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艷,朱大玉
(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 四川 自貢 64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在不斷改變,另外加上環境及遺傳等因素的影響,據數據統計表示,近年來全球嬰兒期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及我國部分地區兒童期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均逐漸升高,過敏性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嚴重危險因素之一,是近年來公共衛生討論的熱門話題[1-3]。過敏性疾病不僅可對兒童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并且根據其變態反應性疾病的自然進程,還會危害兒童的生長發育以及未來健康。由于兒童年齡較小、其主訴表達不明確等因素,導致臨床容易發生對過敏性疾病誤診、漏診等問題,為了早預防、早治療過敏性疾病,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必須盡早明確過敏原[4-5]。本研究分析了自貢市856例兒童過敏原皮膚點刺檢測的結果,為自貢地區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早期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就診于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的兒童856例,其中男442例,女414例。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出進行過敏原檢測的對象。(1)納入標準:①年齡0~14歲;②經家屬同意自愿參加。(2)排除標準:①有過敏性休克史者;②處于過敏反應急性期的兒童;③研究過程中不愿意配合者。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檢測方法 進行過敏原皮膚點刺檢測前1周停用抗組胺劑、皮質類固醇和伴有抗組胺作用的藥物。皮膚點刺檢測時室溫22~24℃,暴露患兒雙側前臂,兒童手臂平放放松,以0.9%氯化鈉溶液消毒2次前臂掌側皮膚,自然待干;自前臂掌側中線對稱內外由下而上滴各種點刺液針尖大小1滴,再用一次性點刺針垂直透過點刺液輕壓刺破皮膚(以不出血為度),殘留試液5~10 min后拭去,如果反應強烈,立即拭去。20~30 min觀察反應。我科選用0.9%氯化鈉溶液(陰性對照)和組胺液(陽性對照)進行對照試驗。
1.2.2 判定標準 如果呈現淡黃色皮丘,其周圍有紅斑,為陽性反應;過敏原試液的皮膚反應強度大于組胺反應為(++++);過敏原試液的皮膚反應強度與組胺反應相似為(+++);過敏原試液的皮膚反應強度較組胺反應弱為(+~++);與陰性對照反應同為(-)。
(1)分析常見過敏原種類的陽性率分布差異;(2)分析過敏原陽性率與年齡的關系;(3)分析過敏原陽性率與性別的關系。
應用SAS 9.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數(n)、(%)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56例患兒中過敏原檢測至少有1種呈陽性者576例,占67.29%,陽性患兒中最多者同時對12種過敏原都過敏;對吸入過敏原過敏者多于食入過敏原;屋塵螨排列第1位,其次是粉塵螨、蟑螂、艾蒿花粉,見表1。

表1 856例兒童常見過敏原種類分布

表1(續)
嬰兒組陽性139例,占28.43%;幼兒組陽性137例,占28.02%。學齡前組陽性213例,占43.56%。合計為<7歲兒童陽性共計489例,陽性率為73.31%;≥7歲兒童陽性87例,陽性率為46.03%。<7歲與≥7歲兒童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過敏原陽性率與年齡的關系[n(%)]
男性陽性297例,女性陽性279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過敏原陽性率與性別的關系[n(%)]
過敏性疾病已成為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人們的生活節奏及方式、飲食結構等等都在不斷地調整和改變,潛在的過敏人群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隨著醫療科技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過敏現象被揭示確診,對兒童過敏性疾病的防治已成為不可回避的嚴峻挑戰[6]。近年來臨床使用于檢測過敏原的手段多樣,而就兒科而言,最為常見并采用的過敏原篩查試驗手段為皮膚點刺試驗,其主要通過點刺針將過敏原刺入患者體內,觀察皮膚所呈現的快速過敏反應,從而得出相應過敏原的分析結果。
本研究收集自貢市皮膚點刺兒童過敏原檢測結果856例,對其結果進行分析發現自貢兒童過敏性疾病陽性率67.29%,提示本地區過敏性體質兒童較多,須引起家長及社會的重視。對自貢地區常見的22種變應原,陽性率前五位主要是屋塵螨、粉塵螨、蟑螂、艾蒿花粉,葎草花粉。與胡志凡等[7]對廈門地區的研究和李波等對萬州地區的研究一致,誘發兒童過敏性疾病的主要過敏原為塵螨。本研究的前5類變應原均以吸入接觸為主,因此注意環境質量尤其重要,室內的采光、通風、清潔干燥,床上用品及衣物等棉毛制品的正確清潔消毒以減少螨蟲及蟑螂暴露;室外環境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以及植物粉塵較多的區域,或者植物粉塵較多的季節減少外出以減少塵螨及植物粉塵暴露。酵母、小蝦、雞蛋也占比靠前,可能與食品工業的大力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有關;因此從小兒的輔食添加開始就要做好相關的輔食科普宣教。不同的年齡階段中,過敏原的陽性病例數有較大差距,本研究結果顯示,<7歲的兒童變應原陽性者共計489例明顯高于≥7歲兒童陽性87例(P<0.05),表示過敏原可能與兒童的免疫系統有直接關系,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發育逐漸成熟完善,免疫力提高,因此對變應原的耐受力也得到逐漸提高;以及照護者有意識讓孩子盡量避免接觸可能發生致敏的變應原、兒童自主意識得到對過敏原地避免控制等因素有關。而本研究結果中,還統計了男性及女性過敏原陽性的病例,兩者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得知過敏原引起過敏性疾病與性別無關,男女均有機會引發過敏性疾病。
綜上,通過對自貢市兒童變應原篩查的統計分析,根據過敏原的陽性排名、過敏原在不同年齡組患兒的分布等相關分析,為本地區兒童過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便于醫護人員制定相應健康教育素材,有針對性進行科普宣教,對減少本地區兒童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