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龍,白 敏
(慶陽市人民醫院輸血科 甘肅 慶陽 745000)
新生兒溶血病對于我國兒童群體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大。從致病因素的角度分析,該病主要由于母親體內產生了與胎兒血型抗原所不匹配的血型抗體而導致[1]。在臨床過程中,此類抗體可經由胎盤到達新生兒體內,進而導致同族免疫性溶血問題的出現,繼而對新生兒生命安全構成影響。醫療人員指出,新生兒的血型主要由父母雙方決定,因此,若胎兒的血型抗原為母系所沒有,則胎兒紅細胞在進入母體后可導致母親產生相應的抗體,繼而誘發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最終導致溶血問題的出現[2]。在臨床過程中,此類患兒多數伴有黃疸、核黃疸以及貧血等臨床癥狀。其中,部分重癥患兒可出現蒼白、全身水腫、皮膚瘀斑、腹水、胸腔積液、呼吸受限以及心力衰竭等問題,如果不能進行合理干預,則會對患兒生命構成嚴重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在臨床過程中,ABO-HDFN新生兒溶血病為常見,然而,部分患兒可出現非ABO-HDFN問題,醫療人員表示,雖然此類疾病相對較為少見,但其病情往往更為嚴重,繼而對新生兒健康極為不利[3]。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工作不斷開展與深化,大批醫療人員結合臨床經驗針對非ABO-HDFN患兒臨床檢驗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究,旨在進一步實現患兒健康的合理保障,從而為我國輸血科醫療工作總體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結合大量臨床數據針對不規則抗體新生兒溶血病患兒的檢測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究,旨在進一步實現對于該病的全面了解與有效分析,從而為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現將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 期 間 我 院 收 治 的非ABO-HDFN患兒中選取176例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收治的176例ABO新生兒溶血病患兒作為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男96例,女80例;年齡2~12d,平均(7.85±1.11)d;研究組男92例,女84例;年齡2~11 d,平均(7.79±1.09)d;所有新生兒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在基本資料方面,以P>0.05,證實患兒數據差異在統計學中無實際價值。
1.2.1 檢驗儀器與試劑
在本次檢驗過程中,涉及的檢驗試劑包括多特異性抗球蛋白試劑、抗-A、抗-B、抗-D、抗-M血清試劑,相關試劑由上海血液生物技術醫藥有限公司提供;抗-Tj抗血清與微柱凝集卡由美國DiaMed公司生產。血液離心設備由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2.2 檢驗方法
所有患兒均使用試管法進行RhD與ABO血型定型與直抗實驗,在此過程中,依據血液學檢驗相關標準將患兒直抗凝集強度依據0-4+進行分級。在此過程中,選取酸放散方法進行紅細胞放射檢測。無論直抗體強弱,患兒均采用酸放散與乙醚進行紅細胞試驗。在此過程中,應采用微柱凝集法與試管間接抗球蛋白法進行細胞鑒定。在此過程中,可以依據患兒抗體的特異性對其相應抗原進行進一步的篩查。
在本次研究中,將患兒抗-D(DC/DE)-HDFN情況、病情進展情況、抗-M-HDFN指標、換/輸血治療比例等指標作為觀察指標,其中,抗-D(DC/DE)-HDFN情況依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病情進展情況包括總膽紅素峰值以及持續時間;抗-M-HDFN指標依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對比;換/輸血治療比例依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對比。
采用SPSS 23.0進行數據分析,在此過程中,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使用%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證明差異其在統計學中具有價值。
數據表明,研究組患兒中,抗-D(DC/DE)-HDFN數量為100例,占比為56.82%,對照組患兒抗-D(DC/DE)-HDFN數量為72例,占比為40.91%,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檢驗結果
研究組總膽紅素峰值高且持續時間更長于對照組,對于數據差異,以P<0.05,證明其在統計學中具有價值,見表2。
表2 患兒總膽紅素峰值水平和持續時間對比(±s)

表2 患兒總膽紅素峰值水平和持續時間對比(±s)
組別 n 總膽紅素峰值水平/(mg·dL-1) 持續時間/d研究組 176 18.98±1.25 9.85±1.02對照組 176 15.87±1.44 8.66±0.98 t - 21.637 11.161 P - <0.05 <0.05
對照組抗-M-HDFN指標無抗陽性低與陰性問題。相比之下,研究組在抗-M-HDFN指標方面可出現抗陽性弱化甚至是陰性問題,見表3。

表3 研究組患兒抗-M-HDFN指標[n(%)]
在需要換/輸血治療的比例上,研究組患兒高于對照組患兒(48.30% VS 34.09%),對于數據差異,以P<0.05,證明其在統計學中具有價值,見表4。

表4 患兒換/輸血治療
醫療人員指出,作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新生兒溶血病病對于兒童群體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大[4]??偟膩砜矗摬≈饕捎谛律鷥号c母體之間血型不相容而導致。當新生兒紅細胞進入母體后,由于母體缺乏相應的抗原,因此,新生兒母親體內可產生相應的水性抗體,繼而導致新生兒出現肝脾腫大、水腫、貧血以及黃疸等問題,若不能及時進行合理干預,則可導致新生兒智力發育受到影響。在臨床過程中,以ABO血型系統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相對較為常見[5]。在治療問題上,盡管ABO型新生兒溶血病較為常見,但是,由于其B抗原與A抗原的密度相對較低,而使患兒血漿中存在的B物質或A物質可對患兒母體中的IgG抗體進行中和。Rh血型系統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因此Rh系統以抗D引起的溶血病較多。在進行檢測過程中抗M在HDN的發生率中僅次于ABO和Rh系統,在妊娠過程中抗M的同種免疫抗體會不斷增減,如果孕婦在既往的分娩過程中么沒有HDN史,那么可能在孕婦28周時,就能夠檢測到同種抗體的存在[6]。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工作的不斷開展與落實,輸血科醫療人員結合大量臨床經驗針對患兒檢測工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旨在進一步實現相關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為患者健康的合理維系奠定堅實的基礎[7]。與此同時,部分醫療人員指出,在臨床檢驗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實現新生兒健康的合理保障,醫療人員應在進行不規則檢測時應有效實現敏感性手段的選擇,以便有效提升弱抗體檢測質量的提升與優化。
本次研究證明,研究組患兒中,抗-D(DC/DE)-HDFN數量為100例,占比為56.82%,對照組患兒抗-D(DC/DE)-HDFN數量為72例,占比為40.91%;在病情進展情況方面,研究組總膽紅素峰值更高且持續時間更長。與此同時,研究組在抗-M-HDFN指標方面可出現抗陽性弱化甚至是陰性問題;在需要換/輸血治療的比例上,研究組患兒高于對照組患兒。
綜上所述,在臨床過程中,非ABO-HDFN患兒治療問題上,為了進一步實現患兒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醫療人員應積極做好臨床檢驗工作的合理開展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