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伊
貨幣與商品經濟一脈相承,不同形式的貨幣,與相應的社會生產相適應。以數字網絡技術為載體,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智能網絡,催生數字貨幣的轉型與發展。智能終端、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產業的快速崛起,各類以互聯網為平臺的虛擬貨幣應運而生。如Q幣、U幣等等。盡管這些虛擬貨幣并非科學意義上的電子貨幣,但卻具有單向支付能力,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法定貨幣完成兌換或回購。數字貨幣,是以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手段,將密碼學理論與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相關聯,實現貨幣與數字技術的有效整合形式。數字貨幣是一連串經過加密的含有關鍵信息的字符串。據相關組織統計,截至2019年末,全球發行的各類數字貨幣達到3000多種,比特幣市值最大,約占全球數字貨幣的60%以上。本文著重圍繞數字貨幣,就其發展動向、存在問題展開梳理,提出完善建議。
一、數字貨幣發展現狀
據相關組織統計,全球范圍內,數字貨幣總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數字貨幣的快速發展,其現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發行主體多,法定數字貨幣亟待明確
從全球數字貨幣的發行來看,多以私人數字貨幣為主,依托企業信用,或者未有明確發行主體。私人數字貨幣起步早,如比特幣。Tether公司于2014年推出泰達幣,以1:1與美元錨定。一些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推出數字貨幣。如Facebook于2019年向用戶啟動數字貨幣項目。數字貨幣因發行主體的多元性,使其存在更多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在監管上存在難度。對于一些國家通過央行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從法律上給予認定和保護。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英格蘭銀行、瑞典央行,加拿大中央銀行等紛紛著手啟動法定數字貨幣項目。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成立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小組。中國采用“央行—商業銀行”雙層架構模式,由央行發行并負責監測,各商業銀行向央行申請數字貨幣,應用到流通領域,來確保法定數字貨幣的穩定性。
(二)服務范圍更大,跨境支付成趨向
數字貨幣的快速發展,與其經濟全球化趨向相適應。從全球數字貨幣應用范圍來看,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商戶選擇數字貨幣。以比特幣為例,全球比特幣ATM機突破5000臺;支持達世幣的全球商家突破4000家。對于法定數字貨幣的應用,各國多遵循“先支付工具,后政策工具”思路,通過技術手段來賦予法定數字貨幣在支付領域的應用功能,再探索如何提升法定數字貨幣的有效措施。如新加坡在法定數字貨幣探索中,引入分布式賬本技術來解決隊列處理、交易隱私保護問題。近年來,我國在法定數字貨幣領域,重心聚焦于支付環節。如在銀行間支付清算環節,法定數字貨幣具有更優的支付功能。從數字貨幣應用方向來看,隨著經濟貿易國際化趨勢的發展,跨境支付成為主要趨向。傳統貨幣在跨境支付中,耗時長、成本高。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利用區塊鏈平臺來實現數字貨幣跨境支付。如Ripple(瑞波幣)在跨境外匯轉賬業務中,能夠大大節省交易確認時間。2019年,加拿大央行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過區塊鏈技術,利用雜湊時間鎖合約模式,完成法定數字貨幣跨境支付,無需中間人介入。
(三)交易平臺更多樣,帶來監管難題
從我國現有法律規定中,對數字貨幣的交易是明令禁止的。2017年,由央行下發《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嚴令禁止。但從全球來看,很多國家在數字貨幣交易、流轉領域,并未禁止,一些大型交易平臺不斷涌現。如火幣、Bitfinex、YoBit、Cryptopia、BTCC等。以Cryptopia為例,在全球范圍內,該交易所交易的數量最大,YoBit上幣數量達656個,最全球上幣數量最多的交易所。另外,從交易規模來看,前20名交易所的交易量約占全球90%的份額。從現有多平臺交易所的運行狀態來看,為了確保用戶財產安全,也為了保證交易過程的穩定、可靠,一些國家著手頒布數字貨幣交易牌照,以提升數字貨幣交易合規性。從美國對數字貨幣交易的監管實踐來看,保持嚴格管控態度,要求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必須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日本出臺《資金結算法(修正案)》,規定只有在日本財政部注冊并獲批的交易所,才能開展數字貨幣兌換業務,日本金融廳負責對交易活動進行審查,對各項系統風險進行監管。再如韓國,也著手完善數字貨幣交易監管體系,優化數字貨幣交易運營模式,如對數字貨幣交易活動實施征稅等。
二、數字貨幣面臨問題
從全球現狀來看,數字貨幣還處于起步期,很多技術、措施、監管體系不完善,對數字貨幣的延續性、穩定性、安全性等依然存在不信任難題。以比特幣為例,有學者指出比特幣存在實際交易量被夸大、技術拓展性不足、甚至存在欺詐等問題。綜觀當前數字貨幣,其問題主要集中三方面:
(一)去中心化架構導致效率低,制約規模化應用
數字貨幣本身是基于信息化技術手段,但其去中心化架構,導致應用規模受限。具體而言,區塊鏈技術不成熟,當交易規模變大時,所用時長更長,影響吞吐量。以比特幣為例,每一區塊約為1MB,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每秒能處理7筆交易。與VISA、支付寶、銀行同業結算相比,其速度和效率是很低的。據統計,目前企業所支付的比特幣約24億美元,為了提升交易效率,也衍生了公共鏈、聯盟鏈、私有鏈等不同模式。從應用效率來看,公共鏈模式面向所有公眾,但能耗高、運行效率低;私有鏈將“網絡寫入”權限由某一中心化組織來全權管控,借助于“去中心化”方式,來提升運行效率;聯盟鏈方式以多個機構共同參與管理區塊鏈,其速度介于私有鏈與公共鏈之間。有組織對比特幣能耗進行統計發現,比特幣每年耗電量約42-54太瓦時,成本高、耗電量大。
(二)缺乏共識機制,交易面臨信任危機
在數字貨幣運營中,“去中心化”是主要形式。該模式能夠克服傳統集中式記賬的局限,確保其可回溯性。但對于公共鏈中的記錄,因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錄保存者,可能會出現惡意節點,或者意見不統一問題。缺乏有效的共識機制,制約數字貨幣的高效、穩定運行。從區塊鏈技術來看,因技術本身的不穩定性,導致其潛在風險較大,由此滋生的信任危機,加劇數字貨幣在運營中存在難以達成共識的問題。2016年,因黑客攻擊以太坊參與的The DAO項目,導致損傷超6000萬美金。以太坊團隊通過“回滾”技術方式,盡管追回了部分被黑客盜取的資金,但卻違背了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精神,最終讓以太坊分化為“以太坊”與“以太坊經典”兩種數字貨幣。2017年,比特幣因對增強可擴展性未達成共識,被分化為“比特幣”與“比特幣現金”兩種數字貨幣。有學者認為,對于數字貨幣所依賴的區塊鏈技術,本身具有“雙刃劍”特征:一方面,消除集中式記錄保存的轉換成本,讓用戶受益;另一方面,因協調不暢可能導致數字貨幣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