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三十一年秋,南宋行在臨安被恐慌籠罩——金國皇帝完顏亮集結了60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下侵宋。宋高宗欲“浮海避虜”,被人勸住,但金兵勢如破竹,宋軍主帥劉锜又病勢沉重,實際負責指揮的副帥王權率部潰逃,一直逃到南京附近的采石(今馬鞍山采石磯附近)。
接替王權擔任守將的李顯忠還未到任,許多軍士結伴逃散,一萬余名疲弱不堪的宋軍,如同待宰的群羊,困守采石。這時,一個小人物突然闖入歷史的舞臺。他就是虞允文,時任參謀軍事,一個人微言輕的中書舍人,來自偏遠的四川隆州,8年前才考中進士,如今已經51歲了。他出現在采石,也是偶然。他只是奉命帶著一些酒肉、棉衣來犒軍。
隨從們勸虞允文放下這些物資,快快撤走,朝廷只是派你來勞軍,又沒有守土之責,何必送死?這個文官搖搖頭,召集全部軍官,振臂一呼:“李顯忠還未到任,我受朝廷之命前來督師,現在聽我命令!我與你們一起殺敵報國!”宋軍將士看著這個身材單薄、鬢角斑白的書生,感受到他必死的決心,受到鼓舞,都站起來穿好盔甲,決心死戰。
虞允文率將士到達江邊,把戰船分成五隊:“其二并東西岸而行,其一駐中流,藏精兵待戰,其二藏小港,備不測。”剛布陣完畢,完顏亮親自手持小紅旗,指揮數百艘戰船渡江,瞬間便有70艘戰船到達宋軍陣地,宋軍不敵其鋒芒,開始退卻。
危急時刻,虞允文沖到最前線,激勵將士。他拍著軍官時俊的背說:“以前聽說你膽略過人,現在看來跟女子也沒啥區別啊!”時俊羞愧難當,“即揮雙刀出,士殊死戰”。虞允文又命令埋伏起來的宋軍以海鰍船沖擊敵人,這種船比金人的大船小很多,非常靈活機動,擊沉了不少敵船。就這樣,一直廝殺到了黃昏。
這時,有支從光州敗退下來的宋軍路過附近,虞允文靈機一動,派人送給這些潰兵旌旗和戰鼓,命令他們奔赴山后,張滿旗幟,擂鼓吶喊。金兵懷疑南宋的援兵到了,開始后退。虞允文又命勁弓部隊,尾擊追射,于是大敗金人,殺敵4000余人,俘虜500余人。
金軍放棄進攻采石,轉而進攻鎮江。劉锜正在那里養病,朝廷派虞允文前往協助。此時,完顏亮因采石戰敗,憤恨不已,下令三日渡江,否則殺掉隨軍大臣,造成人人自危,而北方又生內亂,于是軍心搖動。完顏亮被身邊將士刺殺,金軍隨即撤回北方。《宋史》寫道:“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毛澤東在閱讀采石之戰的歷史時,寫下批注:“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后來,虞允文輔佐宋孝宗,成為一代名相。
(摘自《領導文萃》 徐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