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鹽城顧澤朝聚眼科醫院眼科 江蘇 鹽城 224000)
翼狀胬肉為常見、多發眼科疾病,為外部刺激所致眼部慢性炎性病變性疾病,隨病情加重患者胬肉可不斷增大,甚至將瞳孔區覆蓋,進而使眼球運動、角膜散光、視力等受到影響,因此須予以及時治療[1]。以往臨床多行單純手術切除治療,但術后較易于角膜創面形成瘢痕,并無法有效恢復患者視力[2]。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眼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越來越為臨床所推廣,其可將健康上皮提供給病變處角膜緣,從而使病變處角膜緣恢復至正常水平,因此具有頗佳療效[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翼狀胬肉患者分析行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00例翼狀胬肉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比照組(50例)、聯合組(50例)。其中,聯合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0.22±4.87)歲;病程8~15 d,平均病程(4.46±1.07)d;胬肉大小2~6 mm,平均胬肉大小(3.22±0.32)mm。比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0.35±4.98)歲;病程7~16 d,平均病程(4.58±1.14)d;胬肉大小2~6 mm,平均胬肉大小(3.35±0.44)m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首診翼狀胬肉;單眼發病;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復發性翼狀胬肉;糖尿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嚴重臟器疾病;眼部外傷史;眼部手術史;亞種沙眼、干眼病、急性結膜炎;藥物過敏;不符合手術指征;精神異常等患者。
進行手術前,首先檢查患者的視力、眼壓、眼底情況等,并每日行3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術畢,還應持續15 d予以所有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并在睡前予以患者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比照組行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即:術前行3次表面麻醉,術中經腎上腺素、利多卡因行球結膜局部浸潤麻醉,于10倍顯微鏡引導下開瞼,將胬肉頭部夾住后,經小圓刀于胬肉頭端前0.5 mm處行切口,并剝離角膜淺層,沿上下邊緣將球結膜切開,使胬肉、下鞏膜分離。切除胬肉頭部后,將球結膜下變性組織予以徹底清除,期間不可損傷球結膜,再經鞏膜隧道刀刮平角膜創面,以確保其平整、光滑,行常規包蓋即可。聯合組采取翼狀胬肉切除(同比照組)基礎上的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具體為:從角膜緣部位起分離球結膜到角膜緣內為止,再沿著角膜緣到角膜基質淺層行切口,取8 mm×6 mm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片,移植于胬肉切除處,須保證切除處角膜完全與植片相重合,對角膜緣進行縫合,于將植片固定于淺層鞏膜,并行自體結膜殘緣連續縫合,予常規包蓋即可。
術后6個月,比較兩組視覺質量變化情況、淚膜功能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視覺質量包括視力及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角膜散光度。淚膜功能包括淚膜破裂時間(BUT)、基礎淚液分泌試驗(SIT)。其中BUT低于10 s表明淚膜不穩定,當SIT試驗淚液分泌處于10~25 mm/5 min時表明正常。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視力、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角膜散光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視力、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組高于比照組;角膜散光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低于比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視覺質量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視覺質量比較(±s)
注:a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角膜水平曲度/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50 0.31±0.03 0.69±0.03a 40.28±0.07 46.18±0.10a比照組50 0.30±0.02 0.57±0.04a 40.26±0.08 44.32±0.11a t 1.961 16.970 1.330 88.471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視力角膜散光度/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50 40.66±0.31 46.66±0.23a 1.65±0.12 0.48±0.03a比照組50 40.78±0.37 43.97±0.19a 1.64±0.12 0.88±0.05a t 1.757 63.759 0.416 48.507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角膜垂直曲度/D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IT、BUT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SIT、BUT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聯合組高于比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淚膜功能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淚膜功能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SIT/(mm·5 min-1)治療前 治療后 t P聯合組50 12.25±0.79 16.19±1.80 14.172 0.000比照組50 12.28±0.83 14.28±1.22 9.584 0.000 t 0.185 6.210 - -P 0.853 0.000 - -組別 例數 BUT/s治療前 治療后 t P聯合組50 9.80±0.96 15.41±1.76 19.786 0.000比照組50 9.82±1.02 12.40±1.62 9.529 0.000 t 0.100 8.897 - -P 0.919 0.000 - -
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比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與復發率對比(例)
翼狀胬肉為慢性結膜變性組織疾病,為免疫、遺傳、環境及炎癥等多因素所致眼科疾病。臨床發病機制為,外部刺激損傷角膜緣干細胞,引發感染,導致慢性炎癥,使干細胞增殖、分化受阻,致使成纖維細胞增殖與組織增生,并浸潤漿細胞、淋巴細胞,從而引發翼狀胬肉[4]。隨病情進展,翼狀胬肉可進展至角膜,并行瞳孔遮蔽,從而導致角膜散光,致使患者視力降低,降低生活質量,因此須及時治療。
以往臨床多行胬肉手術切除治療,可有效恢復患者角膜形態,并去除遮蔽部位,從而改善視力。但有研究發現,僅行胬肉切除治療較易對患者眼表結構、功能等造成損傷,增加患者術后復發可能,且術后較易使患者出現不適感,因此還需探究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5]。目前,臨床廣泛予以翼狀胬肉患者最新型療法——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其可經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后的再生能力使角膜緣上皮組織得以重修,從而有效恢復患者眼表功能。本文研究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的基礎上予以翼狀胬肉患者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結果可見,相比單純行翼狀胬肉切除術,在其基礎上采取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效果更佳,更利于患者整體療效提高。分析原因,翼狀胬肉切除術可全部切除胬肉組織,還可使角膜、角膜緣平滑,而再經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可在干細胞再生后,使組織細胞分裂與增殖加快,從而使血管、眼部結膜上皮超角膜生長速度加快,進而使翼狀胬肉角膜緣干細胞基質微環境得到調整,從而改善患者病情。同時,移植后角膜緣干細胞還可對結膜杯狀細胞、角膜緣上皮細胞進行分化,更利于患者角膜上皮恢復,改善患者病情。此外,角膜緣干細胞再生能力較強,再恢復眼表功能同時還可對結膜上皮、結膜下限位血管侵入角膜予以遏制,利于新生血管形成,從而確保切除胬肉部位細胞穩定,以免角膜形態變化致使視力降低。
綜上,在翼狀胬肉切除治療基礎上予以翼狀胬肉患者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效果顯著,可使患者視覺質量提升、淚膜功能改善、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