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項目式教學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所以項目式教學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完成。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相關知識,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信息技術教師要在教學中踐行這一思想,努力讓項目生活化,把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真實問題情境要從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素養的需要出發,圍繞學生學習、生活選擇,并嵌入與信息技術相關真實問題情境。
一、項目引入
情境聚焦:期末臨近,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相對弱勢學科,急需相關學科教師面對面輔導,但高中教師往往教學任務繁重,很難面面俱到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當學生有空時,老師沒空,當老師空下來時,學生又在上課了。于是學生紛紛提出如果有一個“師生面對面輔導預約系統”就好了的呼聲。
活動1:自主學習,算法描述三種方法
知識技能:數字化學習、知識遷移。觀看微課《算法及其實現》,了解算法的表示形式有“自然語言“、”流程圖“和”計算機語言“等。板書: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分析問題→生成算法→用計算機處理。
設計意圖是:借助微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算法、掌握算法的表示方法,并能遷移到本次項目學習中。
二、項目分析及算法設計
活動2:分組活動,設計算法
知識技能:分析問題,形成算法,選擇合適的算法描述方式
活動要求:
(1)學生5人一組,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問題1:“師生面對面輔導預約系統“學生參與部分有哪些,教師參與部分有哪些?
問題2:時間沖突部分如何解決?
問題3:哪種方式描述算法更合適?
(2)寫一寫: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形成文檔。
(3)各小組派代表提出自己的方案,經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后,形成一致方案,決定以流程圖的方法描述算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團隊協商、溝通、合作的能力,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尊重各小組思維火花,得出更多結論。記錄討論結果有助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形成有效方案,同時也是本過程的評價依據。
三、項目方案形成并描述
活動3:分組活動,描述算法
知識技能:了解流程圖的六種常用符號及使用方法,把算法用流程圖實現。
活動要求: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問題1:“師生面對面輔導預約系統“學生參與部分如何用流程圖描述?教師參與部分如何描述?
問題2:時間沖突部分如何用循環來解決?
問題3:如何畫出布局合理、美觀流暢的流程圖?
(2)畫一畫:將流程圖畫出來,形成文檔。
(3)各小組派代表介紹本小組流程圖,并回答其他小組成員的質疑。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整合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應對質疑的反應能力,最終通過大家的努力,形成一個較合理,容易實現的算法流程圖。為項目的下一步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流程圖如圖。
四、項目程序部分實現
活動4:編寫程序實現算法
知識技能:掌握循環的功能和格式,通過導學案的方式學習掌握其中一種循環結構,并能實際應用。用循環實現流程圖中:審核不通過→重新發起預約→修改約定時間→教師再次審核,這部分流程。學生結合學案,參照流程圖編寫程序,并放到老師提供的程序主框架中調試并運行。
活動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問題1:選擇哪種循環語句比較合適?(在For……Next循環和Do……Loop循環中挑選)
問題2:進入循環的條件是什么?
問題3:防止進入死循環,如何終止循環?
(2)根據討論的結果,參照流程圖,用Do……Loop循環完成本次循環,書寫代碼,形成文檔。
(3)學生在教師提供中程序主框架中輸入程序代碼并調試和運行。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半成品及學案資料保障學生項目的順利實施。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信,產生深深的成就感,并把“用計算解決問題”的全部流程轉化為自身知識構建的一部分,為下一個類似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完成打下了基礎。
五、項目總結
活動五:組間匯報、評價、總結
活動形式: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在本次活動中學到了什么?還欠缺的是什么?
(2)教師對本次項目式教學活動進行歸納總結,指出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形成有效的分析報告。
設計意圖:評價有助于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判斷出學生學科核心知識的建構情況,并能針對學生探究的不足,進行及時指正,完善學生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學習。
以項目式教學法開展教學,通過一個實用型項目,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最終完成項目。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落實了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數字化時代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