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市農業農村局(410300) 張長春
“收割季節,谷粒如金,各家各戶,雞鴨小心……”,這出膾炙人口的湖南花鼓戲《打銅鑼》曾風靡三湘大地。它的發源地就在瀏陽市鎮頭鎮甘棠村。甘棠村發揚“銅鑼精神”,發展綠色產業,打造綠色村莊,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020年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322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1.5萬元。
甘棠村現有花卉苗木種植面積約213.3公頃,從事花卉苗木產業的農戶占全村總農戶的97%。全村128人取得了花卉園藝師資格證,85%的村民掌握了花卉苗木種植技術。村民的專業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花卉苗木質量不斷提升。全村已成立30多家專業合作社和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入社戶數占全村從事花卉苗木產業戶數的60%。同時,合作社有專業的銷售隊伍,產品遠銷江西、廣東、廣西等10多個省份。
圍繞農村“五治”,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一是“治垃圾”。全面推進“戶分揀、村收集、鎮運輸”的垃圾集中處理模式,建立了2個垃圾分揀站,利用“村村響”廣播對農戶進行環保宣傳,黨員聯戶上門進行垃圾分類指導,合理設置垃圾中轉站、收集點,做到戶戶有垃圾桶,保潔公司負責收集垃圾并運至垃圾分揀中心進行分類減量,不可回收垃圾送至鎮垃圾站,確保鄉村清潔。二是“治廁”。全面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達到100%。三是“治水”。用管道收集村域內生活污水,建設人工濕地,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四是“治房”。全面實行“一戶一宅”,嚴控標準,保護耕地。五是“治風”。倡導“移風易俗,文明辦酒”“殯葬改革”,號召村民參與“平安家庭創建”工作,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剎住大操大辦之風。廣泛宣傳“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理念,把關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困難家庭作為重點,親幫親,戶幫戶,有效地推動了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提升了村民綜合素質和文明水平。
20世紀60年代,長沙籍作家柯藍在甘棠村體驗生活,以當地的農村風俗為藍本,創作了小說《三打銅鑼》。該小說后被改編成湖南花鼓戲《打銅鑼》,主要講述了蔡九哥忠于職守、廉潔奉公的故事。
浩然正氣傳鄉里,銅鑼精神啟后人。銅鑼精神包含了忠于職守、敢于擔當、明辨是非、廉潔奉公、拒腐防變、團結包容、知錯必改等精神,對甘棠村的村民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啟示作用,也在新時代得到了進一步弘揚。
2018年,湖南省首部以生態環保為題材的花鼓戲《新打銅鑼》上演,其延續了《打銅鑼》的風格,將戲曲中的人物置于當代,設置了環保監察員“林十一娘”、水鴨養殖大戶“蔡十哥”等主要人物,圍繞建立“河長制”及推動瀏陽河沿線畜禽養殖退出工作展開劇情,號召廣大村民愛護環境、保護瀏陽河、創建綠色銅鑼風光帶,使銅鑼精神更具深度和廣度。
甘棠村發揚“銅鑼精神”,著力改善村莊環境,先后獲得湖南省首屆“十佳”村規民約示范村、湖南省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單位、湖南省衛生村、長沙市美麗鄉村示范村、長沙市美麗宜居示范村、瀏陽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瀏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