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昊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藥事科 江蘇 鹽城 224001)
癲癇病在臨床中極為常見,疾病的發生和離子通道異常以及氧化應激反應存在關聯性。癲癇疾病發生的典型特點為腦神經元放電異常。小兒癲癇病患者往往會存在注意力分散以及記憶力下降等和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的癥狀。由此能夠看出,在對患者開展疾病治療過程中,不但要控制其病發作,同時也要利用有效方式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丙戊酸鈉為一類傳統廣譜抗癲癇制劑,其在治療小兒癲癇方面有著滿意的治療效果。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藥品的肝臟毒副作用較強,單獨用藥對患者治療疾病效果不是滿意。左乙拉西坦為一類治療雜志型癲癇疾病的有效藥物。這種藥品有著藥代動力學、人體耐受度良好等優點。同時其也能夠有效改善小兒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為了全面探討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小兒癲癇疾病的有效性,結合實際情況,本文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兒癲癇患者應用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疾病,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兒癲癇患者96例。
納入標準:經診斷為小兒癲癇者,患者存在反復性肌肉抽搐、情感、意識以及感覺障礙的情況;臨床資料齊全;家屬同意參加調查;對本次使用藥物耐受。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精神分裂癥者、嚴重顱腦受損者、晚期癌癥者、藥物過敏者、機體其他器官器質性病變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按照患者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48例以及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0.46~10.78歲,平均年齡(6.25±1.44)歲。病程時間為1.35~9.72年,平均(4.36±1.26)年;觀察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0.47~10.72歲,平均年齡(6.26±1.47)歲。病程時間為1.36~9.78年,平均(4.78±1.37)年。經對比,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單純使用丙戊酸鈉(生產廠家:Sanofi Aventis Deutschland GmbH,國藥準字J20150064)治療疾病,具體方案為:患者用藥劑量控制在11.5~60.0 mg/(kg·d)。受試者具體的服藥劑量應當結合其年齡以及體重而定。若患者在10歲以下,要將藥物劑量控制在300 mg/d以下,患者接受為期1周的治療。倘若患者經過1周治療之后病情依舊未得到有效改善,可適當增加藥物應用劑量,具體為:5~10 mg/(kg·d)。等到小兒患者病情好轉之后,可停止用藥。若患者經4周治療之后且劑量增加但病情依舊未得到控制,則要對患者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治療疾病。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聯合使用左乙拉西坦(生產廠家:UCB Pharma S. A,國藥準字J20160087)治療疾病,具體方案為:前期應用左乙拉西坦的劑量為10 mg/kg·d,2次/d,每周的藥物遞增量為100 mg/d,患者接受為期4周的治療。
(1)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情況。依照原衛計委頒布的關于小兒癲癇疾病治療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加以評價[1]。發作頻率改善率=(治療前發作12周發作頻率-治療后16周發作頻率)/治療前12周發作頻率。具體評判原則分為3個等級:臨床治愈:患者經治療之后,發作頻率改善率達到100.00%。臨床有效:患者經治療之后,發作頻率改善率達到50.00%~75.00%。無效:未達到以上干預標準者,為臨床無效。總有效率=(臨床治愈+臨床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2)分析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情況。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為96.7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67%,觀察組為10.42%。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近幾年來,我國小兒癲癇疾病的發生概率表現出了逐年上升的勢態,這種疾病的發生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兒大腦發育。相關文獻[2]表明:小兒癲癇疾病的發生和患者年齡息息相關。當前,臨床針對小兒癲癇疾病發生的具體機制尚存在爭議,有諸多學者認為:大腦興奮性以及抑制性失衡為引發小兒患者神經元異常放電的重要因素[3-4]。臨床中將小兒癲癇分成原發性、繼發性以及隱匿性三類。原發性小兒癲癇疾病的發生機制尚未被明確,推測疾病的發生和遺傳因素存在相關性[2]。原發性小兒癲癇疾病發生率比較高,而繼發性癲癇疾病的發生則和小兒患者先天性大腦發育不全、顱內炎癥性疾病以及圍生期大腦受損等等因素有關。腦電圖為診斷小兒癲癇的重要方法,而腦電波以及頭顱CT檢查則為小兒患者疾病重要的檢查方式。當小兒患者發生癲癇疾病之后,會表現出短暫性強制、攣縮性發作以及是張力性發作等情況。疾病有著發病時間短、發生突然的特點。隨著小兒患者疾病的不斷進展,就此會形成慢性病。這種疾病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對小兒患者大腦發育造成影響,因此有必要為其開展行之有效的干預治療。
丙戊酸鈉為一類廣譜抗癲癇制劑。這種藥物能夠有效抑制γ-氨基丁酸GABA神經介質濃度遞增[3]。當GABA經過突觸之后反應加強,同時強化了其選擇性。最終提升突出后神經元抑制效用。藥物能夠有效抑制小兒患者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就此發揮出抗癲癇的效果[4]。
左乙拉西坦為一類廣譜抗癲癇制劑。相關文獻證實:藥物左乙拉西坦作用位置為人體中樞神經突觸囊泡蛋白[5]。此類蛋白能夠體現出加大分泌性囊泡的效用,可正常刺激神經遞質釋放。當小兒患者在使用左乙拉西坦以后,藥物會體現出比較明顯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和傳統抗癲癇藥物相比,這種藥物不會受到大腦內其他神經遞質和受體作用,另外,其對于人體中的鈣離子以及鈉離子也不存在明顯影響作用。左乙拉西坦藥物的利用率非常高。通常而言,該藥物能夠輕松融合與血漿蛋白之中,難以通過肝臟排泄,主要經腎臟完成排泄。進入人體之后,經乙酰胺水解酶系統可水解為無活性代謝產物。相關代謝產物可直接從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出。所以說,對于小兒癲癇患者來講,使用左乙拉西坦治療疾病有著比較高的安全性,患者機體耐受性比較高。
結果表明:相較于對照組小兒患者來講,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說明應用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疾病能夠取得滿意治療效果。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對小兒患者應用左乙拉西坦治療疾病安全性較強,不會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針對小兒癲癇患者實施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疾病能取得滿意效果,安全性強,有效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