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萍
(興化市中醫院內科 江蘇 興化 225700)
腦梗死,也可以稱為缺血性卒中,即中醫領域中的中風,發病原因為局部腦組織血液供給不足導致其出現缺氧或者缺血性壞死,致使患者神經功能出現異常,在腦部疾病中發病率較高,患者主要集中在50~60歲人群,且大部分為男性,腦梗死發病后2周內屬于急性期[1]。在此期間該病病情緊急,可能合并其他基礎性疾病,比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很容易導致患者死亡。我院針對腦梗死急性期采用中醫護理的具體臨床辦法做出明確規定,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予以實施。
選擇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包括13名男性和17名女性。年齡為47~79歲,平均年齡(57.52±6.33)歲;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48~80歲,平均年齡(56.52±5.88)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與我國關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給出的具體標準相符;(2)CT或者MRI檢查結果顯示其為急性期腦梗死;(3)腦梗死的發病原因與器官系統疾病或者血液疾病無關。排除標準:(1)患者患有心、腎、肝等重要臟器疾病,且病情嚴重;(2)患有精神類疾?。唬?)經診斷為大面積腦梗死,且對研究使用的藥物有禁忌證。
診斷標準:西醫和中醫診斷分別參考21世紀10年代由中華醫學會組織訂立的關于我國急性缺血性卒中相關診斷指南給出的診斷標準和20世紀末由中藥管理組組織訂立的中風病診療標準給出的具體診斷標準。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其中包括腦保護、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等。
對照組患者采用中風中醫護理計劃,其中包括:綜合評估患者的病情給予辨證護理干預、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生活習慣培養、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等[2]。
觀察組患者采用上述護理措施的同時,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其中包括:(1)組建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小組,制定具體的護理路徑表單,將具體護理過程記錄在專門的登記表中。路徑表單內容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信息、病情變化情況、護理工作內容、住院時間等,根據要求進行填寫。(2)遵醫囑給予中藥治療,配合針灸、藥熨、藥棒循徑推按。(3)護理人員以護理臨床路徑為依據,給予患者中醫飲食護理、康復指導等。(4)由該小組組長對具體護理工作的質量予以監督管理,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并糾正[3]。
(1)住院時間及費用:計算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計算患者的總住院費用。
(2)療效:采用由某發達國家衛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中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予以評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了61%~90%,表明效果顯著;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幅度為18%~60%表示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幅度不足18%表示無效,還有可能出現惡化。
(3)護理滿意度:采用由本院自制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予以評定,總分為100分。評價內容有護理操作技術、責任護士知曉率、病房環境、服務態度、生活幫助、出院指導以及對護理服務總評價。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出院前1 d發放調查問卷,由患者或其家屬進行填寫,85分以上表示非常滿意;60以上、85分以下表示滿意;60分以下表示不滿意。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費用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費用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觀察組 30 15.18±5.45 8 155.26±432.05對照組 30 21.29±5.36 11 352.52±431.52 t 9.065 152.06 P<0.05 <0.05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情況(例)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100.0%,優于對照組的73.33%,兩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例)
急性腦梗死屬于危重急性病,發病率較高,發病原因為腦血管不暢導致血液供給受阻引起的腦組織壞死,嚴重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一旦發病必須及時予以治療,否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4]。針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方法應用率較高的是綜合療法,在此期間,需對患者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以此來穩定患者的病情,因急性腦梗死病情危險性較大,需采取更有效的護理管理措施,讓護理工作有效性得以提升[5]。
臨床路徑護理管理模式是對傳統護理模式的創新,其實施護理干預時,會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手段,采用臨床路徑表來制定具體的護理內容,使得護理措施更加規范和系統,幫助患者緩解病情,改善預后[6]。將臨床路徑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服務中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其完全符合該病的護理特征[7]。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有30例,均給予臨床路徑護理管理模式,在具體實施工作中,加大了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水平以及臨床操作技能,此外,采用臨床路徑表來規范護理內容,定期對護理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護理方案,使其日趨完善,可以取得更理想的護理效果。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可以加快患者病情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床位的周轉頻率,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增加收入。除此之外,責任護士在實施護理干預時遵循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從患者入院開始一直實施該護理模式,持續到患者出院,期間患者可以獲得更有效的護理服務,加快康復,減少住院花費,減輕患者的負擔[8]。中醫臨床路徑護理需要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展開護理管理,提高護理措施的全面性,在常規中醫護理中融入辨證施護,將其有效應用于藥物選擇方面,更好地實現用藥護理,此外還會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適當增加藥熨技術、藥棒循徑推按、痛必靈酊涂搽等治療,使得臨床護理路徑更加科學合理,從而提高整體護理服務質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水平,獲得更高的患者護理滿意度[9]。在護理干預中,采用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表可以讓護理工作效率得到明顯提升,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為責任護士于患者及家屬展開健康宣教、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等護理措施爭取到更多時間,獲得患者的認可和滿意[10]。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時,融入臨床路徑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預后,加快其康復速度,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在臨床中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