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飛
(友誼縣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院神經外科 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高血壓腦出血是由血壓升高而導致的顱內血管破裂出現,此病具有“發病急、病勢峻、預后差”等特點;在多因素的共同推動下,該病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對其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1]。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還會對患者腦組織造成壓迫,從而導致患者繼發神經功能損傷,致使腦實質產生不可逆損傷;因此需對其開展有效治療,旨在清除血腫并減少對腦組織產生的損害。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外科手術成為臨床治療該病的重要技術[2]。本文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7月87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對比分析神經內鏡、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 取 我 院2018年3月—2020年7月87例 高 血壓腦出血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8.50±5.11)歲;觀察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59~79歲,平均年齡(68.74±6.2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對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2)入院時患者收縮壓>160 mmHg(1 mmHg=0.133 kPa);(3)意識清醒、語言表達能力正常;(4)無精神性疾病;(5)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者;(6)無認知功能障礙;(7)患者和家屬對此次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咯血患者;(2)非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者;(3)合并存在其他系統惡性腫瘤;(4)合并存在其他慢性感染疾病;(5)認知功能障礙;(6)合并存在肝腎功能不全;(7)精神疾病。
對照組: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滿意后在顯微鏡輔助下進行手術,借助CT準確定位血腫范圍,中心位置選在距離腦表最近且最厚處,作6 cm長度的直切口,逐層切開頭皮后將其牽開,借助電鉆鉆孔、咬骨鉗咬骨,形成骨窗(3 cm×3 cm)后行腦針穿刺,抽取部分血腫后沿穿刺隧道將患者腦皮質切開,后清除血腫置止血紗,止血后引流,術后7 d內拔除引流管。
觀察組: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據CT確定血腫范圍后作4 cm切口,頭皮逐層切開后牽開皮肌瓣,借助電鉆鉆孔、咬骨鉗咬骨形成骨窗(2 cm×2 cm),懸吊硬腦膜后沿“十”字形將硬腦膜切開,腦針穿刺后使用手術套管沿穿刺隧道直至血腫腔,后拔除內芯并借助吸引器吸除血腫,血腫徹底清除后置止血紗,引流。
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情況:主要從D-D二聚體(D-D)、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小板(PLT)幾方面進行對比。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情況,采用卒中量表(NIHSS,0~42分)進行,0~10分記錄“受損輕”,11~20分記錄“中度受損”,21~42分記錄“重度受損”。日常生活能力借助ADL量表評價生活能力,總分0~100分,分值≤40分記錄為“生活能力嚴重受損”,41~60分記錄為“生活能力中度受損”,>60分記錄為“生活能力輕度受損”。
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顱內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應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凝血功能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D-D、APTT低于對照組,PLT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情況比較(±s)
D-D/(mg·L-1)AP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45 1.99±0.45 0.45±0.12 49.15±10.11 34.23±2.12對照組42 1.98±0.55 0.73±0.36 49.56±10.15 39.56±4.56 t 0.0924 4.7964 0.1886 6.9083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PLT/(×109·L-1)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45 63.11±5.22 144.23±35.56對照組42 63.26±5.52 105.23±31.23 t 0.1300 5.4442 P>0.05 <0.05組別 例數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分值低于對照組,ADL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組別 例數NIHSS A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45 35.26±3.47 10.23±0.24 42.23±1.41 75.12±4.11對照組42 35.11±3.22 15.22±0.45 42.36±1.10 63.28±3.55 t 0.2085 65.1371 0.4771 14.3336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顱內感染1例,無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2%,低于對照組的14.2%,治療安全性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急且病勢險峻,因此臨床病死率、致殘率居高不下,對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而臨床研究指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關鍵在于有效清除血腫[3-4]。
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病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其中保守治療過程中極易受神經持續受壓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患者神經功能缺失[5]。普通的開顱手術耗時長且創傷較大,術中由于操作還會對腦組織造成過度牽拉和損傷,所以患者術后再出血、繼發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導致遠期療效較差[6]。隨著神經外科微創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神經內鏡技術逐漸被臨床用于高血壓腦出血等疾病的治療中,借助該技術可有效清除血腫并減輕病灶對周圍腦組織產生的壓力,進而縮短患者病程并大幅減少患者后期并發癥發生率[7]。
微創理念的完善致使神經外科醫師可以更加準確的定位顱內病變,因此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逐漸被臨床用于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中,可有效縮短手術耗時和住院時間,進而減少患者神經功能缺失;但小骨窗開顱對操作中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且依賴個人經驗而確定血腫位置,加之照明效果欠佳,所以止血困難且血腫殘留情況較重。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D-D、APTT和神經功能缺損較低,PLT和日常生活能力較強,差異顯著(P<0.05)。且經治療后觀察組顱內感染1例,無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22%,低于對照組的14.29%,治療安全性較高,差異顯著(P<0.05)。證實了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價值。提示,經臨床研究證實,神經內鏡技術具備以下優勢:(1)所取的皮質切口較小,可通過穿刺通道建立手術通道,進而有效減輕手術對正常腦組織造成的牽拉損傷;(2)術野寬大且較為清晰,確保醫務人員可以在直視下操作,同時具備吸引、沖洗功能,可有效減小出血點而迅速止血;(3)可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內鏡方向和角度,進而直接探查血腫腔并進行有效清除。
綜上所述,與小骨窗開顱手術相較,更建議臨床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神經內鏡術式治療,應用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