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錢
(云南省滇南中心醫院<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醫學檢驗科 云南 個舊 661000)
在疾病臨床診治階段,生化檢驗是一項重要項目指標,其檢測結果是否準確,直接影響著臨床工作的有效性。回顧既往臨床實踐歷程,樣本發生溶血情況是造成生化項目檢驗結果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樣本溶血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造成紅細胞結構發生破壞,比如水溫過高、負壓偏大、血清分離速率偏高等,紅細胞結構破壞后,便會有部分胞內容物流到血清內[1]。生化項目檢驗操作中很難完全規避溶血情況,但通過有效、全面的防范控制,有助于降低溶血概率,進而為疾病臨床診療、預后評估等提供更可靠依據。本文采集進行生化檢驗的120名健康體檢者資料進行研究,分組比較溶血、正常標本的檢驗結果,現做出如下報告分析。
選擇2018年2月—2019年8月期間進行生化檢驗的120名健康體檢者,分為兩組,每組均60名。試驗組中男35名,女25名;年齡19~45歲,平均年齡(33.71±2.34)歲。常規組中男32名,女27名;年齡18~47歲,平均年齡(34.67±2.73)歲。以上受試者均無肝腎病變、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以上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利用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天冬氨酸轉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總蛋白(total protein, TP)、總膽固醇(total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TG)、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等試劑。
要求各組受試者在抽血檢測階段,囑其連續空腹8 h,而后對各受試者抽取5 mL外周靜脈血,對實驗標本均進行離心處理。試驗組配合使用振蕩器進行離心處置,將轉速設定為2 800 r/min,時間設定為12 min;直到由全血中分離出上層血清;在室溫環境下靜置標本,而后進行離心處置。各組實驗標本都進行10次重復檢測,而后計算出平均值。為將客觀因素對檢驗結果形成的影響降至最低,本次的所有步驟均指派同一組檢驗醫師操作完成,嚴格依照各項試劑要求執行操作。
用SPSS 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標本的ALT、AST、TP高于常規組,TC、TG、BUN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生化項目檢驗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受試者生化項目檢驗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 個數ALT/(U·L-1) AST/(U·L-1) TP/(g·L-1)試驗組60 36.53±7.33 44.05±8.52 79.28±2.52常規組60 32.62±4.19 31.74±6.25 63.98±3.56 t 3.587 9.024 27.172 P<0.05 <0.05 <0.05組別 個數TC/(mmol·L-1)TG/(mmol·L-1)BUN/(mmol·L-1)試驗組60 4.52±0.57 1.34±0.27 5.74±0.44常規組60 4.93±1.28 1.69±0.40 6.19±0.84 t 2.267 5.618 3.676 P<0.05 <0.05 <0.05
溶血,即紅細胞破裂,造成血紅蛋白由細胞內逸出的一種現象,這是臨床生化檢驗階段的常見的干擾因素之一。引起溶血現象的原因相對較多,主要包括體內溶血于體外溶血兩大方面,前者是指患者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以后,在自身疾病或者藥物因素的影響而使紅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引起溶血現象;而體外溶血,是指在采集、運送于保存受試者血樣標本階段,因外力機械系損傷、冷凍、pH值及操作流程等引起的[2]。另外,還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內容:(1)在血液樣本采集環節中,相關人員操作補規范,例如在輸液部位采集時,過度緊繃血袋,且時間較為長久,以致血液內形成一定氣泡物質,或者在抗凝管內劇烈振動、搖晃血樣;(2)檢測時操作不標準,比如在極低的溫度環境下存放樣本,或者存放時間過于長久;沒有做到科學、精確的調控水浴箱內的溫度;(3)檢測用的醫療器械質量偏差,密封性沒有達到標準、試管受到污染等。
在本次中試驗組ALT、AST、TP、TC、TG、BUN分別是(36.53±7.33)U/L、(44.05±8.52)U/L、(79.28±2.52)U/L、(4.62±0.57)m m o l/L、(1.34±0.27)m m o l/L、(5.74±0.44)mmol/L,和常規組(32.62±4.19)U/L、(31.74±6.25)U/L、(63.98±3.56)U/L、(4.93±1.28)mmol/L、(1.69±0.40)mmol/L、(6.19±0.84)mmol/L相比較,差異均較為顯著,表明溶血現象會對臨床生化檢驗結果形成一定影響,以致檢測結果很難對疾病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等提供可靠依據。正因如此,在檢驗檢測血清樣本階段,醫療人員一定要從思想上重視溶血現象的常規檢測,這對提升檢驗結果精確度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全自動臨床生化分析儀陸續被用于各級醫院的生化檢驗領域中,其在提升檢驗工作質量與效率方面表現出良好效能。但是在實踐中,部分生化檢驗人員過度的重視發揮儀器自身的作用,而沒有細致觀察血清樣本的外觀,很難及時發現其內存有的問題,很難使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得到保障[3]。鑒于以上情況,一定要重視培養與提升生化檢測人員的職業素養,可以通過定期集中培訓、知識講座、進修學習等方式,持續提高生化項目檢驗結果的準確度。另外,也要從如下幾方面著手去規避發生溶血現象:
(1)靜脈采血之前先把2 mL 0.9%氯化鈉溶液抽吸到注射器內,借此方式實現沖洗注射器的目標,而后再排干凈注射器內的生理鹽水,采用經生理鹽水沖洗后的注射器進行采血操作,有助于減少或規避發生溶血情況。這主要是因為生理鹽水是等滲溶液,pH7,當人體血液內存有該種液體時,因為紅細胞內外之間的滲透壓一致,pH值適中,能維持紅細胞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性,故而有助于規避出現溶血現象[4]。但是蒸餾水是低滲性溶液,表現出弱酸性(pH=6.4),當燕餾水與血液兩者相互混合時,因紅細胞外部的滲透壓相對較低,蒸餾水滲入到細胞中便會引起膨脹,超出紅細胞膜自身的抗張強度或者因為血樣標本輕微振蕩,就會發生現溶血現象。
(2)一定要督導檢測人員嚴格依照相關標準要求規范化的采集血液樣本,從始至終維持采集用儀器設備的干燥性,加強衛生的管理;嚴禁出現反復穿刺血管的行為,以防因發生血腫而引起溶血情況。認真控制離心機的運轉速度與時間長度;不可使用酒精消毒有關器械;抽血操作時維持止血帶松緊度的事宜性,盡可能額維持血液流動速度的穩定性;在血液流到試管內以后不可出現劇烈振動、搖晃的行為。
(3)針對采集操作結束后獲得的血液樣本,要盡早將其和血清分離,規避出現在冰箱低溫環境中長時間冷凍血樣的情況,這也是減少溶血現象發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4)分離出血清樣本以后,一定要做到定期、及時進行檢測檢驗,如若存放的時間過于長久,則很可能導致部分消毒液或者其他物質進入到血清標本內,對其形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以致最后檢測出的結果存在較大誤差。
(5)加大檢驗儀器設備質量的把關控制,要確保其品質優良。當下國內外很多醫療器械市場管理補嚴格,可供血清標本檢驗檢測用的儀器較多,不同品牌的器械質量參差不齊。在購置生化檢驗器械環節中,一定要指派專員做好市場調研活動,和正規廠家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確保采購的器械功能全、性能優,并在具體應用階段定期檢查、維修與養護,若出現本單位工程技術人員不能解除的問題,則一定要和廠商取得聯系,及時有效的處置[5]。
綜上,生化項目臨床檢驗階段,如果抽取的檢測血樣發生了溶血情況,很可能導致檢驗結果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所以應加大對溶血現象的防控力度,將其發生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