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略,楊德昌,陳有名,蔡 力,周 鑫,龍華江,胡 曉
(貴州省銅仁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貴州 銅仁 554300)
高血壓性腦出血作為神經外科常見疾病[1],手術方式較多,但手術有創傷大、開顱時間長等不足地方,易導致患者神經功能障礙加重[2]。神經內鏡手術能夠在直視下將顱內血腫準確清除、止血,利用透明穿刺套管建立工作通道,避免了腦壓板對腦組織的牽拉損傷,減少白質神經纖維束損傷,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勢[3]。本文目的在于探究神經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88例體會,具體內容見下文。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1月貴州省銅仁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8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納入標準:經CT確診為腦出血,出血量30~55 mL,未出現腦疝的患者。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臟器功能異常者;(2)非高血壓所致的腦出血;(3)已出現腦疝患者。
患者年齡54~71歲,平均年齡(62.51±1.03)歲,其中男40例、女48例;出血部位:基底節內囊區出血38例、腦葉出血30例、外囊區出血20例。
88例患者均采用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治療:選擇德國STORZ公司的0°硬質神經內鏡及其配套系統。選擇血腫中心距離腦表面最近部位(避開皮層功能區),做直切口,長度5~6 cm,取直徑約3 cm左右小骨窗,切開硬腦膜皮層造瘺后,選擇透明一次性腦穿刺套管穿刺血腫,將穿刺套管頭端置入血腫中央,通過透明腦穿刺外套管作為工作通道,經神經內鏡直視下清除患者的腦內血腫,在將患者血腫清除后,應放置引流管,小骨瓣復位固定。
分析患者各項手術指標、血腫清除率。
分析治療前后血清P物質(human serum substance P,SP)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
統計學處理選擇SPSS 24.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經治療后,手術時間(45.25±1.25)min、住院時間(10.22±1.12)d、術中出血量(30.25±1.45)mL。
8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清除率中,清除>90%的清除率為88.64%(78/88)、清除60%~90%的清除率為10.23%(9/88)、清除<60%的清除率為1.14%(1/88)。
患者治療前SP(14.29±1.03)pg/mL、NSE(123.21±2.88)ng/mL;治療后SP(28.85±1.78)pg/mL、NSE(45.02±1.02)ng/mL?;颊咧委熀骃P水平高于治療前、NSE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治療前后SP和NSE水平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SP和NSE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SP/(pg·mL-1)NSE/(ng·mL-1)治療后 88 28.85±1.78 45.02±1.02治療前 88 14.29±1.03 123.21±2.88 t 66.415 240.071 P 0.000 0.000
高血壓性腦出血常形成腦內血腫,對腦組織造成壓迫,由于引起周圍腦組織的繼發性水腫,顱內壓升高,最終導致腦細胞壞死和凋亡。目前臨床對于腦血腫量小于30 mL的患者以保守治療為主,也能獲得較好治療效果。而對于出血量在30 mL以上者,應將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4],從而減輕由于血腫占位效應對患者腦組織引起的損害。目前臨床對于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手術方式較多,其中傳統開顱手術通常以骨瓣開顱術為主,雖有較大的手術視野,但手術時間較長、腦創傷較大、功能恢復較差等不足。小骨窗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具有創傷小等優勢,但腦壓板的不當牽拉易造成白質纖維束的繼發性損害。微創穿刺血腫抽吸引流術雖然創傷小,但徒手盲穿準確性差,抽吸可能造成再出血,且無法直視下止血,完全不能控制術中的繼發出血。
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已廣泛用于臨床。神經內鏡具有良好的手術視野,能夠將腦內血腫進行準確清除,同時避免對血腫周圍腦組織造成損傷。由于是在直視下手術,血腫清除精準、止血徹底可靠。此外該種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血腫清除率高;多數患者在術后意識恢復快,術后并發癥十分少,利于康復[5]。高血壓腦出血發生后,血腫占位效應及對腦組織毒性作用,造成周圍局部微循環障礙,引起血腫周圍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水腫加重。其次血腫液化降解物能夠刺激產生自由基,而自由基的增高容易刺激患者神經細胞內溶酶體,從而使大量水解酶分解,導致患者腦細胞損傷加重。因此,早期清除血腫對于腦組織和神經細胞的損傷越輕,反之則越嚴重。而且,部分血腫還可能對人體下丘腦造成影響,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加重全身代謝紊亂和神經細胞功能障礙。因此,早期解除壓迫、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恢復局部循環障礙等,能夠使患者病死率明顯降低。研究表明,腦出血量大的患者多數在24~48 h死亡,能在短時間內將壓迫解除,能夠使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明顯降低,同時挽救血腫周圍半暗帶的神經細胞功能。目前臨床對于高血壓腦出血量大于30 mL無腦疝表現的患者選擇手術時,越來越趨向于微創。而神經內鏡下經通道微創血腫清除術具有明顯優勢,手術全程直視下操作,符合外科手術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夠抵近觀察,能夠準確地識別血腫及其邊界,減少血腫殘留;可以避免醫源性損傷;同時可以在鏡下直視下止血,避免殘留隱性出血點,導致術后繼發再出血。利用透明穿刺鞘管建立工作通道,能夠保證神經內鏡下手術能夠在直視下將血腫進行清除,也能盡可能減少對腦白質纖維束的損傷。并且手術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能夠改善患者疾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
在本次結果中,患者經治療后,手術時間(45.25±1.25)min、住院時間(10.22±1.12)d、術中出血量(30.25±1.45)mL。8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清除率中,清除>90%的清除率為88.64%(78/88)、清除60%~90%的清除率為10.23%(9/88)、清除<60%的清除率為1.14%(1/88),說明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操作時間短、且術中失血量少,血腫清除率較高。血清SP是人體痛傳導相關的感覺介質,在人體感覺徑路呈現廣泛分布;NSE通常在人體神經內分泌組織和神經組織中廣泛存在,該指標水平變化與腦血管的發病狀況具有一定關聯性。而在本次結果中,患者治療前SP(14.29±1.03)pg/mL、NSE(123.21±2.88)ng/mL;治療后SP(28.85±1.78)pg/mL、NSE(45.02±1.02)ng/mL?;颊咧委熀骃P水平高于治療前、NSE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是神經內鏡微創手術能夠將腦血腫徹底清除,使血腫的占位效應得以解除,促進腦血管動脈壁擴張性得以維持,改善局部微循環狀態,減輕腦組織的損害程度,使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效果顯著,血腫清除率高,對腦組織損傷小,術中出血少,止血徹底、可靠,住院時間短,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