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薄 胡方園 姬媛

校友經濟通常是指在校友的社會活動中以母校為核心,通過母校、校友與社會三維關系之間所產生的物質、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給母校、校友和社會帶來可觀收益的經濟活動。
現實社會活動中,對校友經濟的關注主要停留于兩個層面:一是校友對母校在經濟上的“反哺”,校友捐款成為高校間的競爭性話題;二是圍繞“產學研”一體化、大學產業園區建設,強調高校與城市資源對接、發展與整合。2017年,校友經濟話題熱度急速升溫。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武漢、南京、西安、成都等多個高校資源相對集中的城市圍繞校友經濟展開的系列招商引資活動,而且與新時代經濟發展目標和路徑轉向密切相關。校友經濟演化為現象級風口,客觀上促進了對校友經濟的再認識。
武漢市擁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最多時近130萬人。龐大的武漢校友商群是武漢市和湖北省的優質稟賦資源和比較優勢。
2017年,武漢市在全國率先開創校友經濟“武漢模式”、“武漢模式”是以武漢校友為關系中樞,發掘城市發展新動力源的思路和經驗。“武漢模式”以“大學+”為核心特征,在市場化機制前提下,以校友資源和情感為紐帶,以政府推動和高校聯動為手段,以完善配套政策為保障,促使校友資源各組成部分互相支持、有機關聯、共同作用、共同發展。2017年,武漢僅通過發掘校友資源招商引資即達1.3萬億元,約占全市當年招商引資總額的一半。“武漢模式”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引起強烈反響,成為武漢經濟活動中的亮點之一。
“武漢模式”的五大心法
制度創新是“武漢模式”成功的基礎。在頂層設計中,充分結合武漢市情和時代背景,創造性確立“大學+”發展新模式,立意建成“青年之城”“大學之城”“創新之城”;在思想觀念上,為校友經濟立身揚名,矯正發展校友經濟認識誤區,塑造健康政商關系理念。在組織制度上,明確招商引資為“一號工程”、招才引智為“一把手工程”。在推進過程中,結合政府服務效能提升、營商環境改善,為“校友經濟”量身定做特殊工作機制、特殊產業指引、特殊服務保障制度。在重點項目如校友招商活動中,采取“市校聯手”新模式。在政策配套上,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譬如,為鼓勵大學生留在武漢,專門制定《關于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關文件。
機制創新是“武漢模式”的活力之源。引入合伙機制,聘請知名企業家校友為招商大使和招才顧問,邀請知名校友為城市發展合伙人,政府、高校、校友共同行動;導入激勵機制,鼓勵部屬、省屬、市屬高校積極參與,支持知名中學參與,對各大學校友總會開展年度評比和授獎,對組織服務校友資智回漢卓有成效的校友總會和工作人員進行獎勵;遵循市場機制,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不設剛性指標,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運行;構建常態機制,強化校友總會聯盟樞紐地位,在國內外主要城市設立校友服務活動中心,提升統籌協調服務校友資智回漢工作能力和水平;構建長效機制,專門設立招才局和科技成果轉化局,突出合作的針對性,提升合作的成功率。
方法創新提升創投效率。改變“項目推介+合作簽約”的傳統模式,將項目推介和合作與會展、論壇、聯席會等融為一體,創建中國校友經濟論壇,策劃舉辦跨地域、跨行業、跨領域的校友論壇專場;將招商項目與產業規劃和產業基金融為一體,政府發起成立20億元“武漢校友資智回漢產業引導基金”,籌建武漢校友經濟投資集團公司,系統性解決配套資源;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和配套政策融為一體,打造人物、項目、資金三位一體的交互情境。
內容創新確保落地效果。以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雙招雙引”為統領,重點實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即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工程。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校友”外延,吸引院士群體、精英群體、海外群體,激活乘法效應。
傳播創新塑造城市品牌影響力。首先是推動校友經濟向精神層面延伸,打造校友經濟文化品牌。如請優勢編劇創作電視連續劇《武漢之戀》講述校友故事,在東湖風景區等風景最好、生態最優區域建設校友文化主題公園,分區域劃片交由高校及校友開發。其次是聚力打造校友品牌,推出校友聯盟整體形象標識、口號、宣傳片,充分利用各類形態媒介尤其是互聯網移動媒體大力宣傳武漢校友,讓校友經濟成為武漢的城市品牌。
構建了一種新型社會關系模式。商業社會的突出特點是契約關系。武漢校友商群以情感為紐帶,校友之間抱團聚力,搭建“朋友圈矩陣”,內引外聯,不設門檻條件,有效降低商業信任成本,構建起一個共贏式、聚合式商業網絡和開放式、分享式社交體系,契合知識經濟、網絡經濟、創新經濟時代發展要求。
激活了武漢潛在的優質資源。長期以來,武漢數百萬大學校友被“束之高閣”,造成資源嚴重閑置。發展校友經濟,喚醒了廣大校友與“第二故鄉”的情感,激活了沉默優質資源。
增添了武漢經濟活力。首先是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動了資金流入和產業結構升級。2017年2月至11月底,僅8所高校組織的資智回漢校友專場招商項目合同金額就超過了1.3萬億元。其次是招才引智取得明顯成效。2017年武漢市實現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2016年的2倍和6倍,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聚集和儲備了優質化、規模化人口紅利。與此同時,校友經濟有效提升了武漢創新精神和創業文化,推動“中國光谷”創新創業效應進一步釋放。校友帶來的項目聚焦新興產業、前沿產業,本身就包含對武漢氣質的改善。
校友商群不僅孕育出新興的商業文化,而且集中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天南海北、連貫中外的校友大批回漢,帶來全球最新發展理念和市場信息,幫助武漢拓展了發展視野和思維格局,在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外部推動作用。
促進了武漢形象傳播。城市競爭中,城市形象正在成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底超過700家中外主流大眾媒體從不同視角對武漢發展校友經濟的經驗和成果進行了正面傳播,僅百度一家有關武漢校友經濟的信息搜索就超過83萬條。更重要的是,武漢作為中國最適合創新創業城市之一的口碑得到了廣泛傳揚。
校友經濟醞釀知識經濟新動能
校友經濟的思維建構。長期以來,對大學與城市關系的考察,側重于文化融合、規劃融合、歷史關聯和精神傳承。從經濟關系角度,則聚焦于產業融合。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視野需要顛覆性突破。從認識論角度看,圍繞知識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的所有環節,都應納入資源范疇。
毫無疑問,大學是知識經濟最集中、最優質的載體。因而,在大學與城市經濟關系建設的向度上,需要從抽象意義上的學校到學校全域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的轉向,需要對大學資智資源從生產到使用、從知識培養到情感培養、從“產中服務”到“售后服務”進行全程觀照,需要基于知識經濟視角發掘大學全方位商業合作機會。與歐美國家明顯不同的是,中國大學集中坐落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不少類似城市同樣具有同類資源可供開發。
校友經濟的場域建構。首先,以整個城市為單位,打通高校、校友、城市三者的關系,使其形成有機協調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其次,在決策層面,做出順應市場規律和發展規律的完整制度設計,特別是要精心設計完善的政策配套體系。此外,要設置能夠吸引校友積極呼應、踴躍參與的議題,形成具有強烈凝聚力的獨特場域,建立發展校友經濟的常態和長效機制。
校友經濟的文化建構。發展校友經濟既要有經濟成果,更要有文化成果。發展校友經濟,需將其作為充實城市精神文化氣質的契機,打造尊重校友凝聚校友的社會氛圍、培育共生共贏的校友文化,通過各種載體樹立校友形象,讓校友文化成為城市文化中的標志性內容和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