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桂群
(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重慶)
[提要]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時期以來,有關經濟波動新特征以及經濟周期期限結構變化的研究再度成為熱議。本文從理論上分析經濟體制改革對經濟非對稱性波動的作用機理,從經驗上論述經濟體制改革指標體系與非對稱性波動的關聯性,從實證上檢驗經濟體制改革與非對稱性波動的內在聯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了我國的社會發展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充分發揮牽引力的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以及提供動力。我國的經濟周期以增長型為主要特征,周期長度趨于穩定,并且呈現出明顯的非對稱性。本文研究涉及的波動類型是陳樂一、張文軍(2015)提到的經濟周期非對稱類型中的陡度型非對稱性波動,此種類型的波動是宏觀經濟在擴張和收縮時斜率的絕對值不同。通俗來說,將一個完整的波動階段看作一個連續的函數,那么這個函數相對于它的對稱軸沒有呈現出偶函數的特征。
機制研究方面,陳杰、譚天明(2011)基于薩繆爾森“乘數-加速數”模型,區分了國有制經濟投資(即政府投資)和非國有制經濟投資(即民間投資)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投資,研究得出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體制轉軌對經濟周期的波動均會產生沖擊。結果表明:在不同所有制企業經濟活動中,如果國有企業的投資沖動越小,即政府投資調整系數越小,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沖擊也就越小;在所有制結構變動中,若國有制經濟成分在全體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越小,那么它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沖擊也就越小。這揭示了自從實施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之后,私營經濟和國有經濟之間的較量從未消失,再者除了私營經濟,外商投資也被視作國有制經濟的對立面,因為在大量文獻研究中,外商投資也扮演著激發市場經濟活力的角色。陳樂一、石磊(2019)利用Markov區制轉移模型對經濟周期進行劃分,表明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以來的經濟周期波動趨于平緩,擴張期與收縮期比率逐漸增大,并且進一步分析得出在擴張期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較為明顯的是政策沖擊和需求沖擊,在收縮期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較為明顯的是制度沖擊和供給沖擊。
早在2001年,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指出其編制的“中國各地區市場化進程相對指數”(簡稱市場化指數)可以作為一個“制度變量”來解釋體制改革在中國經濟效績改進、地區發展差異、解讀改革進程的有效工具。所謂的“市場化”是指我國從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體制改革??道^軍等(2006)在樊綱等(2001)研究基礎上,直接從統計庫中獲得數據,而非帶有主觀色彩的調查或普查數據,也構建了“市場化指數”,研究制度變革對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作用。
在其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構建經濟體制改革包含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9個。詳情見表1。(表1)

表1 經濟體制改革指標體系一覽表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新中國統計年鑒60年》、國泰安數據庫以及中經網宏觀經濟數據庫,為1978~2019年之間的宏觀時間序列數據。同時,采取標準化方法消除量綱之間的差異。
外國學者North(1990)較早發表了關于制度對經濟的影響,在他的論文中,將經濟制度描述為創造秩序和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研究經濟制度與經濟波動關系的文章不是很多,但大部分都認為兩者之間不僅有直接的關系,而且具有間接的效應。經濟制度具有以下功能:第一,經濟制度具有協調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一直處于變革當中,尤其是強調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但是在不完全競爭市場里,交易成本的存在會加重社會資源的配置無效。通過經濟制度對交易行為的規范和引導,可以削弱壟斷以及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從而引導生產要素從低配置效率的地方流向高配置效率的地方,加速信息和技術的流動擴散,提升社會的全要素生產率,引領經濟往好的勢態發展。第二,經濟制度具有激勵作用。制度為經濟提供了激勵結構,通過上述優化資源的配置,生產要素流動更加頻繁,社會生產效率大大提升,社會中的人員積極參與到生產活動當中,尊重效率的同時又兼顧公平,可以實現帕累托改進提升社會的福利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經濟制度都會帶來帕累托改進,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經驗事實,不同的經濟制度營造的激勵效果會產生不同的經濟績效,有效的經濟制度當然會對經濟體產生積極影響,更大的挖掘和放大該經濟體的效益,促進經濟的增長。第三,經濟制度具有規范作用。當經濟人處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時候,會被市場所具有的規則約束。Coase(2013)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農夫與養牛者經典案例所分析的現象是值得反思的,即社會的“交易”行為在市場的作用下是具有趨于產值最大化的特性的。它的前提是參與交易人們的無限理性,即進入交易市場是沒有成本的,人們不必為了收集信息、比較、談判博弈而付出什么。在這樣一個世界里,制度是不必存在的,組織亦是如此,我們會自動地選擇對社會效用最高的方式進行交換,不論我們是否對外部性負責。因此,反過來說,通過市場交易來修改權利最初的合法限定理論上是可能的,因為那對我們是有利可圖的(它將使得我們的產值最大化)。但在真實環境中,它發生的前提是這種交易“使用市場”的成本要小于交易實現后所帶來的收益,即啟動這種交易是真正“盈利”的,人們才會這么做。而當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反的,則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情況一般不會自發發生,這就需要求助于法律、行政命令、組織制度來替代市場交易來完成權利的再分配。經濟體制改革從以上三個方面對短期經濟的劇烈波動起到抑制作用,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平穩中增長運行,減少因經濟劇烈波動帶來的其他不穩定因素。
為了判斷經濟制度改革沖擊對短期經濟波動的動態影響,需要分離出經濟增長的波動成分。在本文中采用的是CF濾波法來分離各個變量的趨勢成分與周期成分。首先,對1952年以來GDP增長率進行了趨勢與周期的分解,其中波動成分記作cf_gdp,依次對上述經濟體制沖擊的六個方面進行濾波分解,分別記作cf_a、cf_b、cf_c、cf_d、cf_e、cf_f。
接著與上面獲得的短期經濟波動序列cf_gdp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為防止偽回歸的出現,先對這幾個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均通過ADF單位根檢驗,可知這幾個變量均為平穩過程,同時根據AIC準則該VAR模型的最佳滯后期為11階。因此,可以運用格蘭杰因果來檢驗以上各周期成分與GDP周期成分的因果關系,其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表2)

表2 經濟制度變遷各周期成分與短期經濟波動成分因果關系一覽表
從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來看,基本經濟制度的周期成分cf_a是引起GDP增長率的周期成分cf_gdp波動的格蘭杰原因,這表明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波動會引起宏觀經濟相應的波動,同時短期經濟波動的周期成分cf_gdp也是基本經濟制度周期成分cf_f的格蘭杰原因,表明宏觀經濟的波動會引起基本經濟制度的波動,由此判斷基本經濟制度的波動與短期經濟波動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同理,還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波動(cf_c)與短期經濟波動互為格蘭杰因。而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波動的周期成分cf_b是引起GDP增長率的周期波動成分cf_gdp波動的格蘭杰原因,表明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波動會引起宏觀經濟相應的波動;但是短期經濟波動的周期成分cf_gdp不是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波動成分cf_b的格蘭杰原因,由此判斷宏觀調控體系波動與短期經濟波動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同樣,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的波動成分cf_e也是引起短期經濟波動變化的單向原因。但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波動成分cf_d以及涉外經濟貿易改革的波動成分cf_f均與短期經濟波動周期成分cf_gdp之間互不成為因果關系。
脈沖響應函數反映了當VAR模型某個變量受到“外生沖擊”時,模型中其他變量受到的動態影響。根據這些變量受到此沖擊后的一段時間內的動態變化作岀脈沖響應圖形。(圖1)

圖1 脈沖響應圖形
脈沖響應圖形中,每一行為同種沖擊對不同變量造成的影響,每一列為不同沖擊對同一變量造成的影響。橫坐標的刻度單位為VAR模型估計的單位時間(在本文中表示每一年)。這張圖形中顯示的是沖擊在1963年到2019年共57年內(在原基礎上滯后11期)造成的影響??v坐標以每個變量自己的單位來衡量,由于我們估計的模型所有變量的單位均為百分比,因此縱坐標表示百分比的變化。
第一行展示了基本經濟制度(cf_a)受到一個單位標準差的沖擊對VAR系統造成的影響:其中基本經濟制度會全部吸收沖擊,并且產生最高的百分比,此影響在第51期達到最大,也就是2014年。同時,宏觀調控體系與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會在2014年左右上升10%的沖擊,然后逐漸衰退。涉外經濟貿易改革對短期經濟波動會產生大約30%的沖擊。
最后一列展示了經濟體制變革的6個成分分別產生的沖擊對經濟增長率波動造成的影響,總的來看,均在大約55期出現最大值,其中唯獨基本經濟制度對短期經濟波動影響最大,其次是宏觀體系的調控,當然其他經濟體制的成分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
本文從理論上分析經濟體制改革對經濟非對稱性波動的作用機理,從經驗上論述經濟體制改革指標體系各方面與非對稱性波動的關聯性,從實證上檢驗經濟體制改革與非對稱性波動的內在聯系。得出經濟體制改革先于短期經濟波動發生,而且進一步分析得出6個一級指標中基本經濟制度對短期經濟波動的黏性最大,作用最強。
盡管引起經濟周期的根本原因是市場經濟中的不確定性,由于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是逐步進行的,不同時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引起經濟周期的具體原因、經濟周期的表現以及政府采取應對經濟周期的措施也不盡相同。同時,由于中國的經濟體制以及具體國情,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深層次原因也存在本質的區別,因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經濟周期又呈現岀其自身的特點。
由于中國的經濟體制與西方眾多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在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國家中,中國無疑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最久的國家,并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當中,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將經濟發展落實到位,已經成功建成小康社會,朝著建成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