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冉開梅
盛夏的清晨,位于萬州區五橋街道的香爐街一片靜謐,河水潺潺穿街而過。
一些居民剛起床,打著呵欠伸著懶腰,一副睡眼惺忪的樣子;一些起得早的居民手里端著早餐,蹲在苔蘚覆蓋的青石階上一邊吃,一邊聊著家常。
晨光之中,五橋街道香爐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傅山祥出現在這條老街的街巷之中,一路走走停停。
這條老街,叫香爐街;穿過的小巷,叫香爐巷。因在老街后山上,有一處葳蕤植物中兀立的巨大山石,名香爐山,于是這一街一巷,也隨了它的姓。
多年來,香爐街、香爐巷與橫跨老街河流的那座百年石拱橋一樣,成為老街人心里解不開的牽掛,也成為傅山祥抹不去的記憶。
一份安慰
“傅書記,吃了早餐沒?”一位居民跟傅山祥打招呼。
“吃了吃了。”傅山祥笑意盈盈地回答。
“老哥,進屋喝口水再走。”另一位居民聽到聲音趕緊從屋里跑出來喊道。
“謝謝,但我還要到前面走一走。”傅山祥擺了擺手。
繼續往前,傅山祥在巷子里一棟灰白色的老樓前停下腳步,轉身上到3樓,敲開門進屋,只見臥室床上躺著一個中年男人。
走到床邊,傅山祥幫中年男人翻了翻身子,然后輕聲對他叮囑道:“天氣變熱了,你要多翻身、多擦洗,預防長褥瘡,白天坐輪椅出去走走。”
“好,好!”另一邊,中年男人的父親老何不住地點頭說。老何還告訴傅山祥,他的孫子在學校成績拔尖,感覺家里又有了新的希望。
“好好培養,有啥困難盡管找我、找社區。”傅山祥聽到消息,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欣慰與激動。
但在以前,眼前的家卻不是這番模樣。
兒子突發疾病導致癱瘓,只能臥床養病。那段時間,老何整日長吁短嘆、愁悶不已。
得知這一消息后,傅山祥向老何伸出了援手:每周,傅山祥都要去老何家做家訪,同他談心,幫助解決家里的問題;他還聯系老何孫子所在學校的老師,加了老師的微信,做起了“臨時家長”,隨時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持續的噓寒問暖,漸漸拂去了老何臉上的愁云。老何常想,要不是有傅書記,他或許都撐不到現在。
一頓團年飯
傅山祥永遠忘不了17年前的那個秋天。
那天,老街的一群居民簇擁著來到香爐山社區,紛紛要求在即將到來的換屆選舉中推選傅山祥到社區任黨總支書記。香爐山社區黨總支經過認真考察和研究后,決定把傅山祥作為黨總支書記人選上報給五橋街道黨工委。在當年社區換屆選舉中,傅山祥高票當選為社區黨總支書記。
為什么居民都要推選他?
原來,當初在社區居民安裝自來水管時,傅山祥出錢出力,還聯系上級部門爭取到相關支持,把管道安裝到了居民家里,也把自己“落戶”到了居民心里。
在傅山祥看來,社區干部的工作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冷暖,必須要用汗水浸潤小巷的每個角落,用心用情為居民服務,把實事好事辦在居民的心坎上。
傅山祥上任之初,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那時的香爐街,建筑十分破舊,環境特別臟亂差,上級部門希望盡快實施改造穿過老街舊城的馬路,但老街一部分居民的門面處于臨街位置,馬路經整治后,路面抬高,門面就自然落差下降一部分,極大可能影響經營,居民不愿意也不配合。
“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問題一定要解決!”傅山祥立即行動,每天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
“老街的環境改造好了,生意自然就更好做了,目光要放長遠一些。”道理講得明明白白,人心自然就聚攏了。在傅山祥的努力下,不到10天時間,社區黨員家中的私搭亂建全部拆除。黨員的示范帶動在社區影響極大,一個月里社區90%的居民都主動拆除了違章搭建,老街煥發新顏。
這一年的臘月,居民在社區擺起幾十桌“壩壩宴”,一家一個菜端上了桌,聚在一起團年,慶祝社區“新生”。
如今,這個約定俗成的儀式一直延續。一到臘月,社區居民就張羅著做上好菜好飯,熱熱鬧鬧地提前團個年,在一片歡聲笑語里表達對來年的美好祝福。
兩個綽號
2020年春節,傅山祥有了一個新綽號——“帳篷書記”。
原來,春節疫情防控期間,傅山祥把家里的帳篷捐出來,用作社區抗疫一線的指揮陣地,他用50多個寒風凜冽的夜晚值守換來了老街居民的安康。
從除夕下午開始,傅山祥就通過社區黨員微信群、居民微信群和社區電子屏等,滾動播發宣傳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知識。當晚,參加完五橋街道的防控工作緊急會后,他就把香爐山社區需要防控設卡的各個位置、每個細節都進行了周密安排,并帶領20余名社區黨員干部、樓棟長分赴各居民小區摸排從湖北武漢返回社區的人員,發出了社區全體黨員干部投身一線的集結令。
“人手緊張,壓力也大,我也沒時間回家。”傅山祥說。雖然白天都有志愿者值班,但到了晚上如果沒人值守,風險就大了。就這樣,他帶領工作人員白天巡查、晚上值守,一直堅持到了解封的那天。
除此之外,傅山祥還擁有另一個綽號——“潛水書記”。
2020年夏天,一場特大暴雨襲擊老街,滔滔上漲的河水淹沒了老街公路沿線。
“洪水要來了,馬上離開家!”傅山祥見狀,立即和工作人員分頭通知居民迅速撤離。一段時間后,群眾疏散完畢,但放心不下的傅山祥又開始挨家挨戶排查。
“對面還有3個人!”果然,傅山祥發現在一棟臨河的居民樓里還有人呼救。
“你們站在那里不要亂跑!”傅山祥一邊喊話,一邊把繩子一頭綁在洪水中搖晃的樹上,一頭系在腰上,奮力泅渡過翻卷的洪水,攀爬到樓上救出了3名被困人員。
轉移完3人后,傅山祥繼續逐戶排查,直到全部居民疏散完畢。統計因災受損情況、制作數據報表、協助救援隊伍清淤消毒……傅山祥片刻不曾歇息,在那3天里,他一共睡了不到8小時。
“我只是做了一個基層社區干部應該做的事,真不該有那么大的聲響。”后來,面對各種榮譽的到來,傅山祥始終覺得受之有愧。
在傅山祥眼中,即便如今居住在幢幢樓房拔地而起的繁華新城,但老街依舊彌漫著他青煙一樣的鄉愁。
“我感覺自己在老街長成了一棵樹,在居民生活的街巷樓棟里長滿了根須。”傅山祥說,接下來,他這棵守護百年老街的大樹,要繼續迎風搖曳、茁壯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