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
(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腦卒中是影響我國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我國人口致殘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約1/4的腦卒中患者最終出現不同程度的勞動力喪失,極大地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早期綜合康復鍛煉對腦卒中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然而除了優化康復治療方案外,患者積極配合執行康復鍛煉是康復方案實施的基礎,需要患者具備相應的運動能力和耐力[1]。但腦卒中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發病后除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外,多伴有倦怠無力、極易疲勞感,即腦卒中后疲勞(post stroke fatigue, PoSF),表現為在鍛煉中精力很快耗竭,呈極度疲倦感,并排斥繼續活動,其發生率高達70%以上[2],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中醫認為PoSF屬“勞倦”“虛勞”的范疇,由元氣虛弱,臟腑虧虛導致。穴位貼敷治療以針灸學理論為基礎,以經絡調控系統為核心,通過中藥藥效和穴位刺激達到調節臟腑功能的目的[3]。本文旨在探討早期綜合康復鍛煉聯合穴位貼敷在PoSF患者中的運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患者。(1)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均為腦梗塞);②初次發病,且病程15~30 d;③患者神志清醒,且處于生命體征平穩階段;④病例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衰竭及惡性腫瘤患者;②意識不清或合并較嚴重認知障礙及完全性失語不能配合者;③小腦病變、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四肢癱瘓患者。根據護理干預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4~86歲,平均年齡(65.73±10.78)歲,病程14~23 d,平均(17.13±2.16)d;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8~89歲,平均年齡(65.87±12.45)歲,病程15~22 d,平均(18.03±2.04)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常規治療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生采用降壓、抗血小板凝集、營養神經的方案進行治療,康復早期的關注重點是抑制肌痙攣,改善分離運動功能,與日常運動相結合強化患側肢體的主動運動。
1.2.2 對照組 采用早期綜合康復鍛煉方案,具體如下:(1)加強基礎護理,保持良肢位擺放及加強翻身,防止壓瘡的發生;(2)加強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引導患者認知積極康復鍛煉的重要性;(3)肢體功能鍛煉,對患側上下肢采用被動運動→主動輔助→主動鍛煉的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鍛煉;(4)日常生活鍛煉,指導患者使用患側手進行刷牙、洗臉、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進行康復鍛煉;(5)下肢運動功能鍛煉:幫助患者按照下床站立→患肢負重→上下臺階鍛煉→步行鍛煉,循序漸進。
1.2.3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具體如下:將肉桂粉、四黃散加水調制成糊狀,做成直徑約2 cm大小的藥餅,再將肉桂粉藥餅用膠布貼敷于雙側涌泉穴,將四黃散貼敷于神闕穴以及雙側足三里穴,1次/d,每次貼敷4 h。療程為兩個月。
(1)疲勞感程度評定:采用由美國Krupp教授研發的疲勞嚴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 FSS)進行評定,該量表共9個條目,采用李克特7級(1~7分)評分法,總分9~63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疲憊感越重。該量表可綜合評定患者的軀體疲勞和心理疲勞,能有效反映腦卒中患者的疲勞度。(2)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進行評定,該量表綜合評定患者上、下肢腱反射、肩、肘、腕、手指及髖、膝、踝關節協同與分離運動情況,共50個選項,每個選項評分0~2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SS評分和F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患者干預后的F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FM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FSS和FMA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FSS和FMA評分的比較(±s,分)
注:治療前后比較,*P<0.05。
FMA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30 5.23±0.86 3.63±0.61*21.57±7.84 41.33±9.25*對照組30 5.43±0.82 4.97±0.85*21.93±6.15 32.77±11.65*t 0.978 7.532 0.230 3.682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FSS
腦卒中后疲勞是腦卒中早期康復患者的臨床常見癥狀,可導致患者對康復鍛煉失去信心和耐心,直接影響患者肢體功能康復,影響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目前臨床對PoSF的關注也日益深入,但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已有研究證實,神經功能缺失和中風后抑郁是導致PoSF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4];此外,其誘發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認知障礙、睡眠質量、心理水平等。PoSF可影響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性,目前臨床從強化健康宣教、加強心理疏導、提倡循序漸進的早期運動方案及作業式康復鍛煉方案對PoSF患者進行干預,已取得良好的效果[5],這與本文中對照組結果一致;本文中對照組患者在干預后的FSS有明顯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信心,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
中醫認為PoSF屬于“虛勞或虛損”范疇,以元氣不足、臟腑虧虛、陰陽失調和氣機紊亂為病機的慢性衰弱總稱,在治法上以“補氣血、理氣機、調臟腑”為主[6]。本研究中肉桂粉甘、辛,歸腎、肝、脾、心經,具有引火歸源、補火助陽、活血通經的功效;涌泉穴歸屬足少陰腎經,刺激該穴具有溫陽固脫、寧心安神之功效,肉桂粉貼敷于雙側涌泉穴可加強補腎培元、活血通經安神、調暢氣血的功效。四子散是常用的外用經驗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鎮痛、溫經通絡以及解除痙攣等功效;神闕穴歸屬任脈,有回陽救脫、培元固本、調理腸胃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要穴,也是保健要穴,可生發胃氣、調暢脾胃;通過四子散貼敷神闕穴以及雙側足三里穴可達到運化脾胃、調通氣血、疏經理氣、培元固本的作用,促進臟腑之氣充滿全身。因此,通過穴位貼敷治療來補益氣血、梳理氣機、調節臟腑功能,較常規護理干預對改善PoSF的效果更為顯著。
此外,本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穴位貼敷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疲勞感,促進患者以更為充沛的精力進行康復鍛煉,進而有效提升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狀態。同時,運動功能的改善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心理狀態,與提升患者康復鍛煉的積極性形成相互促進的正性反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7]。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PoSF患者進行早期綜合康復鍛煉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疲勞感,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