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建杰,馮曉新,王 戈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四川 綿陽621000)
立足于K12基礎教育,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職能[1],要實現人才培養,必須統籌教學與科研軟硬件資源,才可以塑造出高質量人才去服務社會,兼顧文化傳承創新及國際交流。2018-08,教育部專門印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在此形勢下,一部分民辦高校“重教學、輕科研“的現像越發嚴重,從“打造金課”入手耗費了大量的資源、時間和精力,而科研工作被忽視,科研發展滯后;另一部分民辦高校迫于轉型發展、學校評估等對科研成果的硬性指標需求,使得科研更功利化、形式化。在具體實踐中科研與教學活動時有對立和矛盾,因此,民辦高校尋求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教學科研模式與機制極為重要。本文基于科研反哺的思路,在道橋專業教學改革方向進行了探索和微觀研究,旨在突破民辦高校“科研反哺教學”的瓶頸,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內,通過精準定位、優化配置形成民辦高校以科研促教學,以質量謀發展的良好局面,同時為高校教改研究提供“樣板”案例和改進對策參考。
基于長期的一線教學經驗、科研實踐經歷及調研數據總結,民辦高校決策層、專業教師和學生對“科研反哺教學”的整體支持度不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表現為:①民辦高校辦學定位重在服務地方經濟,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一味追求人才質量短期效應,以適應社會技能型人才需求;再者,民辦高校融資和生源質量難以保證,專業教師多為年輕梯隊,科學研究基礎薄弱,因此,學校制度通常沒有把科學研究作為重要決策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布局及政策框架內,這樣就不利于科研反哺意識形態的形成和執行。②學校現有的實驗硬件設備條件僅能滿足基本日常教學活動,不足以支撐教師深入科研,也難以對學生完全開放實驗室以支撐學生參與科研。③在教師工作崗位職責、教學工作量計算及考核辦法、職稱評定、職業發展規劃、工資績效薪酬待遇等方面偏教學輕科研,普遍出現教師認為科研工作是“額外工作”或“私活”[2],完成規定基本教學課時及過程考核要求已經屬于滿負荷運轉,對學校提出的科研工作疲于應付,力不從心。④專業教師自身專業和擅長領域與所教授課程匹配度不高、教師科研能力及經驗不足、學生學科知識結構欠缺和專業素養較差,使得教師科研反哺教學的實踐力不從心。⑤“科研反哺教學”研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堂設計和前期準備,這些成本和工作量無法得到有效承認,影響了教師深入科研的積極性。⑥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壓力和綜合能力評估形勢下忙于各種考研、考證、考公務員、學生社團、學生創業及各類比賽,靜心參與科研的意愿和精力較少。這樣,種種因素導致“科研反哺教學”的參與者都處于被動局面。
學校決策層應樹立“科研強校”長效優質辦學發展理念,強化“科研反哺教學”主動意識,做好頂層設計及規劃。一方面,應從專項經費預算及使用管理細則、“科研反哺教學”成果認定及獎勵辦法、“科研反哺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科研與教學工作量化標準等方向入手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參與“科研反哺教學”工作,尤其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審、定崗定級和收入分配等方面有明顯體現;另一方面,在學生參與“科研反哺教學”工作方面制定激勵辦法,如費用報銷、學分認定和置換、推優保研、獎學金評選等。通過這些政策實施和引導,激發師生共同參與科研的熱情,形成“科研反哺教學”的主動意識和行動能力,實現常態化及可持續。
教師日常教學工作量飽和,無從精心專研,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難以有效提高。學校應在教師自我調節的基礎上,組織協調解決此類矛盾,比如對基本教學和科研工作量進行合理調整,以化解教師在二者時間分配的對立,保證科研和教學“同頻共振”,教研相長。
認真分析教師的教學、工作經歷及相關領域成果,甄別其擅長的專業和特點,劃分教師類型,規劃教師發展方向,按照能力分層次分級別,并建立檔案,保證他們都能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只有科研方向和承擔課程專業方向一致,才可以進行高效優質的科研和教學深度融合。因此,學校教研管理部門應協調各系部單位在專業培養方案、學期開課計劃制定時提前做好教師任課種類、課程數量、授課時間的協調工作,保證教師承擔的科研方向與所承擔的教學課程高度統一(至少一門課程專業對口,其他課程可為專業相關),同時,要求教師在申報和承接科研項目時同樣做到專業對口和相關,為“科研反哺教學”可行性提供基本保障。
課程教學進程安排在保證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根據教師科研類型和特點合理規劃授課時間段和頻次,使教師個人在最大程度上能自主統籌科研教學計劃。如采用集中時間段授課、周末寒暑假科研等,以此做好教學和科研的連續性和“科研反哺教學”的平順銜接。
一方面,學習國內研究型高校科研反哺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科研、教學特點,總結出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厚筑科研資源。如通過本校既有優質科研成果歸類入庫,形成科研優勢學科群;共享校外相同相近專業科研項目資源協同育人;聘請國家或省級科研項目技術負責人作為學科帶頭人或特聘專家,借力筑牢科研根基,以“老帶新、傳幫帶”的方式加強團隊能力建設;再者,通過教師之間的橫向互動,拓寬視野,取長補短,提高教師“科研反哺教學”的能力。
根據本科高低年級學生特點,安排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科研內容。如低年級學生可以進行調查問卷、資料收集、文獻整理等科研基礎工作;高年級學生專業性強,可自由支配時間多,可以將科研工作提升為實驗操作、項目調研、數據分析、報告編制、實驗室管理工作等,以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工程動手能力、團隊協作和管理能力。
根據培養方案、課程學分、學生特點結合目前科研課題類型,合理選用教材或自編教材,并把舊教材中陳舊滯后的內容進行修改,額外補充或在新教材中增加能體現前沿性、綜合性、社會熱點、學科交叉性的知識。
以科研項目為中心向外放狀射延伸,以科研需求為線索構建方案課程。如圍繞科研項目作為“CBD中心點”向外放射狀延伸構建城市環線式”課程體系。“一環”延伸至專業核心和方向課;“二環”延伸至專業基礎課程;“三環”延伸至通識課程;“四環”延伸至具體授課單元,以此細化課程教學大綱、考核大綱和授課計劃。通過在授課單元針對性的設置訓練任務和教學方案,形成方案引導式、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服務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良性互動,達到以點到面、環環相扣的“科研反哺教學”效果。
畢業設計通常在本科四年級才開展,受到畢業實習、就業、考研考學等影響,畢業設計的專業深度大打折扣,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可從通識教育結束開始將“導師制”模式與畢業設計相結合,延長畢業設計的時間,將畢業設計作為一個科研項目子課題貫穿在本科教育之中。
結合該研究課題的應用前景,甄選部分代表性成果融入專業培養方案建設、教學大綱、考核大綱、考試題庫建設。如選擇優質課程進行“理論教學+實踐課題”教學模式改革,將相關的科研課題重點內容、關鍵環節結合理論課程納入課堂教學大綱,落實到每個教學單元、實踐與練習中,做到理論與實踐同步指導、同步完成、同步考查,以此強化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達到以研促教的目的[3]。
在科研過程中孵化學生創新創業、學術研究類項目,如將論文、專利等科研成果作為學生雙創類、學科競賽的技術支撐、遴選學生參與科研著作、教學教材編制類工作等,以此幫助學生樹立“理論、科研、應用”三位一體的意識,提高綜合職業能力。
從辦學實踐經驗及長遠發展來看,民辦高校通過發展科研而后反哺教學的辦學思路,對促進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發展優勢專業、凝練辦學特色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民辦高校應該結合自身區域環境和辦學定位找到“科學反哺教學”最優路徑和應對策略,才能在新時代教改浪潮下激流勇進、彎道超車,形成良好的辦學口碑和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