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焱



一、引言
在國外發達市場,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簡稱IPO)之前的原股東一般會在承銷商的建議和要求下,主動承諾在一定時期內不賣出股份,從而形成半年到一年左右的限售期,該部分股份即為限售股。在我國,限售股是由中國證監會對非流通股上市設定了限售時間和條件。
我國的限售股制度起源于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之后形成了大量的股份供給,為避免限售股給二級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因此,我國監管要求分批分時段地解禁;2006年之后,針對IPO原股東限售股,我國監管條文與國外發達市場總體相似,但限售期明顯長于國外市場,且為行政強制,例如IPO控股股東限售股的限售期長達3年,而國外發達市場一般在1年以內。
我國執行相對較嚴格的上市公司股份限售政策,一個重要現實原因就是過去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程度不高,與發達國家市場相比差距明顯,股票市場總體規模不大,證券法律法規、信息披露制度不夠完善,大量股票集中解禁必然對市場造成沖擊。然而,當前我國股市與早年不可同日而語,與歐美發達市場差距大幅縮小。隨著近些年我國股市發展加快,尤其是隨著2014年股票發行正常化以來,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股票市場規模大幅提升,滬深股市流通市值已經從2007年初的2萬余億元增長到2020年底的56萬余億元。因此,限售股解禁市值占滬深股市流通市值的比例大幅降低,影響力與早期不可同日而語。
同時,從2007年到2020年,限售股的類型和內部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亟需分析總結。總體而言,IPO控股股東限售股解禁占市場的比例已經大幅降低,相反,其他限售股類型如定向增發解禁、股權激勵計劃解禁大幅增加。在2007年起執行的股份限售政策中,IPO控股股東股份限制條件遠比其他股份嚴格,該政策在2009年到2013年IPO解禁股份占比較高時,有利于防止其對市場形成巨大沖擊,但近幾年來看,其他類型的解禁股份占比大幅提高,甚至已經超過IPO解禁股份,這種情況下,對IPO控股股東股份繼續進行過嚴的“區別對待”,必要性值得商榷。
從2005年9月我國啟動股權分置改革開始,到2006年實施“新老劃斷”,過去15年來,我國股票市場限售股內部結構、總量及其對市場的影響已發生巨大變化。隨著陸港通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境內外資本市場雙向流通加大。目前我國已經在科創板率先實施IPO注冊制改革,與國外發達市場接軌。然而,我國針對限售股的監管政策總體上變化較少,難以適應股票市場的發展壯大。因此,本文對限售股在我國的歷史變遷進行總結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限售股的起源及其變化
(一)限售股的起源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的限售股制度借鑒于美國等發達市場,并由于自身特點,進行了演化和變遷。在美國等發達市場,上市公司IPO之前的原股東一般會在承銷商的建議和要求下,主動承諾在一定時期內不賣出股份,從而形成半年到一年左右的限售期,在解禁(即可自由賣出股份)之前,該部分股份即為限售股。根據既有理論研究和業務實踐,限售制度之所以存在,有三方面的假說:
第一,公司內部人可以向市場釋放公司質量的信號。在IPO時,一般來說,投資者不能有效確定公司相關發行資料是否真實準確,即使真實,投資者也不能很好地由此判斷公司的投資價值。因此,如果原股東與其承銷商達成一致,保證內部人不會在IPO之后就立即、大量地賣出股份,則可以向市場表明其看好公司前景,可以增強外部投資者的信心。根據Brav和Gompers(2003)的梳理和研究,公司可以通過這種主動釋放公司質量信號的方式,在IPO或者再融資時獲得較高的發行價格。另外,由于原股東在較長時期內不能賣出股份,且該股份并不是市場組合,具有非系統性風險,因此原股東承擔了比較大的成本,反映出原股東看好自家公司的前景。
第二,有利于解決道德風險,即IPO之后的一定時期內,原股東的行為方式不會與IPO之前截然不同。外部投資者在購買上市公司股份后,往往擔心成為“接盤俠”,即原股東在IPO之后,做出損害中小股東的行為。一般而言,IPO之前,公司往往會集中改善財務報表,滿足上市條件,但上市之后可能缺乏動力去努力經營公司。因此,通過鎖定原股東股份的方式,有利于阻止原股東侵害外部投資者利益,保證了其與外部股東利益的一致性。
第三,限售期可以使承銷商獲取更高的傭金。由于IPO原股東的股份在一定時期內不能賣出,在此期間,上市公司一般要受到主承銷商的監督和協調。因此,公司與主承銷商之間的業務聯系比較緊密,如果公司在限售期之內,進行投資并購或者再融資等,一般傾向于依然雇傭IPO時的主承銷商。從而,IPO主承銷商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更高的傭金收入。
(二)我國限售股的主要類型
由于歷史和制度原因,我國發展股份制經濟和證券市場的最初階段,股份按持有者身份不同,區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三種形式。其中,可以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只有個人股,占總量80%左右的國家股、法人股均不得轉讓,這些股份成為我國股票市場限售股的最初類型。“三股”的性質界定給隨后的證券市場的發展留下了破解的難題。在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之前,盡管管理層對國家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進行過多次的實踐與創新,但均未徹底解決 A 股市場非流通股上市交易的制度安排。股改之前,A股市場大約有60%左右的股票處于非流通狀態。
2005年9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多年懸而未決的股權分置問題開始得以徹底解決。根據規定,股改完成12個月后,限售股持有比例在5%以下的股東可以自由拋售股票,同時持股5%以上的限售股可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5%;股改完成24個月后,持股5%以上的限售股可累積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10%;此后限售股全部解凍。2006年6月,作為首批股改公司之一的三一重工部分限售股正式獲得流通權,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格局發生重大變革,A股市場正式步入了全流通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