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共產黨人
黃埔軍校創辦于1924年,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人對辦好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國共兩黨合作的背景下,大批共產黨員參與黃埔軍校建校、建軍及校內外各項重要事務,邁出了開展軍事教育工作、掌握軍隊、從事武裝斗爭的重要一步。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具有深刻意義的開拓與創新。通過黃埔軍校,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
中共動員進步青年報考黃埔軍校
位于廣州東緣的長洲島,是黃埔地區珠江上的一個江心島。一登島就能明顯感到“時光都慢下來了”,但島上的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一下子又把人拉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
1924年1月,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在廣州創辦一所新型陸軍軍官學校。因該校校址位于黃埔長洲島,故也通稱為“黃埔軍校”。
5月5日,黃埔軍校開學。軍校借鑒了蘇聯紅軍建軍的經驗,既加強軍事訓練,又加以主義熏陶。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新型革命軍事學校——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誕生。
黃埔軍校從制定教學計劃、招生到開學初的各項工作,都有中國共產黨人參與,他們為軍校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大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從各省動員來的進步青年,其中,共產黨員、青年團員有56人,占學員總數的十分之一。此后,在各期招生中,中共中央都給予重視和關注,多次發出通告,要求各地黨、團組織認真遴選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報考軍校。“到黃埔去”,曾成為一代青年的時尚語言。
黃埔軍校學生中的共產黨員,多數成績優秀、才華橫溢、表現出眾。被稱為“黃埔奇才”的蔣先云,經毛澤東介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創造了黃埔軍校史上一項“后無來者”的奇跡。
“蔣先云的名言是:‘頭可斷,而共產黨籍不可犧牲!‘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不革!”在紀念館講解員的介紹中,這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響徹耳邊。
當時,中國共產黨還選派了一批重要干部到黃埔軍校任職。黃埔軍校初創時,中國共產黨就派了譚平山、張崧年、茅延楨、金佛莊、徐成章、胡公冕等人到軍校參加工作或學習。接著,第二批又抽調魯易、王逸常、楊其綱、聶榮臻、惲代英、張秋人、陳賡等一批共產黨的精英,參加了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為黃埔軍校的創辦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主要由中共黨員主持的軍校政治部
同舊式的講武堂及其他軍校相比,黃埔軍校顯示出迥然不同的辦學風貌。軍校的軍事教育,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尤其盡量采用最新的軍事理論、技術進行講授和訓練;政治教育則以最基本的革命理論和革命知識教育為內容。
軍校對不同黨派和不同學派的思想理論、學說,實行包容并收,擇優講授,互相比較,提供借鑒,以便拓寬學員的視野,增長學員的見識和才干。當時,黃埔軍校訓令中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書籍,以及表同情于本黨或贊成本黨政策而極力援助本黨之一切出版物,除責成政治部隨時購置外,本校學生皆可購閱。”
那時,黃埔軍校效仿蘇聯紅軍的做法,在校內和校軍中加強政治工作,并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
黃埔軍校政治部主要由共產黨員主持。黃埔軍校初創時,中共黨員張崧年任政治部副主任,葉劍英任教育部副主任。1924年11月,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周恩來到校任政治部主任。當時僅26歲的周恩來很快就展露出了令人矚目的才華,他對政治部原有班子進行了整頓,增設組織機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并從黃埔一期畢業生中選調優秀共產黨員任職,以保證政治部工作正常運轉。他還制定了服務細則,修訂政治教育計劃,豐富了政治教學內容。
魯迅曾到軍校作專題演講
在共產黨人的主持下,軍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在內容、制度和形式等方面不斷創新。除了采取課堂教學之外,政治部的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比如采用政治演講形式,邀請毛澤東、劉少奇、魯迅等社會名人到軍校作專題演講,大大活躍了政治氣氛。
1927年4月,魯迅應邀到軍校作《革命時代底文學》的演講。現在在陳列室展板上還能看到當時軍校畫家梁鼎銘為魯迅畫的素描像。
政治部還設立了“政治問答箱”,每周一開箱,由主任、教官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分別用書面或口頭形式答復。
1925年1月18日,政治部組織成立了“血花劇社”,用藝術的形式向師生官兵進行革命宣傳,魯易、李之龍、余灑度等共產黨員是血花劇社的活躍人物。
周恩來主持下的政治部還積極組織出刊物、辦墻報、教唱進步歌曲、進行文藝表演等一系列革命宣傳活動,提高學生反帝反封建的自覺性和斗志。
軍隊中的骨干,戰場上的先鋒
中共廣東區委在黃埔軍校中建立了中共直屬支部,后來改稱特別支部、中共“黨團”。共產黨員和黨的組織,努力以自己的政治遠見和模范行為影響軍校,對軍校的創建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黃埔軍校人才輩出,將星閃爍。
通過黃埔軍校,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在黃埔軍校生中,人民解放軍中獲少將以上軍銜的有近40人。后來成為開國元帥的葉劍英、聶榮臻、徐向前、林彪,以及陳賡、許光達、閻揆要、周士第、宋時輪、蕭克、張宗遜、陳奇涵、郭天民、郭化若、唐天際、袁也烈、廖運周等一代將領,都曾經在軍校任教或學習。
這些將帥在黃埔軍校這個革命熔爐中鍛煉成長,不但是軍隊中的骨干,更是戰場上的先鋒。在兩次東征、北伐及抗日戰爭中,他們浴血奮戰,為人民軍隊的創建和發展、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書寫了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
(摘自2021年3月29日《南方都市報》?作者:陶新蕾)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