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程,王海峰,黃承寧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江蘇 南京211222)
高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是高校辦學的基本方針,也是提升自身辦學實力即內涵建設的基本要求。共建共享實驗室是高校與企業之間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具體落實與實踐。目前,校企共建實驗室主要有高校為主型、企業為主型和優勢互補型三種。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與中興通訊雙方在“共建共享”實驗室方面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圖1為校企共建實驗室基地牌匾。

圖1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校企共建實驗室基地牌匾
國內高校致力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實現,利用高校實驗室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從而深挖其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好高校實驗室是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徑。高建設質量的實驗室是學生觸碰前沿技術的重要基地,也是學生將理論實踐化的重要場所,直接體現出高校的辦學實力和層次水平。然而國內高校實驗室建設工作長期依托政府教育經費支持,用于設備前期購置、后期維護和二次開發的經費與之相比有較大差距,導致設備利用率低、現有的很多實驗設備滯后于當前科技發展水平等問題。
對一個企業來說,實驗室是產品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孵化的主要基地,對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和創新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與高校實驗室建設相比,企業實驗室在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但仍然存在人才數量不足、理論指導薄弱、創新研究不多等缺點。
一方面高校如果想要提升學生素質以達到企業需求,就要夯實好理論基礎,培養創新鉆研的精神,加快實施教學改革;另一方面企業如果想要立足市場,就要充分依托高校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并與科研資源豐富的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只有不斷加強企業與高校實驗室建設,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才能實現共贏。圖2為校企合作共建大數據實驗室的一角。

圖2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大數據實驗室
校企共建實驗室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重要產物,將有效調整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科學理論研究方法,同時對企業而言也為其人才引進提供了便利,為技術創新注入了動力,將不斷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的高速發展。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是雙方通過一系列物質和信息交換滿足實驗室建設所需要素,并且在實驗室系統內外部因素共同推動下形成的,其系統模型如圖3所示。然而,國內部分高校與企業共建的實驗室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實驗室日常管理不規范、缺乏統籌意識、企業參與度較低、互促發展的作用發揮不足等。

圖3 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的系統模型
國內高校中的傳統實驗室大多都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來提高日常使用過程中的規范性,但是對于校企共建的實驗室卻很少有相關的管理條例,因為校企共建實驗室與傳統實驗室相比具有一事一議性,往往需要根據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條款來約定彼此的責任與義務,缺少穩定性和統一性。正是因為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規范和缺失,導致校企共建實驗室在日常的建設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隨意性,對校企共建實驗室的人員安排、考核細則、建設辦法、財務管理、儀器設備等都缺少相應的管理和決策機制。正是因為缺少嚴格的使用條例、正確的使用指導和規范的管理制度,往往會使得校企雙方都很難實現預期的目標。
據考察,大部分的校企共建實驗室在運行方面,都存在著一開始大力建設,之后不予以維護及運行狀態不佳的現象。一般來說,高校與企業剛開始合作時,都會保持著相對頻繁的交流,一段時間后,慢慢疏遠了,也不再履行共同建立起的管理機制,僅僅是形式上的雙方共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也不再起制約的作用。不難發現,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由于監督考核機制的不健全而導致的。高校不對專門負責校企實驗室的人員進行考核評估,對樹立項目的開發、人才培養等缺少具體的指標來進行評判。企業方面,也未能將關鍵技術教于學生,從而也無法得到更多創新成果。由此,起初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實踐機制的預期成效都難以得到實現。
直至今日,國內部分高校關于職稱的評定以及年末績效考核等重要指標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垂直激勵”情況,而缺乏橫向的激勵。一方面來說,對于建設完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室及實驗室,工作人員及管理人員的日常考核難以定量評價;另一方面,即使實驗室建設完成,高校對共建的實驗室認可度也較低,在相關設施、人才的引進等方面存在著資源不平衡的現象。這種校企實驗室的管理方式大大減弱了高質量人才推動共建校企合作實驗室建設任務的積極性。
校企共建實驗室與一般的實驗室有明顯的差異性,其更加著重強調培養工科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校企實驗室這座橋梁,將平時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高校與企業則在實踐與探討中逐步完善實驗室體系與管理制度。高校與企業要做到互利共贏,努力尋找雙方最好的契合點。高校需主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學生的就業方向以及職業生涯的規劃,而企業從中可以發現學生的發展潛力,并且對他們進行培養,爭取培養成日后可以聘用的優秀員工,為企業輸送人才。
高校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派專人與企業之間定期聯絡,獲取新的雙方訴求,校企做好實驗室工作,對產學研進行深入探討,不但可以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可以為企業輸送大量的可發展人才,是雙方合作共贏的模式。如果遇到學生有想要開設的課題以及深入研究的方向,學生萌生了好的創新想法,應該盡力提供前沿的技術和有力的平臺支持,讓學生有充分的制度保障與大量的可利用資源,從而激發越來越多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孕育出更多可以走向市場的新產品。
合作中,高校和企業始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需要承擔不同的職責。因此,要各自明確具體的職責,將各自的責任落實到位,從而把握校企實驗室的大致整體方向。為了達成基礎保障,要提前對實驗室的人員配置、運行條件等做一個評估,同時明確校企合作實驗室的合作內容、雙方的權利以及義務。同時積極采納合理建議,吸取其他高校實驗室建設試驗成果的精華,對實驗室的制度和運行方案進行調整及優化。
高校應大力鼓勵相關教師投入校企合作實驗室的工作中,并且給予作出巨大貢獻的教師部分獎勵,從而與企業達成更加穩定、長遠的合作關系,推動建設校企實驗室行穩致遠的發展道路。企業應鼓勵更多的員工積極投身于與高校合作的建設之中,對表現突出的員工進行一定程度的獎勵。只有使高校人員以及企業人員都積極參與其中,提升雙方合作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達成長久合作的意向,從中實現共贏。
根據所制定的實驗室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實驗室相關人員應該嚴格執行。企業應該按照要求,對中期進展、終期進展、成果統計等進行匯報,高校相關部門應該建立相關的審查評估制度。考核體系的建立應該是雙方的,企業同時也對高校每月、每季、每年的計劃目標進行相應的評估。高校與企業每一段時間后都應對所制定的計劃進行不斷調整,這樣體系方能形成閉環,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同時,隨著合作的深入,此考核體系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搭建,將校企共建實驗室的管理賦予動態化,可以實時進行查看及監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內大形勢仍舊是以企業為創新主體,高校實驗室實用性明顯降低,也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高校需要摒棄因循守舊的發展道路,迅速調整教學方式和觀念,改變發展模式,尋求與企業的合作,擴寬合作渠道,不斷推動高校的科技創新發展以及實驗室高水平、高質量的建設。將校企共建實驗室作為切入點,從而提高科技創新產品的研發能力。只有高校與企業達成共識,深入合作,才能有效促進對科學創新的深入研究與發展,牢牢把握產學研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機遇,將校企雙方優勢資源共建分享、有效整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雙贏、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