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超 吳紅梅
苗族的銀飾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而銀飾作為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僅記錄了苗族社會歷史的演進,還凝聚了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所有追求。以其復雜的工藝和無形的文化價值堪稱罕有。學界的關注焦點還主要集中在工藝介紹、文化研究、藝術價值、源流考察等方面,對在經濟市場條件下,苗族銀飾如何持續生存和傳播開發利用,則少有研究。而如何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則未見深入的探討。因此,本文嘗試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探索,希望能夠為中國的民族優秀工藝略盡一份綿薄之力。以期引起更多的專家學者對這一問題深切關注。
一、多重矛盾下廣西苗族銀飾存息的尷尬
根據田野調查和問卷分析,對苗族聚居的當地銀飾市場有較為可信的幾個認識,總結如下:一、市場銀飾制品魚龍混雜,以次充好。產品本身只注重保留民族元素,將原材料“銀”換成“白銅”的情況相當普遍,嚴重沖擊了純銀銀飾市場;二、時隨著現代文化的變遷,苗族銀飾穿戴出現嚴重年齡斷層,除因為節慶和旅游表演以外,30歲以下年輕人不再經常性穿著傳統服飾和銀飾,減弱了人們對銀飾產品的民族審美觀念。使得民族文化得不到有效傳承,本民族的圖案紋樣和工藝大量失傳;三、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后繼無人,年輕人更趨向于城市生活,出現了年輕人外出打工,受此影響就普遍性的出現技藝斷層,這對銀飾工藝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二、銀飾的傳播屬性
1.銀飾與傳播
在中國的文明史上金屬制品貫穿了整個發展過程,銀飾在其中起到了劃分不同族群,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符號體系,不同的紋樣和風格,同時還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制度的作用。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者信息系統的運行。④傳播學三大學派中,經驗-功能學派的代表,拉斯韋爾提出的“五W”模式(圖1),即“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這一公式限定了傳播研究的基本問題。與默頓和拉扎斯菲爾德一起為大眾傳播奠定了基礎。
2.傳播的機制
傳播機制一般情況下分為:傳播過程的諸要素和要素的協作運行機制。結合苗族銀飾的特點和發展,需要建立幾個關鍵的機制:傳承機制、活化機制、創新機制、傳播機制以及其他機制。
2.1傳承機制
傳承機制的建立是傳承人延續和保護的重要措施,通過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和平臺性推廣及培養,提高苗族銀飾傳承人的行業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健全傳承人才培養梯隊,對青年傳承人和興趣愛好者進行基礎訓練和專項練習,多鼓勵多傳授。
2.2活化機制
苗族銀飾的活化,需要再現它的文化意義,同時具備滿足人們社會生活的需求性,這樣的傳統文化才能受到人們的接納,關鍵還在于要“用”字引領,讓苗族銀飾重新融入現代生活。這樣的傳承才是活態的、積極的、生動而豐富的。
2.3創新機制
通過諸多方式方法的應用,如:網絡、手機、生活等等方式,針對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才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新。
三、傳播的策略
文化消費是民族文化成長的土壤,而苗族銀飾文化的打造必須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能和主流文化消費相適應,因此傳播策略的制定必須具有遠見性和適宜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商業運作為手段,推動苗族銀飾的傳播
家庭作坊、個人經營、企業各自獨立,沒有形成傳播推廣的合力,因此既然是生產經營活動,就具有生產經營的特征。從而生產者和企業結合起來,與行業對接,與企業合作。企業通過自身的營銷渠道,銷售手段對生產者和產品進行傳播推廣,增強消費者對苗族文化的了解,使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也購買了苗族的文化,成為苗族文化的免費傳播者。
2.多管齊下運用現代傳播媒介,“互聯網+”大有可為
大眾傳播媒介分為兩類:一、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報紙書刊;二、新興媒體:互聯網平臺、手機等。苗族銀飾文化可以通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全方位、平臺化的宣傳,形成綜合性的傳播組合方式,推動大眾對苗族銀飾的認知和打造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通過引入“互聯網+”借助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銷售平臺,進一步激活苗族銀飾發展的生命力。
3.構建合理的傳播手段
保護當地民族文化,而不是簡單粗放的開發,通過相關的國家扶持項目對傳承人進行培養,鼓勵恢復民族節日,通過文化的樹立形成良好的區域文化環境,才有利于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體驗。同時通過電視和網絡媒體的傳播合力,對提升當地文化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有力的推動了民族文化和苗族銀飾的傳播,形成很好的蝴蝶效應。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苗族銀飾的傳播探索和開發利用的研究僅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期能給其他廣西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創新和傳播帶來新的靈感和啟發,對于民族文化的發揚與傳播有積極意義。苗族銀飾的發展需借助有效的傳播途徑,結合綜合性的傳播手段和合理科學的開發利用機制,讓廣西的民族文化瑰寶在社會中形成較大的認知和傳播。
參考文獻
[1]閆玉.文化遺產關鍵詞:銀飾.民族藝術,2017年第1期.
[2](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
[3](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頁.
4[4]何華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以女書為例.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頁.
鄭超,廣西藝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苗族銀飾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KY0423
吳紅梅,廣西藝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專項課題,《藝術類高職院校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與探索》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ZJY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