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驛馭
精干的短發,富有親和力的笑容,以及一雙洋溢著熱情與活力的眼睛,這就是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運營三公司工務維保部單軌道岔車間黨支部書記、維保部副經理,重慶單軌道岔技術領軍人才張杰給人的第一印象。
2021年6月底,張杰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此時距離他進入重慶軌道集團工作已經過去了16年。輝煌的榮譽背后,是張杰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
遇到難題就要“皮”
陽光穿過位于渝北區金童路軌道基地內“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窗戶,照射在屋內的榮譽墻上。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勞動模范”、“重慶市杰出英才獎”……一張張榮譽證書、一座座獎杯,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榮譽與成就,源于努力與鉆研,源于既具有專業性又具有創造性的工作。
“工作中,我認為自己有點‘皮。”張杰笑著說。
這里的“皮”,并非指頑皮、調皮,而是一個西南地區有特定意義的詞匯,意為皮實、堅強。這個字若是放到穿著工裝、手拿工具,正在檢查道岔設備的張杰身上,還包含著面對困難百折不撓、付出再多精力也要攻克難關的含義。
張杰個性里的“皮”,正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2005年,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線路——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開通運營。在許多重慶人的記憶里,去位于楊家坪的重慶動物園玩耍,往往是乘坐這一趟列車。
然而在當時,作為單軌系統三大核心技術之一的單軌道岔技術,在重慶乃至全國都是一片空白。跨座式單軌交通技術和設備大都從國外引進,車輛、軌道梁、道岔等核心技術也都遵循著國外企業的標準和規范。
“國外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生產上的確有著嚴謹的態度,可在技術分享方面,他們的態度也同樣‘嚴謹。”張杰打趣說。
為此,張杰下定決心,一定要破解掌握單軌道岔核心技術密碼,實現單軌道岔中國造、重慶造,唯有這樣,軌道交通的運營才能不受制于人。
于是,進入重慶軌道集團從事單軌道岔的檢修維護和技術革新工作僅僅一年的張杰,便開始面對這項挑戰。
最忙的時候,張杰和團隊成員吃住在現場,在公司安了家。白天,張杰和團隊成員一起跟隨專家現場學習;深夜,他又奔波在軌道線路上檢修設備,維護運行安全。同時,他還每天自學大量專業知識,翻閱大量書籍資料,掌握理論知識。
“遇到再大的難題,我都不輕言放棄。實在解決不了,我也要想辦法、換思路攻克。”張杰說。
正是憑著性子里的“皮”,憑著勇敢的創新精神,張杰和團隊掌握了單軌道岔核心技術,并編制形成了國內第一部關于單軌道岔的維護手冊,讓重慶這座山城成為國內最早擁有跨座式單軌線路的城市。
瓶蓋與單軌道岔
在張杰看來,一瓶礦泉水,就能很好地向人們描繪他的工作內容。他介紹:“人們喝礦泉水,總是要先擰開瓶蓋。正是因為瓶蓋上有增加摩擦力的紋路,人們才能夠恰到好處地擰開。那么,這些紋路應怎樣設計才能恰到好處呢?紋路太密集,人的手指會痛;太稀疏,摩擦力不夠,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擰開。如果把軌道交通比喻成這樣一瓶礦泉水,那么,我們就是設計礦泉水瓶蓋上紋路的人。”
幾年前,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日立道岔鎖定裝置因使用多年,摩擦片磨損嚴重。當時,日立企業不愿僅僅只出售其生產的摩擦片,而是要連同整體鎖定裝置一起售賣。
對此,張杰帶領團隊對鎖定裝置進行了嚴謹的解體和檢測。在此過程中,他突然發現,在鎖定裝置上增加一塊不銹鋼墊片就能夠很好地延長其使用壽命。
靈光乍現之后,就需要用漫長而精密的實驗來讓天馬行空的點子具象化。
張杰和他的團隊通過一年多時間、兩百多萬次的試驗,最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這種安裝墊片的方法被證明是成功的,墊片不僅能讓道岔鎖定裝置延長3年至6年的使用壽命,還為集團節約了數百萬元的設備采購資金。
在張杰看來,軌道維保工作就是要細致入微、慎之又慎。
礦泉水瓶蓋的舒適度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欲,軌道維保工作則關乎著每日數百萬乘坐重慶軌道出行的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從事軌道維保工作以來,每每遇到負責的線路出現問題,張杰都會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制訂解決方案。16年間,張杰參與指導開展單軌道岔維修、搶險100余次,有效保障了群眾的出行安全。
負責的領導,帶頭的“杰哥”
“古往今來,科學家們取得的很多成果,都離不開前人的積累。同樣,他們也會毫不吝嗇地與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張杰說。
所以在部門里,張杰關心關愛后輩,向他們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和經驗。年輕的同事們也打心底里喜愛他,親昵地稱他為“杰哥”。
2012年,“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依托工作室,張杰采取了“一幫一”、“老帶新”、“互學互助”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近幾年,工作室共組織課程培訓72次,培訓學員1440人次。這些培訓學員中的不少人,如今都成為重慶軌道集團的優秀技術工人。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作為一名有著19年黨齡的黨員,張杰在出色地完成技術工作的同時,也為他擔任書記的重慶軌道集團單軌道岔車間黨支部貢獻“光”和“熱”。
6月28日,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張杰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榮譽對他而言,既是來自組織和群眾的認可,更是對他接下來工作的激勵。
“我的志向,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張杰說,“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副沉重的擔子。”
今日的重慶,軌道交通不僅為市民出行帶來便利,更成為重慶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在軌道李子壩站,列車駛過居民樓,引來過往游客好奇的目光;在軌道國博中心站,極具線條感的站廳讓乘客目眩神迷;在軌道海棠溪站,列車迎面駛來,與遠處的樓宇共同構成了一幅夢幻的圖畫……
在這背后,在每日都要承載數百車次的單軌道岔之間,凝結著張杰的勤勞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