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麗,劉曉燕,陳亞麗,刁詩光,邱建武
(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粵北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韶關 512026)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兒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其發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缺乏[1]。外源性PS的替代是治療NRDS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氣管插管-氣管內注入PS-拔管(intubate surfactant extubate,INSURE)后經鼻持續呼吸道正壓通氣(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的方法使用PS[2],此法提高了呼吸窘迫綜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救治的成功率,但INSURE方法需氣管插管及氣囊正壓通氣,可能導致氣道黏膜損傷、肺損傷等[3]并發癥。為減少INSURE技術的不足,低侵入性PS給藥(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術和微創PS治療(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MIST)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國內外有研究證實,經胃管[3-4]或經靜脈留置針[5-6]注入PS治療RDS優于INSURE技術,能夠減少氣道損傷、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等并發癥的發生,但是胃管較柔軟,操作技術要求高,而靜脈留置針套管管壁無刻度,插入深度不精準。本研究綜合了胃管和靜脈留置針的優點,通過與INEURE技術比較,探討經胃管聯合靜脈留置針套管注入PS治療NR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粵北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住院的63例NRDS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治療均獲得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
入選標準:①胎齡28~35周,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5版)RDS診斷標準[1]者;②生后需無創輔助通氣且給氧濃度≥30%的早產兒;③家屬同意使用PS。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等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先天畸形患兒;②生后需立即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患兒;③家屬不同意使用PS。根據隨機數字表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3例。
兩組的PS均使用豬肺磷脂注射液(固爾蘇,準字號:H20181202)按200mg/kg給藥。實驗組患兒用改良LISA技術給藥,取一根10號胃管(因本研究使用的套管為組合套管,16號靜脈留置針套管外徑大小接近6號胃管,無法插入6號胃管中,故選用10號胃管),用無菌剪刀在標記刻度為10cm和20cm處剪斷,留取10cm長度,然后將16號靜脈留置針插入10cm長的胃管中,組合成一新套管,將此胃管配合靜脈留置針套管插入氣管內至預定深度,插入深度為體重(kg)+6cm;固定套管后連接注射器并注入PS,于3~5min注入完畢后拔管,整個用藥過程不中斷NCPAP。對照組患兒用INSURE技術給藥,將氣管導管插入氣管內,插入深度同實驗組,固定導管后連接復蘇囊,用5.5號頭皮針插入外露導管部位,用注射器連接頭皮針并注入PS,予復蘇囊正壓通氣3~5min后拔除導管,拔管后再予NCPAP輔助通氣。如出現以下情況:①吸入氧濃度>50%,癥狀無改善或血氧飽和度(SpO2)低于88%;②氫離子濃度指數持續<7.2(pH<7.2)或二氧化碳分壓(PCO2)>65mmHg難以糾正;③頻繁呼吸暫停,表示治療失敗需行機械通氣。
評估兩組患兒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顯效:呼吸平順,臨床表現和體征明顯改善;有效:呼吸仍淺促,臨床表現和體征有所改善;無效:臨床表現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病例總數×100%。觀察記錄兩組患兒用藥過程中SpO2下降(≤85%)情況、氣道黏膜損傷情況(若拔除導管或套管后,見導管或套管末端有血跡,即考慮有氣道黏膜損傷),生后72h內機械通氣率,肺出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BPD、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發生情況。

兩組患兒的出生體重和胎齡及性別、宮內窘迫、剖宮產、產前足療程激素使用、妊娠合并糖尿病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RDS患兒基本情況的比較結果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neonates with NRDS between the two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87.9%,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均較高,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RDS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結果[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neonates with NR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兩組患兒在給藥過程中經皮SpO2下降、生后72h內機械通氣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肺出血、BPD、NEC、ROP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氣道黏膜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RDS患兒用藥過程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分布情況比較結果[n(%)]Table 3 Comparison of distributions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complications during medication of the neonates with NR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NRDS是由于肺發育不成熟、PS缺乏所導致的一種嚴重的肺部疾病,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多見于早產兒[7],是早產兒重要的致死性、致殘性疾病。外源性PS可以降低NRDS患兒肺泡表面張力,提高免疫功能,對改善患兒結局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采取更優的無創方式治療NRDS,對減少肺損傷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治療NRDS的主要措施包括外源性PS氣管內注入、CPAP和機械通氣等,PS可以改善肺順應性及氧合,但對PS最佳給藥方法仍存在爭議。INSURE技術是目前臨床上使用成熟且較普及的一種PS給藥方法。有研究證實,INSURE技術可以減少機械通氣比例,降低BPD及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等發生率[8-10];但亦存在諸多不足,榮簫等[11]2018年研究顯示部分用INSURE技術治療的RDS患兒72h內需再次插管行機械通氣;另外氣管插管及高的肺膨脹壓可導致氣道黏膜損傷、心動過緩、SPO2下降、BPD,以及呼吸機相關肺損傷發生的風險。《2019歐洲呼吸窘迫綜合征管理指南》指出,早期CPAP聯合選擇性PS替代治療,是治療有自主呼吸早產兒RDS的最佳治療方案[2],可以提高早產兒尤其是極早早產兒的生存質量。為了最大程度減少NRDS患兒的氣管及肺損傷,有研究表明,通過LISA或MIST方式,在CPAP下依靠患兒自主呼吸給予PS治療是一種更為合理的方法[12]。大量研究顯示,與INSURE技術給藥相比,經胃管或經靜脈留置針注入PS(LISA或MIST)技術可以降低機械通氣率,減少BPD、氣胸、NEC、嚴重腦室內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6,13]。
目前LISA技術主要使用胃管或細的血管導管(多為靜脈留置針)。但是胃管比較軟,易彎折,需借助彎鉗,臨床操作較困難,難以推廣;而靜脈留置針套管偏硬,不需借助彎鉗,易操作,但管芯無刻度,插入深度不精準。因此,本研究結合胃管和靜脈留置針兩者的特點,對LISA/MIST方法中的導管進行了改良,即注入PS的導管為胃管配合靜脈留置針套管,質地偏硬,且套管上有刻度,易操作成功,且插入位置更精準。在持續CPAP供氧下,將胃管配合靜脈留置針套管插入患兒氣管內,依靠患兒自主呼吸,將PS注入氣管內。PS注入過程中不需要借助彎鉗,不需要復蘇囊加壓給氧。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無氣道黏膜損傷病例,而對照組氣道黏膜損傷發生率為18.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胃管配合靜脈留置針套管管徑偏小,有一定的硬度,更易插管成功,且注入PS過程中不需復蘇囊加壓通氣,與氣道導管插管相比可減少氣道黏膜損傷。盧維城等[14]研究顯示,LISA組72h機械通氣率、BPD發生率均低于INSURE組,而本研究顯示兩組患兒72h內機械通氣率、BPD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與其研究中使用的胃管為6F,管徑更小,對氣道損傷更小,以及與本研究病例數少有關。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無肺出血病例,雖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與研究樣本量少有關。本研究還顯示,兩組在給藥過程中SpO2下降、NEC、ROP的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改良LISA技術未增加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經胃管聯合靜脈留置針套管注入PS(改良LISA技術)治療NRDS是安全有效的,對氣道黏膜損傷小,未增加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其研究結論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