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團,韓玉燦
(1秭歸縣人民醫院兩河口醫院內科 湖北 宜昌 443600)
(2秭歸縣人民醫院眼科 湖北 宜昌 443600)
肺源性心臟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 PHD),主要由于肺組織或肺動脈血管病變所致的肺動脈高壓進而引起的心臟病,PHD患者常常伴有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下降等呼吸系統癥狀,老年人是PHD的主要高發人群[1]。主動呼吸循環訓練(active breathing and cycle training,ABCT)是通過呼吸控制、胸部擴張、用力呼吸訓練等步驟來進行正確的呼吸控制和胸部擴張,進而實現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呼吸功能[2-3]。本文擬探討將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功能鍛煉作為老年肺心病患者輔助治療方法,以探討ABCT對老年肺心病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為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提高患者預后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選取秭歸縣人民醫院兩河口醫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納入標準:①年齡≥60周歲;②符合2018版中華醫學會《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基層診療指南》的診斷標準[1]。(2)排除標準: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左心室肥厚者;②既往患有心功能不全者;③伴有其他感染、嚴重的肝腦腎疾病者;④患者中途轉院或不配合本研究者。將入組的12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常規用藥、輔助吸氧等措施,并給予肺保護性通氣策略,確保患者具有良好呼氣末正壓,避免肺萎縮;控制潮氣量防止吸氣容積過高。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ABCT訓練。(1)呼吸控制:患者處于半坐臥位,緩慢經鼻吸氣,吸氣時腹部隆起,然后緩慢用嘴呼氣,保持吸氣呼氣時間比為1:2~1:3。(2)胸部擴張運動:雙手放置于胸廓上方,經鼻吸氣,屏住呼吸3 s,感受肋骨向外擴張,隨后被動呼氣。(3)用力呼氣技術:經鼻深吸氣,用力呼氣2次,用嘴進行短、快的咳嗽,以清除分泌物,以此為1個循環,視患者情況每次2~4個呼吸循環訓練,每天訓練2~3次,每次約10~15 min。持續訓練1個月。
記錄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包括最大肺活量(maximum vital capacity, VCmax)、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 s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峰值呼氣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百分比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訓練前兩組患者的VCmax、FVC、FEV1和PEF值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表現為觀察組患者的VCmax、FVC、FEV1和PEF值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呼吸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呼吸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分組 例數 VCmax/L訓練前 訓練后 t P研究組50 1.46±0.38 2.73±0.47 16.276 <0.001對照組50 1.47±0.36 2.35±0.45 11.828 <0.001 t 0.148 4.524 - -P 0.883 <0.001 - -分組 例數 FVC/L訓練前 訓練后 t P研究組50 2.37±0.43 3.98±0.56 17.663 <0.001對照組50 2.39±0.44 3.20±0.53 9.108 <0.001 t 0.252 7.836 - -P 0.802 <0.001 - -組別 例數 FEV1/L訓練前 訓練后 t P研究組50 0.98±0.37 1.89±0.60 10.000 <0.001對照組50 0.97±0.36 1.44±0.59 5.267 <0.001 t 0.150 4.142 - -P 0.881 <0.001 - -組別 例數 PEF/(L·min-1)訓練前 訓練后 t P研究組50 2.55±0.20 4.89±0.59 29.095 <0.001對照組50 2.57±0.23 3.99±0.58 17.629 <0.001 t-0.508 8.426 - -P 0.612 <0.001 - -
PHD是由肺組織病變或肺動脈系統病變引發的心功能不全,PHD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紺、血氧飽和度下降、呼吸抑制、運動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ABCT應用于老年PHD患者,通過呼吸控制、胸部擴張、用力呼吸訓練等訓練步驟,可以調整患者呼吸頻率、增強呼吸肌的收縮功能、增加動脈血氧分壓,從而實現改善肺通氣和提高血氧飽和度,提高機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生活質量[4]。
本次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訓練前的VCmax、FVC、FEV1和PEF值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的肺功能狀態處于同一水平,后續研究具有可比性。經過訓練后,對照組的VCmax、FVC、FEV1和PEF值均優于治療前(P<0.05),提示常規經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時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經ABCT訓練后VCmax、FVC、FEV1和PEF值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上述肺功能指標較訓練前的升高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ABCT訓練通過反復的呼吸訓練,可加強呼吸肌肌力,促使小氣道分泌物轉向中央大氣道流動,加快分泌物排出體外,減低氣道阻塞,避免出現呼吸系統并發癥,進而有效提高肺功能,有效改善肺通氣,有利于提供患者的生存質量[5-6]。
綜上所述,ABCT訓練對老年肺心病患者進行干預訓練,可以提升肺功能,相比單純的常規治療和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有明顯的優勢,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