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強
(東阿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室 山東 聊城 252200)
小兒感染性腹瀉是因感染寄生蟲、細菌、病毒等因素引起胃腸道急性慢性炎癥,主要癥狀為小兒感染性腹瀉[1]。盡管感染性腹瀉發病機制不同,但臨床癥狀大致相同,表現為嚴重腹瀉,每天排便次數為5次以上,大便水樣,質稀,若患者病情嚴重,出現膿血便、黏液便等癥狀,且伴隨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患兒因大量腹瀉,大量水分丟失,極易出現電解質紊亂[2]。當前,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受到食品衛生、空氣質量等因素影響,感染性腹瀉發病率逐漸升高,其有效預防與管理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文將以2019年3月—2020年3月20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影響感染性腹瀉流行病學特征。
以2019年3月—2020年3月東阿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感染性腹瀉患兒200例為對象。納入標準:資料齊全;認知正常;以感染性腹瀉有關診斷標準為依據,伴隨大便性狀、次數改變,均小于7歲,實施大便病原菌診斷,確診疾病;家屬熟知本研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藥物過敏;不配合研究者。
使用調查表調查所有患兒的住院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發病季節、居住地點、臨床表現、實驗室診斷結果、大便性狀、大便次數等。
使用Excel2007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00例患兒中,136例(68.00%)男性,64例(32.00%)女性;98例小于1歲(49.00%);發病季節主要為春季、秋季;發病地區主要為農村,共121例(60.50%),見表1。

表1 200例患兒一般資料分析
大便次數為每天11次以上者90例(45.00%),3~10次者110例(55.00%),見表2。

表2 200例患兒臨床癥狀分析
70例細菌感染(35.00%),130例病毒感染(65.00%),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菌、輪狀病毒,見表3。

表3 200例患兒感染情況分析
感染性腹瀉是因感染多種病原菌誘發疾病。因腸道為重要消化器官、免疫器官,小兒的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功能較差,極易誘發感染性腹瀉,且若病原菌對腸黏膜絨毛產生侵犯時,可造成絨毛脫落、排列紊亂,引起腸上皮功能障礙,小腸刷狀緣周圍細胞核酸紊亂,丟失大量水分,電解質紊亂,隨著病程延長,極易引起感染性休克、酸中毒、脫水等。本次研究中,針對感染性腹瀉的發病特點進行分析,結果可見,200例患兒中,136例(68.00%)男 性,64例(32.00%)女 性;98例(49.00%)小于1歲;發病季節主要為春季、秋季;發病地區主要為農村,共121例(60.50%);大便次數為每天11次以上者90例(45.00%),3~10次者110例(55.00%);70例細菌感染(35.00%),130例病毒感染(65.00%),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菌、輪狀病毒。1歲以下兒童的腸道功能發育不完善,機體防御機制差,隨著年齡增長,小兒的免疫功能更加完善,感染性腹瀉發病概率降低。在春季與秋季中,溫差變化大,飲食紊亂,這就使得腸道功能紊亂發生率高。感染性腹瀉高發于農村地區,該地區衛生條件差,也沒有養成飯前洗手等好習慣,繼而誘發感染性腹瀉[3]。感染性腹瀉常見病原菌包括病毒、細菌,研究結果中主要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菌、輪狀病毒,表明以上2種為主要感染病原菌,其次還包括腸腺病毒、星狀病毒、副溶血弧菌、沙門菌等。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環境質量逐漸下降,食品衛生問題也更加突出,小兒感染性腹瀉患者數量逐漸增多,這主要由于小兒機體組織發育不完善,免疫系統也未完全發育成熟,機體極易受到病原體、病毒、細菌侵襲。臨床在治療小兒感染性腹瀉時多采用補液、抗感染與對癥治療,治療效果一般。實施抗生素治療有助于降低感染,控制病情,同時,配合實施飲食指導,改善治療效果。對于嚴重嘔吐患兒,需禁食8~12 h,病情好轉以后再喂奶,以母乳喂養為主,若患兒未采用母乳喂養,需使用配方奶或者腹瀉奶,在患兒禁食過程中,需實施補液治療,滿足機體發育需求,患兒在母乳喂養時,應當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喂養。與患兒實際情況相結合,給予針對性治療,同時與患兒食欲、腹瀉癥狀相結合,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補充正常發育所需微量元素、維生素,確保正常生長發育。若患兒嘔吐頻繁、脫水嚴重,需禁食,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有助于改善病情。
感染性腹瀉患兒在治療時,應當重視抗感染治療,了解患兒的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選擇藥物治療。小兒病毒感染性腹瀉多采用利巴韋林治療,具有顯著應用效果。利巴韋林即病毒唑,為合成的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藥物,有注射液、口服液、分散片顆粒、氣霧劑等多種劑型[4]。利巴韋林抗病毒作用廣泛,可抑制DNA病毒、RNA病毒,對多種病毒的復制產生抑制作用,如腺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利巴韋林對病毒合成酶,使得病毒復制時致命核苷酸突變,無法生存。利巴韋林可廣泛分布于人體內的所有組織,包括腦脊液和胎盤。利巴韋林對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單純皰疹、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等大多數病毒感染都有一定的緩解或治療作用。利巴韋林既可口服和注射用于全身治療,也可外用治療皮膚皰疹病毒感染、病毒性角膜炎等局部治療[5]。
小兒感染性腹瀉與衛生條件、自身免疫功能等存在相關性,因此,結合小兒感染性腹瀉的流行病學特點,制定科學預防管理措施,詳細如下:(1)提高兒童自身免疫力:腸道細菌失調主要原因為人工喂養不潔凈,因此,新生兒在出生以后,建議采用完全母乳喂養,減少人工喂養,促使免疫力提高,母乳喂養時母親應當做好乳房衛生,兒童胃腸道功能差,可合理采用益生菌治療,促使腸道菌群比例改善[6]。(2)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兒童與家屬均需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個人衛生需注意,勤洗手,使得病毒、細菌在腸道中進入的機會減少;奶具、水杯等需嚴格消毒,若兒童條件允許,分類消毒兒童衣服。加強農村的醫療化建設,促使農村衛生改善。(3)盡可能避免與感染接觸,若身邊兒童存在感染性腹瀉,及時遠離該患兒,例如幼兒園兒童發生疾病,可適當休學。其四,及時接種疫苗。感染性腹瀉易感兒童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促使感染性腹瀉的發生率降低。
綜上所述,感染性腹瀉以農村、低于1歲男性為高發群體,易發季節是春季、秋季,病毒感染較多,且不同時期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學忒安存在差異,需結合感染流行病學特點制定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