余時間,筆者組織學生們采集和學唱潮州民謠歌冊,他們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你方唱罷我登臺。不僅拉近了語文與學生的距離,又讓學生體驗了民俗文化精髓,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提煉和表達能力,為積累寫作素材添磚加瓦。活動中往往會觸動學生內心的情感,產生了許多感受,我手寫我心,足以抒寫內心對五彩繽紛世界的認識,為作文教學開啟了一扇新天窗。筆者想,通過教育者的傳播使潮州民謠歌冊等這些文化積淀不再是一種記憶,更不是一個遙遠的歷史名詞。
三、抓住契機、強化寫作能力
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們也往往撒下了一路的情感之花。心動就行動,筆者下意識培養學生抓住生活中寫作契機的能力,鼓勵并引導他們觀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開展課前五分鐘的演講活動,交流生活中的發現,培養學生養成多查多記多問的好習慣。這些都是學生把握生活中寫作契機,積累寫作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融入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并時刻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感,積極積累第一手寫作材料,而這些材料就是他們作文課上的“做炊之米”。那么,如何描摹家鄉風土人情呢?首先要訓練學生瞅準作文題中的關鍵字眼,展開聯想,搜索記憶庫存,調出、加工或創造寫作契機。由于節日、民俗風情具有豐富的內容,其形式又是生動活潑具體可感,其形象性、時間性、空間性很明顯,非常適合于學生寫敘事類的文章。學生選取自己喜愛的節日、民俗風情活動作題材,在作文內容上就有了保證。其次又因為內容的豐富性,就必須加以剪裁,什么該略,什么是重點表現內容以及觀察的角度等都需要有恰當的安排。學生可以從習作中鍛煉記敘能力。同時,這些構思、布局、剪裁也相應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是要有創新和拓展,人云亦云是一種慢性毒藥,它只會磨失我們的意志力,模糊我們的判斷力。在創新的時代里,創新才是生存的標志詞。于是,筆者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創作中學會以小見大,在平凡中蘊育偉大,在尋常中創造奇跡。
總之,鄉土入文來不僅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豐富學生的寫作資源,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對故鄉的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使學生做到學習與做人的完美統一。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