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奇
(個舊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云南 個舊 661000)
流行病學統計顯示,老年癡呆發病率有顯著上升的趨勢,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我國的老年癡呆患者數量不斷增加[1]。吞咽困難是老年癡呆患者病程發展中的常見臨床表現,從而導致患者出現進食困難,進而引起營養不良,甚至多器官衰竭[2]。目前針對老年癡呆患者合并營養不良多采用人工進食方式進行治療,主要包括鼻飼勻漿飲食和腸內營養混懸液。基于此,本研究從比較鼻飼勻漿飲食和腸內營養混懸液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出發,以期為老年癡呆合并營養不良的治療選擇提供更多的循證學依據。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09例老年癡呆營養不良患者,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4例。納入標準:(1)于我院治療且符合老年癡呆診斷標準者[3];(2)年齡大于60周歲,存在營養不良、咀嚼吞咽困難,營養不良(判斷標準為NRS2002營養篩查量表)[4];(3)MNA-SF評分<7分[5];(4)家屬同意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因其他疾病致使認知功能受損的患者;(2)排除含有其他器官疾病或惡性腫瘤等疾病等患者;(3)排除對研究過程中所采用的藥物具有過敏反應或者不耐受的患者。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62~85歲,平均年齡(73.35±2.71)歲,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8例、合并高血壓10例)、合并其他慢性疾病5例;觀察組54例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74.42±2.83)歲,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7例、合并高血壓9例、合并其他慢性疾病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和批準(倫理審批號:2016YN05)。
1.2.1 對照組治療方式 對照組患者給予鼻飼勻漿飲食,對不同患者每天所需的不同熱量進行計算和分析,鼻飼膳食提供勻漿飲食,包括米湯、谷類、蛋羹、肉湯、牛奶等,以上1 000 mL勻漿膳食含熱量約為1 000.0 kcal能量,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約為2:3:5,輸注方法:每4小時1次,起始量為50~100 mL,逐步增加至每次150~200 mL,經鼻飼管慢慢注入,根據患者的個人舒適度予以調整速度。每次注入勻漿前回抽胃內殘余量并觀察胃內容物顏色,如有異常立即匯報值班醫生并及時處理,同時定時溫開水沖管防止堵塞增加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1.2.2 觀察組治療方式 觀察組患者給予腸內營養混懸液治療方式(營養液購于美國雅培公司,每1 000 mL懸浮液含能量1 050.0 kcal,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約為1.5:3:5.5,輸注間歇與對照組一致,第1天量從500 mL開始,如無不適反應(腹瀉、腹痛、腹脹、返流等消化道不適),隨后每天逐步增加一瓶500 mL的量直至患者個人全量30 mL/kg)[3]。同樣每4 h喂食前回抽胃內殘余量并觀察胃內容物顏色,定時溫開水沖管。兩組觀察期均為一個月。
兩組患者入院時抽取外周靜脈血3~5 mL,放入抗凝管待檢。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指標,其中有血紅蛋白水平、總蛋白水平以及BMI指數水平;同時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其中包括腹瀉、腹脹以及反流誤吸等。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相關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總蛋白水平以及BMI指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總蛋白水平以及BMI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s)
總蛋白水平/(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54 109.63±4.47 126.53±1.42 59.33±3.64 64.03±3.24對照組55 109.25±5.68 125.56±1.32 58.54±4.23 60.32±4.36 t 0.388 3.695 1.044 5.035 P 0.699 0.000 0.311 0.000組別 例數血紅蛋白水平/(g·L-1)BMI/(kg·m2)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54 21.29±1.20 22.89±1.23對照組55 21.33±1.15 21.43±1.09 t 0.178 6.562 P 0.859 0.000組別 例數
觀察組患者腹痛、腹瀉、反流誤吸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老年癡呆患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體重指數下降或者精神不振等,部分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水腫或者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有研究者指出老年癡呆患者的病死率以及預后與患者的營養治療具有直接相關性[6]。
本文結果顯示,與鼻飼勻漿相比,腸內營養混懸液可提高老年癡呆患者血清血紅蛋白水平、總蛋白水平以及BMI。可能與腸內營養液具有較高的吸收能力,同時能夠和腸道進行有效的黏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胃腸道黏膜的再生能力相關,而懸浮液中的有效成分L-肉堿促進脂肪吸收,提高線粒體能量代謝,從而提高機體對脂肪的利用率,同時L-肉堿還可減少老年癡呆患者對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的抵抗,故提高了患者外周血血紅蛋白的生成量。與涂芊茜等[7]研究者認為腸內營養懸濁液提高血紅蛋白含量、增加體重及白蛋白是營養支持治療的重要方式的結論一致。
治療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評估治療的主要指標。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觀察組患者(P<0.05)。可能與腸內懸浮液為等滲液體,同時不含乳糖,一方面增加了患者胃腸道的適應性,同時其有效成分可促進腸道內生細菌生長、降低腸道pH抑制有害細菌增殖,從而維護了腸道種群的穩定性,減少了感染性腹瀉的發生,最后腸內營養懸浮液還具有維護腸道免疫功能的生物學效應。初步說明了腸內營養可降低營養治療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臨床具有相對安全性。上述結果與柴曉琨[8]、黃丙清[9]研究者對腸內營養混懸液治療老年癡呆營養不良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對109例老年癡呆營養不良患者的治療發現,采用腸內營養混懸液的治療方式來治療老年癡呆伴營養不良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可顯著改善老年癡呆患者外周血血紅蛋白水平、總蛋白水平以及BMI指數水平,與此同時降低治療期間腹痛、腹瀉、反流誤吸等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臨床相對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