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都市邊緣區農村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間的關系研究

2021-08-05 05:52:18徐曉春游丹曹雨涵李元喬馮佳麗高思涵李雪梅
天津農業科學 2021年6期

徐曉春 游丹 曹雨涵 李元喬 馮佳麗 高思涵 李雪梅

摘??? 要:為探索城鄉融合背景下都市邊緣區農村高質量發展思路,豐富城鄉融合發展理論,基于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以天津市西青區王穩莊鎮東蘭坨村為研究對象,以2000—2020年為研究期,利用GIS技術解譯遙感影像獲取國土空間變化狀況,并隨機選取研究區171戶農民進行調查訪問,探究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然后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建立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與2000年相比較,2020年研究區耕地比重下降10.29個百分點,而工業用地和林地比重分別增加7.41和7.37個百分點。調研結果顯示,農民在生產方式、居住方式、社交方式、消費方式、休閑娛樂方式及觀念意識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根據結構方程模型標準化路徑系數可知,國土空間變化對農民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居住方式、觀念意識均為正向顯著影響,數值分別為0.779,0.628,0.556,0.333。此外,研究過程中發現存在工業用地大量廢棄、農民住房意愿難以滿足等問題亟需解決,故筆者就促進集體建設用地再利用、增強土地對生產生活的服務功能以及編制鄉村規劃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城鄉融合;國土空間變化;生產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06.013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rritorial Space Changes of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 and Changes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aking Donglantuo Village,Wangwenzhuang Town,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as an Example

XU Xiaochun, YOU Dan, CAO Yuhan, LI Yuanqiao, FENG Jiali, GAO Sihan, LI Xuemei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fringe area rural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enrich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as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eriod of 2000-2020 was as the period, and Donglantuo Village, Wangwenzhuang Town, Xiqing District in Tianjin province w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GIS technology was used to interpret remote sensing images to obtain the spatial changes of the country.In addition, 171 household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land space and the change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2000, the propor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2020 was decreased by 10.29 percentage points,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land and forest land was increased by 7.41 and 7.37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mode, living mode, social communication mode, consumption mode,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mode, and concept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 According to the normalized path coefficien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spatial change of land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production mode, consumption mode, living mode, and concept consciousness, with values of 0.779, 0.628, 0.556 and 0.333,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other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large number of abandoned industrial land, the farmers' housing will difficult to meet, etc., so the author put forward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reuse of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enhancing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land for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rural planning.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erritorial space change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1]。解決三農問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點,大都市邊緣區的農村受城市擴張、產業外遷等中心城區輻射作用強烈,導致其國土空間結構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落實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對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然而,近年來二元經濟結構以及城鄉發展失衡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瓶頸,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間的矛盾凸顯,如何協調二者關系、實現都市邊緣區農村與城市互促互進、共生共存成為一項新的難題。

天津市作為北方經濟中心,城市化率從2000年的55.38%上升到2019年的83.48%,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農村國土空間和農民生活的巨大改變。本文以天津市西青區王穩莊鎮東蘭坨村為例,針對都市邊緣區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變化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旨在探索城鄉融合背景下都市邊緣區農村高質量發展思路,豐富城鄉融合發展理論,為都市邊緣區農村的發展建言獻策。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東蘭坨村隸屬于天津市西青區王穩莊鎮,位于緊鄰市區的西青區東南部,王穩莊鎮南部,村域面積562.35 hm2,全村總人口3 396人。東靠津港河,南鄰獨流減河,與楊科莊村、三八橋、李港線相鄰,津淄公路沿村邊穿過,交通十分便捷。

1.2 數據來源

1.2.1 遙感影像 本文數據為天津市2000年、2020年Landsat TM影像,遙感影像已經過輻射校正和幾何校正,數據整體質量較好,各年份影像清晰、地物信息豐富,為獲取研究區國土空間數據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來源[2]。在此基礎上,通過監督分類、目視解譯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國土空間數據。最終結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GB/T21010—2017)與研究區的國土空間特點,將研究區國土空間劃分為耕地、林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溝渠、農村宅基地、機關團體新聞出版用地、科教文衛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工業用地、空閑地等12種類型。

1.2.2 調研訪問及問卷調查 首先與村委工作人員進行交談,了解研究區的發展歷史及發展現狀,并在村里兩位老黨員的幫助下確定了王穩莊鎮東蘭坨村的邊界。隔日在研究區內隨機抽取農民進行調查,最終得到完整問卷171份,并通過與農民進行交談訪問,深入了解農民的需求及困難,為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提供依據。

1.3 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

1.3.1 文獻研究 通過書籍、期刊、中國知網查找和整理與本文核心問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發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國土空間變化引發了農民勞動、消費、休閑娛樂等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1.3.2 實地訪問與問卷調查 采用與村委會工作人員交談以及對農民面訪調查的方法,選取緊鄰市內六區的天津市西青區中城鄉融合政策示范鎮王穩莊鎮東蘭坨村,對當地農民進行實地調查與走訪,獲取大量一手調研數據。

1.3.3 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問卷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從生產方式、居住方式、消費方式、社交方式、休閑娛樂方式、觀念意識6種不同維度描述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1.3.4 結構方程模型 利用SEM模型建立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間的關系模型,探究國土空間變化對不同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國土空間變化情況

2.1.1 國土空間分布特征 東蘭坨村總面積 562.35 hm2,

2020年研究區33.28%的面積為耕地,20.44%為林地,工業用地73.09 hm2,占比13.00%,坑塘水面64.20 hm2占比11.42%,其余地類面積較小。

通過與村委工作人員面訪調研,得知東蘭坨村現存耕地100%流轉至農村生產合作社,由村集體統一種植當地品牌作物小站稻,實行大型機械化耕種模式,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林地由村集體承包統一種植經濟林,選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槐樹,速生性較強,是防風固沙及經濟性兼具的樹種。2017年實行《天津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東蘭坨村12家企業已搬遷清空,92家工廠全部關停。因此,存在大量工業廢棄地和工業拆遷地,且多數漁塘因換水污染問題被關閉。該村宅基地面積較小,與周邊村相比,樓房數量較少,僅18棟。

2.1.2 國土空間變化 采用天津市2000年、2020年Landsat TM影像進行遙感解譯,將研究區劃分為耕地、林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溝渠、農村宅基地等12種類型,得到2000年及2020年國土空間現狀圖(圖1)。

從2000年與2020年研究區國土空間現狀圖結合土地利用結構(表1)可以看出,相較于2000年,2020年耕地、空閑地面積減少,林地、工業用地增加,部分耕地轉換為林地,大面積空閑地轉換為工業用地,零散的小面積坑塘水面變為工業用地、空閑地等,新增機關團體新聞出版用地、科教文衛用地等,整體國土空間布局變化較大。

由土地利用結構(表1)還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20年,研究區內地類變化主要為耕地面積減少、林地面積增加,科教文衛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增加,研究區耕地由2000年的245.05? hm2減少到2020年的187.17 hm2,減少57.88 hm2,相比于基期耕地面積,2020年耕地面積比重下降10.29個百分點,前后面積變化最大;林地由2000年的73.50 hm2增加到2020年的114.68 hm2,增加41.45 hm2,比重上升7.37個百分點;工業用地由2000年的31.43 hm2增加到2020年的73.09 hm2,增加41.66 hm2,比重上升7.41個百分點;空閑地由2000年的57.26 hm2減少到2020年的21.05 hm2,減少36.21 hm2,比重下降6.44個百分點;其余地類面積變化較小。結合實地調研發現,研究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完善,工業用地面積增加但全部處于拋荒狀態,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宅基地面積減少,村內樓房數量不能滿足農民需求,“村民上樓”問題得不到解決。

2.2 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變化

2.2.1 問卷設計及發放 問卷設計包括基本狀況、背景資料以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三部分,利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等指標對農民的基本信息進行調查[3]。設計生產方式、居住方式、社交方式、消費方式、休閑娛樂方式以及觀念意識6個潛變量,通過選項與李克特量表調查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在預調查后對問卷進行調整,正式調查采用一對一訪問代填式方法,在研究區內隨機抽取農民進行調查,最終調查農民178人次,得到完整問卷171份。

2.2.2 樣本基本情況 在本次問卷調查的171位受訪者中,有79位為男性,92位為女性;在年齡分布上,20~40歲、40~60歲和60~80歲年齡段的受訪者分別有40,82,49位;在文化水平方面,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學專科及本科分別有75,54,32,10位,即文化水平在高中或中專以下的占94%;家庭人口數量1~8人分別有2,19,

56,48,30,11,3,2位,即集中在2~6口人,三口之家占比最大;每戶均有外出打工人口,打工人口數量1~4人的分別有34,51,69,17位;農民家庭年收入在2萬以下、2~4萬、4~6萬、6~8萬、8~10萬、10萬以上分別有38,67,29,16,13,8位,在2~4萬的占比(36%)最大。

2.2.3 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主要變化 (1)生產方式方面,土地耕種方式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化轉變,現存耕地12.48 hm2100%流轉到農村生產合作社。研究區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為水稻,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實行大型機械化的耕種模式。2020年調研結果顯示,在土地耕種方式更加機械化、技術化方面,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觀點的樣本個數分別為36,104,29,2,0個,占比分別為21.05%,60.82%,16.96%,1.17%,0;在土地耕種帶來的年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有所增加方面,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觀點的樣本個數分別為4,9,53,93,

12個,占比分別為2.34%,5.26%,30.99%,54.39%,7.02%;在主要收入來源中,務農農產品收入、養殖業、家庭副業、本地鄉村企業收入、外出打工、外出經商、投資、政府補助、其他的樣本數分別為32,0,29,6,145,13,0,26,39個,占比分別為18.71%,0,16.96%,3.51%,84.8%,7.6%,0,15.2%,22.81%,其中外出打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占比最高,說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研究區的生產方式已經趨于多元化,除了傳統的農業生產之外,大部分人員開始從事非農業生產,比如工業、建筑業、商業等[4]。

(2)居住方式方面,2020年調研結果顯示,住房結構變化非常明顯、較明顯、有變化、無明顯變化的樣本個數分別為9,12,36,114個,占比分別為5.26%,7.02%,21.05%,66.67%;對于村內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表示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26,78,54,13,0個,占比分別為15.20%,45.62%,31.58%,7.60%,0;對于出行的交通工具更加多樣、交通更加便捷表示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28,44,88,11,0個,占比分別為16.37%,51.47%,25.73%,6.43%。

(3)社交方式方面,2020年調研結果顯示,對于村子與市區的溝通越來越多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36,104,29,2,0個,占比分別為21.05%,60.82%,16.96%,1.17%,0;對于村內各家各戶聯系的更加緊密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4,9,53,93,12個,占比分別為2.34%,5.26%,30.99%,54.39%,7.02%;出行方式中選擇公共汽車、私家車、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步行的樣本數分別為131,47,14,66,56,77個,占比分別為76.61%,27.49%,8.19%,38.60%,32.75%,45.03%。

(4)消費方式方面,2020年調研結果顯示,對于收入來源的渠道更加多樣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9,55,81,23,3個,占比分別為5.26%,32.16%,47.37%,13.45%,1.76%;家庭支出中占比較大方面,日常生活必需品、兒女教育、文化娛樂、醫療費用、通信費用、其他的樣本數分別為135,80,22,95,10,8個,占比分別為78.95%,46.78%,12.87%,55.56%,5.85%,4.68%;家庭儲蓄金主要用途方面,存入銀行、購置房產、贍養父母、保險證券、婚喪嫁娶、無儲蓄金的樣本數分別為104,4,8,0,0,55個,占比分別為60.82%,2.34%,4.68%,0,0,32.16%。說明隨著經濟收入的提升,生活條件有所改善,農民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增加[5]。

(5)休閑娛樂方式方面,2020年調研結果顯示,對于休閑娛樂時間增多、娛樂方式更加多樣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15,30,39,86,1個,占比分別為8.77%,17.54%,22.81%,50.29%,0.59%;對于休閑娛樂所涉及的地域更加廣泛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12,34,22,86,17個,占比分別為7.02%,19.88%,12.87%,50.29%,9.94%;休閑娛樂方式方面,聊天、收音機、手機電腦、電視、棋牌類游戲、廣場舞的樣本數分別為93,34,99,96,37,34個,占比分別為54.39%,19.88%,57.89%,56.14%,21.64%,19.88%。

(6)在觀念意識方面,2020年調研結果顯示,對于傾向將儲蓄金購買養老保險之類的保障投資產品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7,31,57,54,22個,占比分別為4.09%,18.13%,33.33%,31.58%,12.87%;對于休閑娛樂跟工作同等重要持十分贊同、比較贊同、保持中立、比較不贊同、十分不贊同的樣本數分別為12,7,18,107,27個,占比分別為7.02%,4.09%,10.53%,62.57%,15.79%;城鄉發展差距方面,與城市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逐步向城市化發展、與市區有一定差距但仍在不斷發展和不確定的樣本數分別為45,14,52,60個,占比分別為26.31%,8.19%,30.41%,35.09%。

2.3 基于SEM模型的實證分析

2.3.1 模型構建 結構方程模型是一種建立、估計和檢驗因果關系模型的方法。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觀測的顯在變量,也可能包含無法直接觀測的潛在變量。通過模型可以清晰分析單項指標對總體的作用和單項指標間的相互關系。因此,結構方程模型非常適用于對本文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間關系的研究。

(1)基本假設。目前,農業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忽視農業、淡漠農民[6]。實現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應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7]。學者呂聰[8]認為城鄉建設用地的利用變化,是改善農民生產與生活條件的主要原因。學者劉昌[9]認為土地利用特征對于居民居住出行方式的影響十分顯著。學者劉志偉等[10]認為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對居民選擇非機動化的交通方式通勤具有影響。學者楊鳳[11]認為土地利用強度、結構、投入產出、效益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綜合以上觀點,不難看出土地利用類型空間特征與人們生產、生活、出勤等方面息息相關,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國土空間的變化正向作用于生產方式;

H2:國土空間的變化正向作用于居住方式;

H3:國土空間的變化正向作用于社交方式;

H4:國土空間的變化正向作用于消費方式;

H5:國土空間的變化正向作用于休閑娛樂方式;

H6:國土空間的變化正向作用于觀念意識。

(2)變量選取。基于假設,進一步構建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間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根據研究目的,將國土空間變化和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作為潛在變量,在生產生活方式下分別以土地耕種方式、土地耕種收入占比、收入結構、住房環境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時間、城鄉聯系、鄰里聯系、出行方式、收入來源、消費方面、消費結構、休閑娛樂方式、休閑娛樂時間、休閑娛樂場所、休閑與工作的重要程度、養老意識、預期城鄉差距作為顯在變量,在國土空間變化下以耕地、林地、道路、溝渠、工業用地和空閑用地等變化較大的土地類型作為顯在變量。基于以上假設及變量,本文成功構建關于國土空間變化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之間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

2.3.2 模型結果 通過修正得到最終的擬合指數,結果如下:RMSEA為0.064,卡方與自由度的比值為2.287,均符合評判標準,且相對擬合指數(GFI、AGFI、TLI、CFI)均大于0.9,各項指標均在可接受范圍內,因此該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表明所構建的模型可以準確描述實際觀測的變量關系。由此得到如圖2所示的最終擬合圖。

2.3.3 實證分析 最終的模型系數經過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路徑系數表,如表2所示。

利用SEM模型探究國土空間變化對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通過標準化路徑系數表可知,在該模型中,國土空間變化對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居住方式、觀念意識均為正向顯著影響,其標準化路徑系數(直接效應值)依次為0.779,0.628,0.556,0.333。

農村國土空間變化對農民生產方式影響系數高達0.779,表明國土空間的變化對農民生產方式的改變影響最大。近年來,東蘭坨村伴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調整,農業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例也相應減少,切實說明了土地利用對農業生產影響重大,也表明農業生產是與土地利用最直接相關的人類活動;國土空間變化對消費方式的影響系數為0.628,僅次于生產方式,結合實地考察,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東蘭坨村農民的消費方式、消費觀念、消費結構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了改變;國土空間變化對居住方式的影響系數為0.556,表明土地利用對農民居住方式有一定影響,但相比于對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帶來的影響要小,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城鎮化發展使東蘭坨村在居住條件、交通條件、村內基礎設施建設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宅基地數量有限,村中僅有小部分農民搬進本村樓房;國土空間變化對觀念意識的影響系數為0.333,表明土地利用的變化對農民觀念意識影響較小,問卷數據顯示,東蘭坨村農民在近年來對財務管理、養老意識、新農村發展建設上有所改觀。以上四者的總效應值都在0.333及以上,地位同樣重要。社交方式和休閑娛樂方式在模型中顯著性不明顯,所以國土空間變化對社交方式和休閑娛樂方式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研究區國土空間布局變化顯著 從2000年到2020年,研究區內耕地林地面積分別增加57.88,41.45 hm2,工業用地增加到73.09 hm2,但目前大量處于閑置狀態,空閑地部分被合理利用,其面積減少36.21 hm2,宅基地面積減少,但樓房數量難以滿足農民的住房意愿。

3.1.2 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變化顯著 都市邊緣區對城市發展的反應直接、敏感,其土地利用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研究發現,2000—2020年間農民生產方式變化顯著,現存耕地全部流轉到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實行大型機械化的耕種模式。除傳統的農業生產之外,53.8%的農民開始從事非農業生產如工業、建筑業。經濟收入的提升,農民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3.1.3 國土空間變化對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影響顯著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結果分析,研究區內國土空間變化對農民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居住方式、觀念意識影響顯著,且國土空間變化對生產方式的影響最大,其路徑系數達到0.779,對觀念意識影響最小,路徑系數為0.333。

3.2 建議

3.2.1 促進集體建設用地再利用 開展農村閑置建設用地清查工作,詳細統計都市邊緣區閑置用地的位置、面積等信息,并對存量閑置建設用地進行逐項登記、調查梳理、詳細分類,最終建立地塊的綜合信息檔案。在此基礎上明確土地整治重點方向并評價整治潛力,制定廢棄工業地的整治標準,嚴格落實整治責任,開展針對性的土地整治工作。

針對東蘭坨村這樣的都市邊緣區閑置建設用地,相關部門要盡快引導村集體借助政府搭建的信息服務平臺開展招商引資,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鼓勵多渠道投資和農民企業融合投資的模式,并提供政策支持[12],切實提高大片工業廢棄地的再利用率,讓閑置建設用地進入鄉村振興中的要素再配置過程。

3.2.2 增強土地對生產生活方式的服務功能 鄉村生活空間是以農村居民點為主體、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的國土空間[13]。調查顯示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規劃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這既是當下鄉村發展的一個缺陷,也是可發展的重要方向。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應結合西青區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上級國土空間規劃對村莊的剛性指導作用[12],在原有2個衛生室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規模,為農民的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增強都市邊緣區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合理性,強化空間利用的人性化、多樣化,讓農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13]。與此同時,基層組織應定期開展培訓,向農民宣傳上級下發的政策或規劃,提升農民對上位規劃以及區域發展建設理念的認知,豐富農民對村莊和城市的認知。

3.2.3 城鄉融合視角下村莊規劃的編制 當下的農村發展過程中,缺乏對鄉村規劃的綜合考慮,鄉村規劃和農田、水利脫節,沒有形成配合,造成先經濟發展,后關停治理形成大片拋荒地的現象層出不窮。土地資源管理和規劃要科學合理,才能保證持續發展,相關部門進行土地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土地資源規劃與其他資源規劃的對接,發展經濟并建立互融共生的發展模式[14],真正構建農業、農村、農民三者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產業規劃方面,發展鄉村產業要立足于種養業,但又不能局限于種養業,必須推動其向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全面拓展[15]。在高效綠色的生態模式下,給予鄉村振興穩定的發展動力,穩步提升農民收入,即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16]。此外,應注重產業發展與生態的協調關系,在規劃產業前對村莊及周邊區域可能出現的污染狀況進行有效的評估,避免后期大量工廠因環境整治被迫停業,造成類似于研究區目前大面積土地廢棄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

[1] 張曉山. 解決“三農”問題的行動綱領[J]. 中國合作經濟, 2017(10): 14-16.

[2] 張周威, 余濤, 孟慶巖, 等. HJ-1A/B衛星數據幾何校正與輻射校正順序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13, 37(4): 680-684.

[3] 劉同山, 陳曉萱. 農村閑置宅基地及房屋退出意愿計量分析[J].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 19(5): 50-59.

[4] 李鳳婷, 郝建新, 辛麗峰.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預期研究[J]. 理論觀察, 2019(1): 87-89.

[5] 崔會芳, 紀小美, 殷偉. 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時空變遷及貧困預警[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20, 39(6): 127-132, 159.

[6] 王晶.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化新農村路徑探索[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 31(20): 272-273.

[7] 包維林. 對我國城鄉統籌就業問題的思考[J]. 特區經濟, 2020(12): 149-151.

[8] 呂聰. 城鄉增減掛鉤政策對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以泰安市為例[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 2016.

[9] 劉昌. 成都市土地利用特征對居民出行方式的影響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 2016.

[10] 劉志偉,張榮堂,劉建榮.城市土地利用對居民通勤方式選擇的影響[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 2020, 44(6) : 989-993.

[11] 楊鳳.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20.

[12] 肖金成, 歐陽慧. 優化我國空間開發格局的設想[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2(3): 64-75.

[13] 張瑞娟, 惠超. 全面解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J]. 農村金融研究, 2018(10): 9-11.

[14] 阮達飛. 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規劃研究[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20(30): 187-188.

[15] 王麗萍. 加快校辦產業發展? 促進農村教育振興[J]. 教學與管理, 2004(7): 14-16.

[16] 趙艷.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解讀——拓展鄉村特色產業[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 31(24): 245-246.

收稿日期:2021-02-07

作者簡介:徐曉春(2000—),女,山東濟南人,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研究。

通訊作者簡介:李雪梅(1976—),女,吉林蛟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與農村發展方面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色综合网|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综合色吧|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网综合|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 伊人欧美在线|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av在线无码浏览|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毛片一级在线|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色亚洲成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在线观看的黄网|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播放| 99爱在线|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欧洲综合|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67194亚洲无码| 午夜a视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床戏一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午夜爽爽视频|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成人夜夜嗨|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v天堂中文在线|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 在线毛片网站|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高清|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人人干|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swag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 欧亚日韩Av|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免费无遮挡AV|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