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東,尚學紅,郭昌庭,龔向東
(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相關研究顯示,近年來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1]。作為內科常見疾病之一,該病與患者胰島素分泌數量不足和胰島素功能弱化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在臨床過程中,該病可導致多種并發癥,其中糖尿病足作為糖尿病患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若不能進行合理控制,往往會面臨截肢風險,從而對其行動能力與生活質量造成影響[2]。大量資料顯示,糖尿病可導致周圍神經損害,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管腔狹窄甚至閉塞[3]。在其共同作用下可導致足部傷口不容易愈合,嚴重時可導致截肢[4]。在臨床過程中,傳統療法主要采用手術對壞死組織及膿腫進行引流、清創,嚴重時需對患者進行截肢治療[5]。然而傳統手術療法的治療效果相對欠佳,基于此,近年來隨著醫療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員提出了使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構想。本文選擇2017年2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Wagner 3、4期糖尿病足患38例,旨在分析在糖尿病足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對于患者臨床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2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38例,男性23例,女性15例;患者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61.53±2.48)歲;Wagner分期:3期25例,4期13例。已上報我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審批,患者和家屬完全知情,并愿意簽訂相關的同意書。
所有患者均采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進行治療,術前使用胰島素將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 mmol/L左右。手術如下:在脛骨中下段內側作一長約10 cm的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切開筋膜表面,確定截骨的范圍。在截骨范圍中間縱行切開骨膜,并向兩側完整掀開骨膜,顯露截骨區域,按照計劃好的截骨范圍,細鉆打孔,薄骨刀截骨,截骨的時候注意保護骨膜,勿傷及骨髓,形成可活動骨瓣,在骨瓣上下部各植入一枚2、5 mm Schanz針,然后在脛骨近端和遠端分別平行植入兩根直徑為4 mm Schanz針,安裝支撐外固定支架,最后在外固定支架上裝兩個可活動的橫向牽引器,橫向牽引器與牽引針固定連接,手術完畢。手術的成功因素主要是,保證大動脈血管的通暢,盡量減少對骨膜及骨髓的破壞。術后5 d視局部傷口情況開始緩慢橫向搬運,每天1 mm,分4次完成,21 d后停止,再次復查患者脛腓骨正側位片,反向搬移脛骨骨窗,每天向下搬移1 mm,分4次完成,21 d后停止,將脛骨骨窗放回原位。1個月后復查,根據骨愈合情況拆除骨搬運裝置。治療期間嚴格控制血糖,靜脈使用敏感抗生素,對潰瘍創面,定期換藥,必要時使用VSD負壓吸引裝置。
對比觀察治療前后踝肱指數、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患肢皮溫及記錄足部潰瘍愈合時間、疼痛患肢CTA檢查情況等,其中患肢皮溫為皮溫槍測量患肢骨搬移區、踝關節前方中點、足背中點皮膚溫度;術前及術后12周復查患肢CTA,觀察脛骨骨搬移區域及足部微血管的變化。
經過治療,患者踝肱指數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及患者肢皮溫均有所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指數和VAS評分及皮溫對比(±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指數和VAS評分及皮溫對比(±s)
時間 例數 踝肱指數 VAS/分 皮溫/℃治療前38 0.52±0.21 6.55±0.56 29.12±0.68治療后38 1.02±0.22 3.42±0.59 35.05±1.01 t 10.134 23.720 30.023 P<0.05 <0.05 <0.05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其中35例患者的足部潰瘍完全愈合;5例患者骨搬運區域局部皮膚壞死,經換藥后創面愈合;3例患者感染無法控制最終截肢。骨搬運開始后7 d,患足潰瘍創面逐漸出現新鮮肉芽,3周后可觀察到創面面積逐漸減小。患足潰瘍創面愈合時間6~15周,平均(10.93±1.12)周。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肢體的疼痛、腫脹、麻木等情況逐漸減輕,脛骨骨窗均獲得完全愈合,取除外架后未發生脛骨骨折。
術前及術后患者下肢均行CTA檢查。結果顯示,下肢動脈逐漸開放,搬運窗周圍的側支動脈較治療前明顯增多,足背動脈顯著增粗且清晰可見。
作為糖尿病常見臨床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對于患者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大。在這一問題上,醫療人員針對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索,旨在進一步推動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與改善?,F階段,對于糖尿病足的治療方法相對較多,其中,在臨床過程中,常規手術療法的應用相對較為廣泛,同時,傷口清創以及抗感染等療法也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6]?;趥鹘y療法,雖然大部分糖尿病足都能得到愈合,但是這些治療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糖尿病足末梢的血液循環問題,創面組織不能得到長期的營養供應,因此復發率很高。如何改善糖尿病足的末梢血液循環是治療的關鍵,因此結合大量醫療專業知識與臨床治療經驗,醫療人員提出了使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構想[7]。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脛骨橫向骨搬運術通過張力-應力原理的合理應用,可以幫助患者進一步實現血運的重建,血運的重建又促進了神經的再生,對于潰瘍壞死創面的愈合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8-9]。本文顯示骨搬運后患足潰瘍創面愈合時間縮短,患者肢體的疼痛、腫脹、麻木等情況逐漸減輕,且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的踝肱指數,患肢皮溫均得到明顯的改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也明顯降低,CTA檢查結果也證實患者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表明脛骨橫向骨搬運術應用的有效性與優越性。
綜上所述,脛骨橫向骨搬運術具有療效確切,病情改善快,減少截肢概率,病情不易復發等特點,能使患者的心理創傷和經濟負擔得到明顯減輕,其生活質量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