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青

【摘要】目的:探討在120急救中心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觀察。方法:抽取120急救中心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所收治的急救患者100例作為觀察組的研究對象,選取在2020年1月前120急救中心的100例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比較臨床護理效果。結果:(1)觀察組患者的出診速度、急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糾紛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觀察組患者經過優質護理服務實施后家屬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經過不同的護理管理后,觀察組時間段內的護理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存在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120急救中心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后能夠提高臨床搶救效果,加快救治速度,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120 急救中心;優質護理;救治成功;臨床效果
120急救中心是患者救治的主要通道,隨著急救事業的不斷發展,醫療機構的完善以及臨床重要環節的,也是急救醫學的主要基礎。120急救工作中主要是對患者的現場急救工作、運輸中護理監護以及轉運安全護理等,患者在救治和轉運過程中的病情變化較快,護理人員必須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多類型的疾病由于環境因素以及外界因素會給救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急救中護理人員除了要具有應急救治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等,還需要有優質護理服務的本能,患者在救治過程中能夠得到優質護理服務,提高院前急救效果的同時降低糾紛事件的發生。本文120急救中心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提高有效的護理效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120急救部門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所收治的100例急救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對象,另外選取2020年1月前我院所收治的100例急救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觀察組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齡19歲~78歲,平均年齡(46.2±5.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齡20歲~79歲,平均年齡(47.3±4.7)歲。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情況,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研究對象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密切觀察病情、配合醫生進行搶救。觀察組研究對象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提高護理人員的意識,轉變陳舊的思想 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優質護理管理的內容,并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對優質護理服務的宗旨要深刻學習,提高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理念。尤其是120急救中心的護理工作特殊性較強,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及焦慮的心理。結合急救的特點對護理工作做全面的分析,制定關于120急救的優質護理內容,在救治中提升優質護理的意義。因此讓護理人員認識到護理安全以及護理質量的重要性。保證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
1.2.2 制定詳細計劃 制定120急救的工作流程,120護理工作具有復雜性以及時效性,往往事件均是突發的,因此對救治要有計劃實施。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分析開展優質護理,解決護理工作中的各種安全隱患,對預見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同時對各項護理工作流程的護理環節均要掌控。建立相關的救治相關制度,120急救車的崗位職責,在護理工作制定懲罰評定以及考核制度。保證急救護理工作的安全性,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1.2.3 具體優質護理服務實施
1.2.3.1 體現救治護理工作中的“快”字理念 在為患者搶救中必須爭分奪秒、有條不紊,尤其是預見重大交通社會自然災害時應該立即采取應急預案,保證護理醫療等團隊能夠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護理工作人員發揮專業技術知識、配合醫生做好搶救工作,并在救治過程中詳細的記錄護理記錄單,降低醫患糾紛的發生,提供法律保障。
1.2.3.2 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120救治患者的病情均為危重癥,多病情變化,因此對急救中心的護理工作人員要求較高,應該掌握全面的認知以及急救相關的技巧工作。護理人員定期對固定方法、包扎手打、靜脈穿刺以及心肺復蘇等培訓學習。一方面要提高綜合護理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要確保患者的安全,提高救治效果。
1.2.3.3 加強溝通 注重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及時對疾病的信息有所了解,反饋和傳遞相關過程。因此在120救治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能夠理解患者的病痛,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發病的原因,以及內心焦慮的問題,使患者能夠耐心的訴說,護理人員已積極的工作的態度,注意語氣溫和,減輕患者因突發疾病所帶來的恐懼和焦慮等心理狀態。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安撫和疏通。對患者進行靜脈穿刺以及相關護理操作時與患者及時溝通和解釋,提高患者的配合能力。
1.2.3.4 心理干預 因為120急救的患者病情危重,患者的心理會有一定的負擔,因此會產生絕望和壓抑的情緒,病情非常敏感。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所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對患者的疾病給予體諒,將救治工作中配合心理護理干預。
1.2.3.5 家屬心理干預120急救工作時,一部分家屬會表現非常緊張,面對親人出現的狀況無法處理,很多家屬出現心理障礙或者情緒難以控制。在救治過程中要正確地使用語言對患者家屬實施安撫工作,同時做好宣教知識的講解。當家屬一直哭泣會影響救治工作,因此告知家屬保持冷靜,家屬冷靜才是最好的鼓勵患者的方法。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急救出診到達現場的時間、急救成功率、住院時間及護理糾紛發生率。
1.3.2 對比兩組患者家屬的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搶救效果、醫護態度、醫護技術和診療環境。滿分為100分。
1.3.3 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中的各項內容的數值,主要包括5個方面(基礎護理、健康宣教、溝通能力、特殊護理、護理文書),其中每個指標的滿分1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急救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出診速度、急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糾紛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家屬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經過優質護理服務實施后家屬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
經過不同的護理管理后,觀察組時間段內的護理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存在差異性(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 討論
120急救中心的護理工作是重要的救治環節,由于救治服務對象較為特殊,疾病有特殊性,因此此項工作也備受社會的關注。在臨床工作中,常規的護理模式所發生的護理分析比例可以高達10%以上。而且臨床救治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時臨床研究發現,一旦救治時間過程患者滿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在120急救護理工作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可以降低救治中的風險發生率的5%,急救的有效率有所提高。在120救治中心的護理思路上講,急救常規護理雖然救治得體,但是有些細致的護理問題認識不足,優質護理工作將患者為主體,針對問題做系統的分析,將風險預防、延伸工作以及心理疏導等方面做舉措,保證患者救治時情緒穩定,配合救治能力就有所提高,對疾病的救治也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1)觀察組患者的出診速度、急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糾紛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2)觀察組患者經過優質護理服務實施后家屬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3)經過不同的護理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梢?,120急救中心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后能夠提高臨床搶救效果,加快救治速度,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提高護理整體治療,提升護理安全,值得在120救治工作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