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田勘

2 月4 日是“世界癌癥日”,不幸的是,在今年“世界癌癥日”的前一天(2 月3 日)43 歲的音樂人趙英俊因癌癥去世。
2020 年12 月15 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20 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估算了全球185 個國家36種癌癥類型的最新發病率、死亡率。2020 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 萬例,1000 萬人死于癌癥,其中中國新發癌癥457 萬人,占全球總數的23.7%。
2018 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數380.4 萬例,占全球癌癥新發病人數的20%以上,但是2020 年這兩個數據就分別上升為457 萬、23.7%。近10 年來,中國的癌癥發病率每年保持3.9%增幅,死亡率保持2.5%增幅。
此外,全球1/5 的人在一生中都可能罹患癌癥,1/8 的男性和1/10 的女性會死于癌癥。當然,這些數字如果沒有轉換成現實中的人,尤其是與自己有關聯的親朋好友,甚至是自身,是無法觸動痛覺的。不過,看看因癌癥去世的音樂人趙英俊的情況,即便不會感同身受,也會心有戚戚焉。
盡管趙英俊的家人并未透露其去世原因,但導演盧正雨透露,趙英俊患的是肝癌,而且在2019年春季就確診了。網上流傳著一段趙英俊告別人世的話,讓生者淚目,也流露了對癌癥的無奈:“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戰斗,還是輸給了癌癥,沒辦法.對手太強大!”
癌癥的確太強大,但并非不可戰勝。對待癌癥,需要有理性的認知和平和的態度。最基本的態度是,不必對癌癥產生恐懼,而應與癌癥共存。
癌癥又被稱為惡性腫瘤,是從機體組織上的良性腫瘤轉變而來。其中一個轉變條件是,隨著年齡增長,有些人的良性腫瘤可能轉化為癌癥。免疫學與腫瘤學教授黃又彭因為職業關系,每年要做約200 例尸檢,都是75 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生前也沒有腫瘤癥狀。尸檢發現,48%的人體內都有一兩個隱匿的、無任何癥狀的腫瘤。如果把80 歲之后病故的人都做一遍尸檢,就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體內都有腫瘤。對此,黃又彭得出結論,70 歲以后生長的腫瘤就是生理性腫瘤,沒有什么病理意義。盡管也有腫瘤臨床專家并不認同黃又彭的論斷,但其傳遞的一個基本信息是,只要上了年紀,人體內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兩個腫瘤,即便是惡性的,也不會影響人的生理功能和生存狀態。
當然,這只是老年人的情況,為何43 歲的趙英俊會因癌癥英年早逝呢?這涉及到中青年人的癌癥的發生和發展。其實,有些中青年人體內也已經有腫瘤了,只是沒有發現而已。人的衰老從20歲以后就開始了,體現在不同的器官之上,如大腦和肺就是從20歲開始衰老的,肌肉從30 歲開始衰老。只要衰老,就可能引發細胞DNA 的復制發生失誤,因而會誘發癌癥。
從衰老因素看,癌癥發病人數的逐年增多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它是人類生活水平提高、壽命延長和文明提升的一個隱性標志。2020 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增長到77.3 歲。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計2021 年全球總共將有約1.4 億兒童出生,平均預期壽命可能達到84 歲。這也意味著未來人們進入老年時患癌癥的比例還會增加。
除了衰老,還有其他因素也會誘發細胞DNA 突變而致癌,例如,化學因素,如多環芳烴、芳香胺類(乙萘胺、聯苯胺等)、亞硝胺類物質和真菌毒素(黃曲霉素等);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 射線等;生物因素,如多種病毒,目前已經發現有150 多種病毒可以誘發人和動物的腫瘤。
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致癌因素是中青年人容易忽視的,即生活方式,這類行為因素有時與化學、物理和生物因素等重疊,但有時又是一種獨立因素。誘發癌癥的行為因素主要有吸煙、二手煙污染、飲酒、熬夜以及缺少運動。熬夜如何具體誘發癌變,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確。除了誘發基因突變外,由于熬夜背離生物時鐘,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可能對癌癥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飲食也是癌癥的誘發因子,例如,抗癌的水果、蔬菜、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攝入不足。致癌的紅肉、加工肉類制品、腌菜等攝入過多。此外,代謝因素同樣可以誘發癌癥,如體重超標、糖尿病等,這些也是生活方式所致。外在的環境因素也可能致癌,如空氣污染。
其實,所有的生活方式因素都是可控的,如不抽煙、不喝酒、按時作息、不熬夜等。對于中國人來說,癌癥篩查也是預防癌癥的有效手段。一方面,中國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人群相對比較少;另一方面,公眾主動參加防癌體檢的意愿不足,大多數患者在發現癌癥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了,治療效果比較差。這也是為何中國癌癥患者5 年生存率低于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癌癥有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如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一般從息肉到癌變,平均要5~15年。在這個階段,早期進行篩查,通過腸鏡進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腸癌的發生。同樣,胃癌發展也會經過漫長的過程: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就可確診,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癌癥的誘因很多,對于中青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會遠離癌癥。
不過,科學研究的深入也會讓人類找到從內因(即生物遺傳因素)控制癌癥產生和發展的手段。2020 年2 月5 日,由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 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癌癥基因組圖譜研究-全基因組泛癌分析研究項目(PCAWG),在線發表了大部分研究成果,該研究分析了來自38 種腫瘤類型的2658 個腫瘤全基因組,發現平均每個癌癥基因組攜帶四五個驅動突變,而且確定了568 個癌癥驅動基因。正是這些基因在內部“啟動”了癌癥,還有一小部分癌癥驅動基因功能十分強大,如TP53、PIK3CA、KMT2C 等10 個基因。這些基因的每一個突變都能導致20 多種不同類型的癌癥,其中最重要的是TP53 基因,其突變可導致50 多種癌癥。
因此,致癌基因篩查也可以預防癌癥。在2021 年“世界癌癥日”公布的全球癌癥譜中,2020 年乳腺癌新發病例數達226 萬人,首次超過肺癌(220 萬人),成為全球第一大癌。與肺癌及其他癌癥一樣,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預防措施,但預防乳腺癌還有另一種較好的方式——基因篩查。美國著名演員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篩查發現,她的BRCAL 基因突變檢測呈陽性,由于這一篩查結果,她選擇了切除乳腺和卵巢。盡管人們對這一做法存在爭議,但根據基因篩查結果以其他方式(如改變生活習慣)預防,也可以有效防治乳腺癌。
針對癌癥的生物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生活方式因素進行防治,一方面可以讓人們盡量“帶瘤生存”,另一方面可以極大地減少癌癥的發生,即便發生也可以治愈。但愿有一天,未來的世界不會再有“癌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