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云南省曲靖市166公里的師宗縣龍慶鄉豆溫村,一路青山,今年有收成不錯的光景,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正拔節成長;路上,有牽耕牛、背籮筐的少數民族群眾來來往往,這里自古就是漢、彝、回、苗、壯、哈尼等多民族聚居。在脫貧前,這里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沒有機動車,一切現代的東西幾乎都沒有。如今能夠過上好生活,有中國銀行曲靖分行派駐豆溫村村委會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朱家喜付出的汗水與辛勞。
他曾是一名軍人,在武警思茅邊防支隊芒信邊防站服役5年,在部隊養成的好作風讓他受益一生。他是曲靖扶貧工作隊中擔任隊長和第一書記年齡最大、任職時間最長的,前前后后從事扶貧工作長達13年。他常說:“當過兵的普遍有一個意識,一切行動聽指揮,別的沒怎么想”。
2016年3月,朱家喜被任命為扶貧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深知自己肩上挑的這副擔子的份量。第一書記就要承擔第一責任,隊長就要帶領貧困戶脫貧。于是,下定決心動用自己的全部儲備投身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并意識到脫貧攻堅,領導班子是關鍵。作為第一書記的他,明白要在班子里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和帶動大家;要讓老百姓相信,他不是臨時戶口,是豆溫村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是豆溫村的村民,脫貧攻堅不獲全勝,不會離開豆溫村。
當時,村委會黨總支將脫貧攻堅的硬性指標和工作流程及進度,以文字、圖表等形式張榜上墻,接收群眾監督。黨總支嚴格管理制度、財務制度、議事制度、會議制度、值班制度,用制度管人。班子成員分頭下到各自然村,了解村情、民情,制定了豆溫村委會脫貧攻堅發展規劃。有了行動指南,有了具體措施,有了團結堅強的領導班子,豆溫村委會的脫貧攻堅工作一日一新,捷報頻傳,老百姓交開稱贊。
作為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的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反映著黨和政府的形象,也反映著中國銀行的形象,所以特別在意扶貧工作隊在百姓中的口碑,嚴格要求自己的隊員,也嚴格要求自己。幾年來,13個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和扶貧工作隊幾乎家家都去過,有些家還去過多次,尤其是特困戶和五保戶,逢年過節必定要去看望。久而久之,村民們喜歡上了這支不浮夸、不張揚、辦實事,來自中國銀行的扶貧工作隊。而領頭人朱家喜更成了農戶的朋友,誰家有什么事都樂意找他去幫忙解決。
隨著豆溫村委會領導班子團結好、干勁足,受到群眾信賴,作為第一書記的朱家喜自然也就威信高,和他關系最鐵、友誼最深的是村支書陳老所。陳老所沒上過學,識字不多,可在群眾中威望高,老百姓都服他。他雖然文化不高,但卻很有天賦,會唱山歌會跳舞。喝酒時有彝家漢子的雄風,霸氣十足,放得開、收得住,群眾都喜歡他耿直豪爽的性格。
2019年3月,市委組織部通知55歲以上的隊員上報調整,意思是55歲以上的隊員原則上不駐村了。陳老所知道這事后找到龍慶鄉黨委領導,說:“朱書記回去,我就辭職。”當然這是老陳的氣頭話,但卻表達了他和朱家喜深厚的友誼。兩位書記合作得這樣好,值得稱贊,用陳老所的話:“我和老朱有緣”。
從2015年朱家喜來到豆溫村,他便通過走訪了解,謀劃著如何讓318戶貧困戶如期脫貧出列的大事。豆溫村一帶山多地少,而且土地不連片,這就需要發展特色產業和多種經營,老百姓才能有錢賺。而要發展特色農業離不開金融支持,為此他特別向中國銀行曲靖分行申請了大力扶持豆溫村脫貧攻堅的資金,該分行共出資45.2萬元,助力豆溫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同時,員工踴躍捐款捐物,財務合計26.3萬元,并加大對分行掛鉤幫扶的133戶貧困戶支持。這一系列舉措,讓中國銀行曲靖分行為老百姓脫貧致富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正如豆溫村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的那樣:“你們事事為老百姓,一心為群眾辦事,是好樣的”。也是幾句話,讓黨員朱家喜倍受鼓舞。老百姓樸實的言語發自心底,對共產黨、對人民政府信任,讓在這片青山綠水工作奮斗的無數黨員充滿了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