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履榮
愉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也就是“寓教于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已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這種教育思想最早體現在孔子的教育理論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學習源自興趣,而興趣源自快樂。北宋教育家程頤說的“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亦是如此?!霸⒔逃跇贰备切乱惠喺n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它不是說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或者是用某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之外暫得一時歡娛,而是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是教學、教育,“樂”是樂趣、興趣、意趣、情趣,“寓教于樂”即把教學活動放到對學生的興趣、情趣的培養上,激發起學生的潛能和學習動力,讓學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樂趣,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促進其知、情、意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再做機械的講解與分析,而是代之以學生用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思維認知。教學實踐中具體可以通過教師真情打動、課堂情境創設等多渠道激發學生興趣去探索、去實現。
一.教師真情打動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寓教于樂”,目的是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指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科的喜愛,從而影響學生對學科的學習效果。試想如果教師在授課中高高在上、板著面孔,只是自顧自地講解,教學自然枯燥無味、呆板沉悶,這樣怎能激發學生對學科的學習熱情與動力呢?為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嚴肅的師者形象,用自己的真情來打造有活力的課堂,換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濃厚興趣與積極的行為。
首先,教師要熱愛學生。愛是教育永恒的話題,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愛;才能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師可以進入學生的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師生才能一起主動積極地學習。
其次,教師要調動自身情感。語文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情感交流課,這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運用自身積極的情感來展現文字背后所包含的豐富內涵,這樣才能打動學生,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學習動機。作為教師,一定要有強烈的親和力,師生相親方能教學相長,在這一點上,因為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對語文教師的要求就更高些。同時語文教師還要具備父母親般的嚴厲與慈愛、演講家的口才與機敏、哲學家的幽默和豁達、水手的駕馭和操控能力、演員的表演技巧等。
第三,教師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師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識,強化服務意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調動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學生去接受知識的熏陶和美的啟迪。
二.創設課堂情境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令人愉快的、美妙和諧的情境更便于情感的表達與交流。所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去感受語文的魅力,是語文課重要的工作。情境的構成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圖畫、音樂、影視作品、多媒體等硬件設置,又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角色轉換與情景演示等等。語文教師應當讓課堂變成科學人文的縮影,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達到一種審美愉悅和對知識心領神會的目的。
1.情境導入。情境導入,就是在新課開始,教師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和新穎有趣的形式,從調動學生的基本情緒入手,創設良好的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好的開場白,就像唱戲的開臺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往往高度濃縮了一節課的主題,體現出教師在這堂課中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語文課課文內容的廣泛性,為開場白的設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它可以因時間、課堂內容、學生情緒狀況的不同而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因情入題法。這里的“情”指的是學生的情緒反應。學生生活于社會、集體中,情緒不可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任何過于興奮或消沉的情緒一旦被帶到課堂上,便很難保證學習的質量。所以教師在上課開始,應敏銳地去感受學生的情緒變化,因勢利導,通過導入新課將其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
提煉主題法。語文課的每篇課文都有明確的主題,具體到每節課的教學上,教師對課堂內容的設計,也應體現出這節課的主題。如果能將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主題用一個與課文有關的小故事或一首詩、詞去概括,提到每節課的開頭,不僅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聽課的總綱。
承上啟下法。語文課雖以一篇篇具體課文的講授為內容,但教材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往往有著明確的目的和內在聯系。提醒學生認識到這種聯系,有助于他們將所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
由近及遠法。由一般到特殊,由簡單到復雜,由熟悉到陌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對于課本上涉及到的一些學生們所陌生的領域,或是遙遠的事物,則可以從身邊、從眼前的事物引發開去。
開場導語引古博今,教師講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學生自然聽得神思飛揚,如癡如醉,那么課堂上出現的將是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的教學場景。這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大有益處的,往往能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隨堂檢測。隨堂檢測作為評估的一種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對學生學習進行反饋與激勵,讓學生借助于這種手段來發現自身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也是創設情境。另外,創設錯誤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錯誤、修正錯誤,會更加激起求知的欲望,而讓學生加入到評估當中,進行自評與他評,更有助于學習品質的提高。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修正錯誤的過程就是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過程。
三.多渠道激發興趣
每日三尺講臺,一方黑板,幾頁課文,確實容易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每節課都保持濃厚的興趣,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呢?
1.通過教材內容激發興趣
語文教材中詩的節奏,散文的韻味,小說的深刻,都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激情,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極有幫助的。對于每一篇課文而言,學生既是聽眾,又是講解人;既是觀眾,又是主演;既是接受者,又是批判者。學生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課文中那個人物也許就是他自己,那個地方是他向往的,作者筆下的跟他想象的還不一樣,他也許會在教師講課過程中不經意地插上一兩句話,提出一個很讓人費解的問題。這正是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學生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必然結果。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轉化成一種動因、一種契機,進一步去激發學生探究與思考,發現知識和美的所在。
2.通過過程設計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寓教于樂”體現為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借助于樂趣去獲取知識,強化能力,得到快感,完善人格。整個過程應當是和諧的、愉悅的,大到一節課的安排,小到一個細節的處理,都要體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一句話,就是讓學生去盡情享受教學的整個過程。一般來說,教學過程可以這樣安排:學生學習——教師點撥——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得出結論——評估激勵。教師要用平等和尊重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進入到這個過程當中,而且也只能由學生充當這個過程的主人。這是寓教于樂思想在教學過程當中最直接的體現。
3.通過課堂提問激發興趣
要實現“寓教于樂”,教師就要改變枯燥而機械地灌輸,打造一個真正屬于學生的平臺。教師可以運用提問藝術,制造懸念,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達到激趣、啟發思維的功效,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狀態與活躍的思維狀態來展開探究。為此,教師教學時,應在學生理解困難處、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知識的重難點處把握時機來提問,問題設計要恰到好處。這樣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喚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心中的困惑,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和自主學習,由苦學到樂學,由要我學到我要學。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的課堂,才是學生快樂的源泉、學習的樂園。
4.通過多媒體激發興趣
多媒體進課堂,已是當前教學活動的一項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樂、畫面、影像,強有力地吸引著學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把幻燈片、錄像片、教學光盤等教學手段穿插到教學活動中來,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興趣盎然,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響應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訓練智能。
5.通過實踐活動激發興趣
語文課離不開寫作,寫作離不開實踐。真正的文章應該是“言為心聲”,是學生所聞所見、所想所做的真實反映,而命題作文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在課堂教學之外給他們開設了一方練筆的園地,學生們就會以極高的熱情,為自己的園地取名,選自己的編輯、通訊員,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編輯、印制,在學生中間發行。他們在這里談身邊的事,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交流讀書的心得。這樣,不僅提高了寫作能力,組織、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他們發表出來的文章,有些可以直接作為范文使用。實際上,許多課外活動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待于從教者去挖掘,去探索。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勞動,而創造性便來源于那些生動活潑、對世界充滿強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學生們。只要真正深入到他們中間去,把如何教和讓學生如何學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就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平襄鎮中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