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麗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急診科 廣東 佛山 5281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臨床中常見性、多發性腦血管疾病,一般病發于中老年人,且男性患者居多。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日漸嚴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發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同時,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疾病逐漸年輕化[1]。腦血管出現阻塞,進而引發腦供血障礙,使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現象,在短時間內腦組織出現腫脹壞死為此疾病主要發病原因[2]。患者患病后,致殘、致死率較高,患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及生存質量受此影響嚴重[3]。快速診斷病癥,縮短搶救時間為保證患者生命安全關鍵所在。為此,對急診流程進行優化,創建綠色通道護理流程勢在必行[4]。本院將9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老年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究急診綠色通道護理流程應用于此類患者中價值所在,現報道如下。
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將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收的9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老年患者分為對照組、研究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69.87±2.3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22 h,平均入院時間(6.37±1.25)h;研究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62~86歲,平均年齡(69.92±2.3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21 h,平均入院時間(6.35±1.2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②無嚴重精神性疾病;③年齡均為60歲以上老年患者;④患者及家屬對內容知情。
(2)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嚴重高血壓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患者;④患者或家屬對此次存在異議。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流程,主要表現為:患者到院后,先實施護士分診,隨行人員進行掛號,而后醫生對其接待后,觀察患者瞳孔、意識、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對患者病情進行相應評估,而后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實施吸氧、血糖監測、靜脈通道搭建、氣道開放等救治措施,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由護理人員協助其實施各項檢查,完成檢查后,醫生及時在HIS系統及時跟蹤檢查結果,而后根據結果對其進行分科,告知隨行人員辦理入院手續,患者正式入院治療。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及家屬具有充分耐心,對其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且專業的解答,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原因、治療方式、治療效果等疾病與治療知識為其講解,適時講解治療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治療信心,促進治療依從性提升,降低其恐懼、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而部分患者家屬,由于其對患者疾病不確定性,易不斷糾纏醫生詢問患者病情,導致醫生無力參與治療,延長患者搶救時間,對其進行心理安撫可有效使家屬配合搶救工作,縮短患者搶救時間,進而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防止醫療糾紛等不良事件發生,提升護患關系和諧。
研究組患者實施綠色通道護理流程,具體表現為:(1)護理人員充分與“120”工作人員進行溝通,明確患者當前狀態,司機將到院時間進行匯報,而后將所需設備及藥物等相關物品準備妥當,隨時接診患者,患者到院后,開啟綠色通道,實施先診斷后掛號、先用藥后付款、先搶救后簽字等舉措,同時,向隨行人員了解患者以往病史、發病時間、臨床表現等患者信息,以便制定相應治療方案;(2)于患者到院前10 min,完成搶救小組搭建,患者到院后,10 min內完成預檢及分診,10 min內完成血糖監測、靜脈搭建、抽血及心電圖,20 min內完成CT、MRI等處理,而后根據影像學結果制定針對性方案,并獲得患者或隨行人員同意,若患者存在手術指征或需實施溶栓,應在術前對其進行溶栓處理,并對其實施術前相關準備,如:備皮、導尿管留置等。若患者無手術指征,應立即護送其進入病房,實施入院治療;(3)護理人員代替患者進行優先掛號登記,縮短其搶救時間,患者在救治過程中,應對其及家屬心理進行安撫,降低患者不良情緒,提升其治療信心,對于家屬而言,疾病較為突然,會糾纏醫生詢問各類問題,使搶救時間延長,為此,應指派1位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與家屬進行交流,為患者及患者家屬介紹搶救流程及注意事項,促進其配合度提升,進而提升搶救效率。
(1)對比兩組患者接診至治療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檢查所用時間;(2)對比組間患者康復出院比例、死亡情況、功能障礙留存比例等救治效果。
研究組接診至治療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檢查所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救治時間對比(±s, min)

表1 兩組患者救治時間對比(±s, min)
組別 例數 接診至治療時間 病情評估時間 檢查所用時間研究組45 26.64±5.78 10.35±1.85 14.52±1.37對照組45 43.85±6.43 23.46±2.74 21.85±3.62 t 13.352 26.600 12.703 P 0.000 0.000 0.000
研究組康復出院患者多于對照組,死亡患者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功能障礙留存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救治效果比較[n(%)]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較急,病程發展較快,若未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治療,其腦部血流與血管形態將會發生異常變化,致使腦神經元與腦細胞受到一定損害,導致神經功能出現障礙,預后效果較差,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5]。此類患者最佳治療時間為發病后6 h內,此時間段實施相應治療,嚴重后遺癥存在性較低,預后相對良好。為此,縮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搶救時間,優化急救流程尤為重要[6]。
搶救時間縮短的前提是減少各環節浪費的時間。急診科為醫院重要科室,是連接院前急救與專科急救的橋梁。在急性、危重癥患者到院前,做好相應準備,務必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入院、救治、護送等工作。綠色通道護理流程的開展,可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接診、檢查、病情評估、救治等一系列急救工作[7]。使患者無需等到掛號、付款后實施治療,接受最為及時、有效的治療,進而有效縮短其搶救時間,提升搶救效果。有研究表明,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綠色通道護理流程,可使患者病死率下降,在預定時間內完成對患者接診、病情評估、急救護理、術前護理等流程,提升急救工作效率,促進患者預后。
本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接診至治療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檢查所用時間等救治時間更短,患者康復出院比例更高、死亡比例更低,差異顯著(P<0.05)。說明急診綠色通道護理流程對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用價值顯著,患者救治時間得以有效縮短,預后得以有效提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