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
第三十二屆夏季奧運會將于7月23日在日本東京開幕。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奧運圣火依然會被點燃。圣火是奧林匹克運動最重要的標志,它象征和平、光明、神圣、團結與友誼,向普羅米修斯從宙斯手中偷來的火致敬,也沿襲了赫斯提亞女神的爐火長燃不熄的古老傳統。
赫斯提亞是希臘神話中的爐灶女神,也是家宅的保護神,她一輩子未婚,盡職盡責地保護家庭和城邦的平安。赫斯提亞,也就是羅馬神話中的維斯塔,留給世人珍貴的文化遺產。

羅馬灶神廟遺址。
爐灶女神相當于中國的灶神,在中國民間,灶神供奉于廚房,是掌管一家飲食和禍福的神祇。在西方文化中,爐灶女神同樣是家庭生活的保護神,也保佑著廚師和磨坊工人。
在希臘語中,赫斯提亞一詞的含義是“燃燒著火的壁爐”。赫斯提亞保佑家宅的爐灶一直燃燒,象征家庭美滿幸福。在古希臘,爐灶是居家生活的中心。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庫朗日在《古代城邦》一書中指出,希臘語中“家庭”一詞的含義就是“環繞圣火的人”。為祈求保佑,每逢重要節慶,希臘人一定會向赫斯提亞敬獻貢品,爐灶就是她的祭壇。人們往爐灶內添加木柴,相信火燒旺時爐灶女神就會降臨。隨后,人們將葡萄酒、牛奶、蜂蜜和肉等貢品投進爐灶,祈禱家人健康平安。
希臘人認為,爐火的生生不息象征家族的世代相傳。所以,他們祭祖不是在墳頭,而是在灶前。他們認為祖先的亡靈會升到天上去,所以在希臘人家的爐灶上方通常會有一扇天窗。煙從這里冒出,燒掉的祭品也被認為送上了天庭。
后來,古希臘人對赫斯提亞的拜祭從家庭擴展到整個城邦,她也成為城邦的守護者。各個城邦會在市政廳建造一個共同的爐灶,那里的爐火要一直燃燒,城邦的領導者會在爐火周圍舉辦宴會,接待異邦客人等。至此,對赫斯提亞的拜祭由家庭活動變成了宗教活動。古希臘人占據了新的地方,或到新的地方殖民,都會在那里修建公共爐灶,將這種儀式帶過去。現代奧運會的火炬傳遞便含有這種儀式的影子。
時光飛逝,到了古羅馬帝國,赫斯提亞被改名為維斯塔,古羅馬人依然每家每戶供奉維斯塔。羅馬城建造了第一座灶神廟,即維斯塔神廟,神廟內的爐火更是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它是羅馬城與羅馬帝國的爐火,羅馬的繁榮與興亡和這爐火息息相關,因此,神廟內的圣火需要日夜不息,火種若熄滅,預示災難即將降臨。

左圖:亞歷山德羅·馬爾切西尼的作品《獻給一個新的維斯塔貞女》。中圖:讓·拉烏的油畫《維斯塔貞女》。右圖:法國畫家讓·萊昂·杰羅姆的油畫《角斗士》。
赫斯提亞,即維斯塔,影響著城邦的命運,她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她本人卻很少出現在藝術作品中。這大概因為流傳下來的關于她的故事極少,讓人們無從想象,但眾多藝術家熱衷繪畫追隨她的維斯塔貞女。
意大利畫家亞歷山德羅·馬爾切西尼1710年的作品《獻給一個新的維斯塔貞女》畫的是一群維斯塔貞女和眾人簇擁在爐火前,他們似乎在熱烈地交談,爐火的煙霧緩緩上升,召喚來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在意大利畫家塞巴斯蒂亞諾·里奇1723年的作品《向維斯塔女神獻祭》中,一位維斯塔貞女守候在火爐前,她一臉嬌羞地凝視著地面,身后青煙裊裊,周圍則聚滿姿態各異的前來祭拜的老百姓。這幅油畫所呈現的老百姓熱情虔誠的場面,似乎在暗示國家的富足與強大。法國畫家讓·拉烏1727年的油畫《維斯塔貞女》呈現了六位身穿白袍的女子圍在爐火前,她們有的在禱告,有的在整理花束,有的在往火爐里添加燃料。
為祈求保佑,每逢重要節慶,希臘人一定會向赫斯提亞敬獻貢品,爐灶就是她的祭壇。人們往爐灶內添加木柴,相信火燒旺時爐灶女神就會降臨。
維斯塔貞女可不是一般的女子。根據古羅馬作家普魯塔克描述,維斯塔貞女學院由羅馬第二任國王努瑪·龐皮留斯創建,該學院是確保古羅馬繁榮和安康的重要機構,這些貞女的首要職責是照管維斯塔神廟內的圣火。龐皮留斯在位期間只有兩個維斯塔貞女。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期間,貞女數量增加到4個,后來,又增加到6個。這些貞女是從貴族家庭中挑選出來的,通常在6到10歲之間。她們的服務期限是30年,首先要學習10年,之后才被視為維斯塔貞女。退役的貞女可以結婚,男人以娶她們為榮,但在貞女們看來卻并非幸事,因為她們已將自己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了維斯塔女神。很多貞女人老珠黃時寧愿孤獨終老。

赫斯提亞。
在人們的印象中,維斯塔貞女虔誠肅穆,不過,法國畫家讓·萊昂·杰羅姆畫筆下的維斯塔貞女卻令人大跌眼鏡。他創作的油畫《角斗士》呈現這樣一幕:在血腥的角斗現場,大獲全勝的角斗士右腳踩在戰敗者的喉嚨上,抬頭望著觀眾席,似乎在為是否殺死戰敗者尋求建議。觀眾席上坐著六位身穿白袍的維斯塔貞女,她們個個情緒高昂,拇指朝下,示意將戰敗者處死。顯然,她們在呼喚鮮血和暴力,原本善良無辜的維斯塔貞女如此心狠手辣,不禁令人反感。但這也表明古羅馬人對這類賽事的享受。
爐灶女神和維斯塔貞女對歐洲文化影響巨大,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都和她們有密切的聯系。
都鐸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是英格蘭與愛爾蘭女王,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不少人對她右手按著地球儀的肖像畫耳熟能詳,其實另外兩幅她手持篩子的肖像畫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幅是英國宮廷御用畫師喬治·高文于1579年繪制的,另一幅是弗蘭德畫師小昆廷·馬賽斯于1583年繪制的,而后者更為著名。
身為一國之主的女王,為何手中拿著一個篩子?實際上,這個篩子源于維斯塔貞女圖西亞。這位貞女負責照管圣火,必須保持處女身,有時圣火不幸熄滅,她們的清白就會受到人們的質疑。圖西亞被人誣告不再是處女。慶幸的是,她借助奇跡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她用篩子盛滿臺伯河的水,端到維斯塔神廟,一路上一滴水也沒有灑落。因此,這個篩子成為了貞潔的象征,也代表智慧和明辨。

左圖:喬治·高文于1579年繪制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手持篩子的肖像畫。右圖:法國王后安托瓦內特裝扮成爐灶女神的模樣。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經常以貞潔和獨立的堅強女性形象出現,而她在位期間的長治久安和她的這些特點分不開。女王手持篩子的肖像畫將圖西亞的勝利用在女王的身上,其中寓意再明顯不過,用篩子隱喻女王的貞潔,并彰顯她保家護國的能力。而在小昆廷·馬賽斯的作品中,篩子的上端寫著一行字,意思是“好的落到地上,壞的留在馬鞍上。”這似乎在表明品質高尚的、支持女王的人會被留下,而女王的敵人終將會被拋棄。
法國波旁王朝末代君主路易十六的王后安托瓦內特也喜歡和爐灶女神沾邊兒。在至少兩幅作品中,她直接請畫師把自己畫成了爐灶女神或維斯塔貞女,其中一幅曾擺放在法國王宮杜伊勒里宮。畫中,安托瓦內特裝扮成爐灶女神的模樣,從容不迫地站在神廟柱子旁邊,身前是一只天藍色的花瓶,上面鑲嵌著丈夫的側影頭像。花瓶中的百合花象征法國和純潔,桌上擺放著的玫瑰象征美麗和王后的出生地奧地利。在另一幅由18世紀法國畫師弗雷德里克·沙爾繪制的肖像畫中,年輕的王后以維斯塔貞女的形象出現,寓意她是法國人民的守護神。然而,愿望和事實相悖,法國大革命爆發后,安托瓦內特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爐灶女神是民眾最常召喚、求保佑的女神,在古羅馬家庭崇拜的背景之下,她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女神。然而,無論藝術家、作家還是詩人,對她的呈現和評價都相對較少,而對追隨她的維斯塔貞女卻用足了筆墨。
這種簡單、平和、低調的人生,沒有婚姻、沒有冒險,大概正是爐灶女神想要的。她將畢生精力用于保護他人,保證家族永續和家庭的溫馨和睦。盡管她平淡如水,但她的無私付出和奉獻精神,值得世人敬重和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