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打開一個app,本想睡前刷上15分鐘,一不小心就刷到了半夜,狠心卸載后,過段時間又忍不住裝了回來。
一份數據顯示,人們平均每天按壓、滑動和點擊手機的次數為2617次,普通用戶手機屏幕的亮起時間為2.42小時,重度用戶則為3.75小時。2020年因為疫情居家的上半年,微博的3億用戶聯手貢獻了長達349.3萬年的觀看時長,平均每人每天有34分鐘流連于其中;這個使用時長在手游《和平精英》和《王者榮耀》中翻了4-6倍,達到了120分鐘和194分鐘。
同樣陷入瘋狂的還有盲盒。以盲盒為代表的中國潮流玩具市場,在2019年規模達到了207億元,2024年將可能達到763億元。
為什么這些產品讓人如此上癮?其實和人的大腦存在著直接關系。神經學家大衛·林登曾通過一系列實驗向我們解釋,一切“上癮”行為,都是大腦中的愉悅回路在作祟。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持續吸引并控制用戶注意力的公司將擁有主動權。因此,互聯網產品的設計思路也在利用大腦的“上癮”機制——讓大腦不斷受到新鮮事物刺激,一次次獲得滿足感,陷入持續的興奮和對更多刺激的期待中。最容易賺錢的生意就是使用戶上癮,當用戶戒不掉的時候,自然成為了別人的提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