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人們通過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感知客觀事物特征的能力,被稱為觀察力。它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感覺與思維高度協調。觀察力的強弱,直接關系一個人專注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進而影響其學習能力。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出色的觀察力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呢?針對很多家長的教子誤區,這里著重強調一點——
觀察不是看一看那么簡單
(孫女士,33歲,畫家)
我女兒從嬰兒時期就有了觀察活動。她或是專注地觀察自己的手指,或是目不轉睛地盯著大人嚅動的嘴巴,或是呆呆地看著天花板。6個月大的時候,她對家中固定位置的一些物品表現出極大興趣,比如窗戶上的窗花、電視柜上的擺件、墻上的掛鐘等。她一直盯著這些物件,表現出愉悅和興致。1歲以后,她對鮮艷的色彩不再敏感,卻對一些細小的東西感興趣,比如螞蟻、灰塵、頭發絲等。我們都很尊重她的行為,在她觀察時盡量保持安靜,不打擾她。
女兒上幼兒園后,感興趣的東西更多了。我畫畫時她會在一旁靜靜地觀察。上學的路上她有時一直不說話,問她為何不說話,她說她在看東西,還說有很多東西需要看。有時候女兒會使用放大鏡、望遠鏡等工具進行觀察,甚至教我通過她的手指縫觀察陽光,或透過一張糖紙看世界。借助她的視角,我發現小孩的世界與成年人不同,也認識到我們不應輕易對孩子的判斷下結論——因為視角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我非常注意保護女兒這種與生俱來的觀察力,并結合她愛畫畫的特點,引導她“帶著大腦”觀察。具體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引導孩子進行觀察的方法:
明確觀察任務,孩子的注意力會更集中,會更積極、主動地進行觀察
女兒4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帶她去公園玩。我們放風箏、劃船、喂魚、做沙畫,玩了很多項目。回家途中我問她都看到了什么,她說看到了很多人,還有魚。“還有什么?”我追問。她說沒有了。我很意外:我們玩了那么多項目,她居然只看到了人和魚,說明她的觀察不全面,甚至就沒有認真觀察。
我初學寫生時美術老師經常給我們布置任務:就一個主題進行認真觀察,根據觀察到的信息作畫。
我如法炮制,也為女兒設置明確的觀察目標。再去公園時我對她說:“今天我們的任務是發現公園里的小動物。”女兒邊走邊找,發現了樹葉上的小蟲子、飛翔的蜻蜓、一閃而過的松鼠、花叢中的蝴蝶,她還蹲下身觀察了一窩螞蟻……果然,有了明確的觀察目標,孩子不但有了觀察的熱情,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引導孩子積極思考、總結
我覺得觀察絕不是看一看那么簡單,需要感覺器官感知,更需要大腦進行思考,并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梳理、總結。
我和女兒一起養了十幾只蠶寶寶。從蠶卵孵化成蟻蠶,到蠶長大蛻皮、吐絲,再到結繭的過程中,我鼓勵女兒用連環畫的形式記錄蠶的成長,并為自己這個長達50余天的觀察周期做個總結。女兒又寫又畫又錄視頻,表達的感悟就是:小生命的誕生與成長,都需要愛的呵護。
孩子從小就有這樣的觀察經歷、思考與總結,我覺得至少能給她將來寫作文積累不少素材。
培養觀察力,
讓女兒學會了思考,克服了恐懼
(劉女士,全職媽媽)
我女兒今年6歲。有一天她游泳回來,問我:“媽媽,魚是怎么呼吸的?”我說:“魚用腮呼吸。”她又問:“那魚有沒有鼻子呢?”我被問住了,趕忙帶她觀察我家魚缸里的魚,發現魚不但有鼻子,還有鼻孔。女兒的問題又來了:“媽媽,魚用鰓呼吸,那它的鼻子是干什么用的?”我又被她問住了,先找《大百科全書》查詢,又上網百度搜索,終于找到了答案:魚的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
女兒借題發揮:“媽媽,魚膽子都很小,它們害怕大鯊魚把自己吃掉就不敢睡覺。可是它們的鼻子聞到了媽媽的味道,就可以安心睡覺了。”我被她逗笑了。仔細一想,女兒這番話說明她觀察力敏銳,愛思考。
女兒一直膽子比較小,6歲了還不敢跟我們分房睡。那陣子我讀到一本書,主人公麥克斯害怕蟲子,但他愛觀察,每當發現一種新蟲子就在本子上做記錄,記下蟲子的各種信息。漸漸地,他不害怕蟲子了,變得越來越勇敢。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觀察力是一種認識世界的能力。幫助幼兒學會觀察、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不僅能讓孩子學會思考,更能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我女兒怕蜘蛛,我們就買來蜘蛛模型讓她仔細觀察。我帶她看了很多有關蜘蛛的紀錄片,連蜘蛛身上的絨毛都仔細觀察。對蜘蛛了如指掌后,女兒就不那么害怕了。
女兒發現通過觀察能夠消除她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心理后,更加樂于觀察,并從中體會到越來越多的驚喜。
我家的房子臨近大馬路,女兒很愛站在陽臺上眺望遠方,一站就是十幾分鐘。有時候我感到好奇,問她:“馬路有什么好看的呢?”她就會告訴我很多她觀察到的細節,比如張爺爺家的車今天洗得很干凈、陳阿姨換了個發型。再比如,她指著馬路上的灑水車跟我說:“灑水車的水箱有不同的形狀,有的是橢圓體,有的是正方體。”我一直沒注意到這個細節,她不說我還真不知道。
生活環境的細微變化,她都能發現。幼兒園哪個小朋友生病沒來,她肯定第一個發現。她對走廊上的黑板報過目不忘,每天上課的內容都能復述給我們聽。她不但記著老師們的生日、愛穿的衣服、愛吃的食物,甚至連老師們的車牌號都能記住。老師常夸獎她是個甜美細心愛思考的女孩,我們也很為她這些好品格而自豪。
哪些教子誤區會影響孩子觀察力的培養
(孫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作為一項基礎能力,觀察力的強弱關系到人的記憶力和思考能力的強弱。因此,觀察力對孩子未來的學習非常重要,需要從小培養。但有些家長卻不懂得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陷入某些誤區,阻礙孩子觀察力的發展。
誤區一:小孩子不會主動觀察,需要大人時刻引導。
事實上,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隨時隨地都在觀察,并通過觀察獲得信息,增長知識。但有的家長不懂得這一點,總是熱衷于引導孩子看這里、看那里,記這個、記那個。這樣做恰恰阻礙了孩子觀察力的發展。
誤區二:擔心孩子受傷害或打碎東西,干擾或阻止孩子進行觀察。
成年人潛意識中有防御的本能。當孩子進行獨立觀察與獨立探索時,家長會產生本能的焦慮,擔心孩子受傷害或打碎東西,進而干擾孩子或千方百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當孩子觀察火、電源插座、剪刀、手機充電器等危險物品時,家長總會習慣性地喊“不要動”“快放下”“不能拿”“寶寶看這里”,甚至上前制止,或塞給孩子一個別的玩具。這都是阻礙兒童觀察力發展的錯誤言行。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繼續觀察,比如提供保護,或直接演示危險物品的使用方法讓孩子學習。
誤區三:孩子觀察太浪費時間。
成年人做事大都有目的性,常以付出最少的努力實現最大的效益為原則。但兒童不考慮效益,更沒有節省時間的意識,所以你帶他去散步,走著走著他會突然停下來看看花兒,或在草地上坐一會兒,甚至蹲在那兒專心地看螞蟻搬家。有的家長就會催促孩子快走,或者直接抱起孩子離開。這么做是不恰當的,不但影響孩子觀察力的發展,而且可能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受到太多干擾與束縛,成年后會在成人社會面臨更多困擾,甚至無法適應社會。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觀察與探索,不要糾結于是否浪費時間。
誤區四:孩子的好奇心不切實際,思考的問題匪夷所思。
好奇心是孩子發展觀察力與思考力的基礎。很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心。見過蘋果落地的人不少,但只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用水壺燒水,看到水開后會把壺蓋頂起來的人也不少,但只有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不但能觀察到現象,還在好奇心驅使下喜歡胡思亂想。
因此,家長不可小看孩子的好奇心,更不可輕視孩子某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因為只有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充滿好奇,才會主動思考,并通過判斷、解讀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會觀察、好奇心強、愛思考的孩子,成年后在理解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方面都會優于常人。
總之,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不可忽視孩子觀察力的培養。家長應主動避開誤區,保持童心,以孩子為師,與孩子共同成長。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