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淮河流域發(fā)生了罕見的大洪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發(fā)出《關(guān)于治理淮河的決定》。從此,一場轟轟烈烈、偉大的治淮運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淮河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tǒng)治理的大河,治淮也成為新中國治水的開端。
1950年11月6日,直屬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委員會在安徽蚌埠成立。在全國轟轟烈烈的治淮運動高潮中,當時組成的浩浩蕩蕩治淮大軍,有解放軍水利工程第一、第二師、工人和技術(shù)人員組成的建筑工程局、民工組成的施工總隊、還有華東及華南大專院校土木專業(yè)學生支援隊伍,陣容之宏大、規(guī)模之高,歷史所少見。
1950年冬季,第一期治淮工程相繼開工。工程重點主要是堵復淮堤,疏浚干支流河道,并修建閘壩等,于1951年7月結(jié)束。為了實施這項浩大的工程,沿淮各省地(專區(qū))、縣都分別成立了治淮指揮部、總隊部。同時,在淮河干流上還建造了聞名于世的潤河集閘壩。它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國治淮第一閘。國家郵電部于1952年10月發(fā)行了郵票《淮河水閘》(偉大的祖國第二組),畫面即潤河集閘壩,這是我國第一枚水利工程郵票。如圖所示為工程紀念章圓形,銅質(zhì)鍍鉻,烤漆面,上部邊飾由齒輪與麥穗環(huán)繞,中間有一紅星,中部是藍天映照的潤河集閘壩雄姿,閘上有一面紅旗,下部由碧波淮水和豐收良田組成;正面銘文“潤河集閘壩工程紀念”于裝飾紅帶面上,整章畫面有較好的藝術(shù)效果,無背銘。
(摘自《收藏快報》郭毅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