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潔珊,彭偉嬌,張 倫,杜 煒,陳妙燕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脾胃病風濕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功能性便秘是指除外了器質性病變導致的便秘而成為功能性便秘,器質性的病變,如先天性的巨結腸、腸腔的狹窄,如炎癥性的腸病、外傷后腸吻合術后的狹窄、腫瘤或其轉移所致的腸狹窄等[1]。功能性的便秘在病因上主要分為慢傳輸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慢傳輸型便秘主要是因為腸道蠕動過慢造成腸腔的內容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過度吸收而導致大便干結不易排出[2-3]。結腸鏡檢查是辨別患者病情最準確的檢查方式,但腸鏡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及檢查時長等可受腸道準備影響。理想的結腸鏡檢查準備方法應具備結腸糞便能在短時間內排空、結腸黏膜不改變、患者舒適、水電解質平衡且價格合理等特點,國內外最推薦的腸道清潔劑為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對常規(guī)便秘患者可取得較佳的腸道清潔效果,但對于功能性便秘患者而言,則難以達到滿意的腸道準備效果,需采取輔助清潔措施[3]。而輔助清潔措施中,低纖維飲食是最常見的輔助措施,但當前對于飲食介入時間尚無定論。基于此,本文就結腸鏡檢查前3種不同時長低纖維飲食對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準備情況對的影響進行觀察,具體如下。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80例結腸鏡檢查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以不同時長低纖維飲食指導分為A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45.32±5.01)歲;平均病程(205.43±24.15)d]、B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5.71±4.95)歲;平均病程(204.61±25.03)d]和C組[(男31例、女29例;平均(45.82±4.87)歲;平均病程(204.98±25.41)d]。三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選研究對象均符羅馬Ⅳ標準中功能性便秘的臨床診斷標準[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排除消化道穿孔、消化道梗阻及消化道惡性腫瘤和感染等患者;排除有放化療治療史、嚴重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疾病等患者;排除溝通、精神障礙、無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三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的腸道準備及健康教育,均給予低纖維飲食指導,如主食為精細米面、締結組織少的嫩瘦肉、新鮮時蔬(番茄、胡蘿卜、土豆、南瓜等)及新鮮水果(蘋果、西瓜、獼猴桃、芒果、梨等),進餐時間為早餐:7:00;午餐:11:00;晚餐:19:00,并于檢查前1 d晚餐后20:00禁食。A組患者在檢查前低纖維飲食持續(xù)1 d, B組患者在檢查前低纖維飲食持續(xù)2 d, C組患者在檢查前低纖維飲食持續(xù)3 d。
統計對比三組患者檢查前的腸道清潔程度(以Boston腸道準備量表進行評價,評分與清潔度呈正比)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統計三組患者檢前低血糖、腹脹、惡心嘔吐及冷汗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組患者檢查前的腸道清潔程度均顯著高于A組和B組,且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檢查前的腸道清潔程度對比(±s,分)

表1 三組患者檢查前的腸道清潔程度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腸道清潔程度A組 60 8.16±0.52 B組 60 8.34±0.13 C組 60 8.86±0.12 t, P(C與A比) 10.160,0.000 t, P(C與B比) 22.767,0.000
C組患者檢查前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P<0.05),但與B組無對比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檢查前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功能性便秘是指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以功能性排便困難為特征的便秘,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與結腸運動功能障礙、肛門直腸功能障礙、精神心理異常等因素有關,屬于多因素引發(fā)的功能性疾病[5]。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甚至需要手法幫助或者有排便不盡感。一般是與生活習慣、排便習慣、藥物、環(huán)境或是精神因素等有關系。
結腸鏡檢查是公認的結直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主要由攝像頭、傳導纖維、顯示屏三部分組成,實際檢查時將腸鏡置入肛門,進入大腸,直至小腸末端,腸鏡上的攝像頭會將結腸內的情況傳送至醫(yī)生的電腦上顯示,以便醫(yī)生直視病灶,在當前臨床,主要用于觀察結腸病變。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臨床診斷中,也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腸道的清潔程度和準備質量直接影響診斷準確率[6]。受功能性便秘患者糞便偏硬等特點的影響,單純依靠檢查前的腸道清潔劑,難以達到理想的準備標準,導致多存在糞便殘留,影響檢查視野,進而影響檢查結果[7]。而在檢查前進行一段時間的低纖維飲食,可有效減少腸道蠕動和糞便運行,避免纖維膳食刺激消化道,且在檢前采取低纖維飲食可一定程度上緩解腸道清潔劑的不良反應[8]。但是,臨床上大部分關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結腸鏡檢查研究多證實低纖維素的營養(yǎng)價值,對于低纖維飲食的介入時間尚無統一定論。
在劉海銀等[9]的研究結果中也表明,對于功能性便秘患者而言,結腸鏡檢查前單純應用腸道清潔劑進行腸道準備效果并不理想,這與患者糞便特性有著重要關聯,多需要聯合其他輔助措施,其中飲食干預是輔助措施中成本低廉,操作性較強的一種,檢查前主要通過低纖維飲食促進腸道清潔。后隨著對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結腸鏡檢查的深入研究發(fā)現,低纖維素的飲食時間超過3 d時可更好地達到結腸鏡檢查前的腸道準備標準,安全性較高。這與胡杏娟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在檢前持續(xù)3 d采取低纖維飲食的患者其腸道清潔程度顯著優(yōu)于1 d和2 d低纖維飲食的患者,且檢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1 d低纖維飲食的患者。由此可見,對功能性便秘患者在檢前進行為期3 d的低纖維飲食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但要注意的是做完腸鏡的檢查后,初期空氣會積聚在大腸內,患者會出現腹脹、腹部不適,數小時后癥狀即可逐漸消失。此時患者應避免搬抬重物、擠公交車,否則可能導致腹部壓力增高,引起腹部疼痛、腹脹明顯。
綜上所述,結腸鏡檢查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在檢查前持續(xù)3 d低纖維飲食其腸道清潔效果均高于低纖維飲食1 d和2 d,可更佳取得結腸鏡檢前腸道準備標準,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