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郎緒龍 張莉 董學剛 潘志廣 曹金恒
膽總管結石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以腹痛、腹脹、黃疸伴發熱為主要的臨床表現[1],及時診治可減少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和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生。既往有學者提出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微創技術對膽、胰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是一種安全、有效、常規的治療手段[2]。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并加以改進,其成功率大大提升,我國ERCP插管成功率在95%以上,在國際上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3]。但其可能出現的消化道出血、穿孔、腹痛以及ERCP術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等并發癥不容忽視,并發癥發生率達1%~40%,其中以PEP最常見,尤其以插管困難或者取石困難導致操作時間過長人群更易并發[4]。該并發癥不但延長住院時間,還增加診療費用,嚴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是內鏡醫師常被訴訟的主要原因,給內鏡醫師帶來較大壓力。有研究表明經內鏡鼻膽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內鏡胰管支架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drainage,ERPD)以及鼻胰管引流術對PEP具有預防作用[5,6]。為此,本研究探討對困難插管ERCP術后患者,分別進行ERPD聯合ENBD術與單純ENBD術,比較患者術后腹痛程度、高淀粉酶血癥及 PEP、重癥 PEP 的發生情況,為今后臨床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我院腔鏡室ERCP診療過程符合本實驗研究標準的60例患者且征求患者及家屬同意后納入本研究,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2~80歲,將其分為2組。納入標準:行相關影像學檢查CT 或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術考慮為膽總管結石;均首次行ERCP手術。困難插管標準[7]:操作者均為具有3年以上經驗并獨自完成500例以上的內鏡醫師,常規持續插管時間超過5min或者插管次數達5次以上,或導絲誤入胰管超過3次或胰管已經顯影。排除標準:80歲以上;手術不能耐受者;術前已確診急、慢性胰腺炎者;有膽、胰解剖形態異常,胰管支架置入失敗者;占位性病變者。兩組年齡、性別、結石情況、生化指標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術前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例數性別 (男/女)年齡(歲)結石數目(個)結石大小(cm)術前淀粉酶 (U/L)術前總膽紅素(mg/L)實驗組3017/1360.63±16.601.38±0.571.22±0.6955.07±10.1138.11±11.34對照組3018/1263.43±16.511.42±0.981.18±0.7658.26±13.1941.90±14.82 t/χ20.258-0.655-0.4710.125-1.057-1.102 P 0.7980.5150.2160.5840.2950.27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ERCP相關手術治療采用奧林巴斯十二指腸鏡-260、6cm×5Fr單豬尾胰管塑料支架、鼻膽引流管、乳頭切開刀、擴張導管、造影導管、取石球囊、取石網籃等器械(以上材料均為美國COOK公司)。術前給予鎮靜藥物,肌注丁溴東莨菪堿,并給予吲哚美辛納肛。常規ERCP診治,囑患者左側俯臥位,將十二指腸鏡至十二指腸降段找到十二指腸乳頭后,將帶有導絲的乳頭切開刀或造影導管成功插入膽管。插管困難者,未預留胰管導絲,兩組患者導絲插入膽管成功后,沿11點方向切開,根據結石情況,必要時行球囊擴張術和碎石網籃碎石術,取石網籃取石后予鼻膽管引流術。術后均給予抑酸劑、生長抑素、抗生素等藥物支持對癥治療。
1.2.2 實驗組 術前準備同對照組,同樣采用常規ERCP診治方式,對于插管困難者,于胰管留置導絲,取石后給予胰管支架置入術和鼻膽管引流術。術后1周行腹部平片觀察胰管支架脫落情況,余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密切觀察患者術后血淀粉酶等化驗指標(OLYMPUS AU583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EPS底物法,美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相關影像學檢查,患者腹痛程度及范圍等相關體征,腹痛評分標準[8]見表2。采用cotton標準[9,10]:以ERCP術后血清淀粉酶超過正常上限的3倍,伴有持續腹痛相關的臨床癥狀超過24h考慮為 PEP;若出現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腫、需要行經皮穿刺引流術或外科手術治療,住院時間超過10d,考慮為重癥PEP;如果術后24h僅有血淀粉酶升高至正常3倍而無腹痛、嘔吐等相關臨床表現考慮為ERCP術后高淀粉酶血癥。比較并分析兩組PEP、重癥PEP、高淀粉酶血癥的發生率及腹痛情況評分。同時,觀察患者術后消化道出血、穿孔、膽管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及患者的住院時間。
表2 腹痛評分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高淀粉酶血癥、PEP以及重癥PEP的發生率、術后腹痛情況評分比較,見表3。實驗組住院天數為(5.50±1.159)d,對照組為(7.42±2.649)d,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30,P=0.001)。
表3 術后血清淀粉酶及PEP發生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ERCP術后均未發生消化道出血、穿孔以及重癥感染和死亡等并發癥。實驗組患者ERCP術后1周行腹部平片檢查,有4例胰管支架未脫落,在胃鏡下成功取出,余均已自行脫落。支架脫落及取出過程未出現消化道出血、穿孔以及消化道梗阻等并發癥。
目前國內多家醫院醫生均熟練掌握ERCP技術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該技術操作成功的基礎是選擇性膽管插管,同時也被術者認為是操作難點。導致乳頭插管失敗的因素有很多[3],如十二指腸乳頭位置、形態、開口情況異常,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膽總管迂曲等。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內鏡醫生操作仍有約10%的病例常規選擇性插管失敗[11]。ERCP術后常見并發癥主要包括PEP、出血、穿孔以及膽道感染等,以PEP最常見,其發生率約為9.7%,高危人群其發生率可達14.7%[12]。本研究術后并發癥中PEP的發生率最高。目前針對PEP 的發生主要有兩種假說:胰管梗阻和損傷后胰酶激活假說[13]。膽管插管困難可導致ERCP操作時間延長,使Oddi括約肌痙攣或十二指腸乳頭水腫,引起胰液引流障礙,從而并發PEP;此外,在插管過程中導絲及造影劑誤入胰管也可損傷胰管上皮細胞或腺泡,破壞其屏障作用,胰液外漏至間質組織中導致胰腺損傷[14]。
本研究通過觀察患者術后淀粉酶變化和腹痛等體征,綜合考慮術后胰腺炎發生情況。發現實驗組術后4h、24h淀粉酶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PEP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考慮胰管支架置入后胰管引流通暢,減少了胰液對胰腺的刺激,從而減輕了術后胰腺炎的嚴重程度,甚至避免了術后胰腺炎的發生。本研究結果說明放置胰管支架對預防術后胰腺炎是有效的。有研究[15]發現ERCP操作時間較長時,預防性行胰管支架置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急性胰腺炎發病率。國外學者[16]針對 PEP 高危患者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預防性置入胰管支架可減少 PEP 的發生,降低PEP的嚴重程度。但有部分患者放置胰管支架仍發生術后胰腺炎[17],考慮可能與反復留置或者在留置過程中操作時間過長,反而加重胰管損傷程度有關。
ERCP術后的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腹痛癥狀,考慮可能是胰腺滲漏、鏡下過度充氣,反復刺激乳頭后水腫導致膽、胰管壓力過高,本研究根據上述腹痛評分標準,發現ERCP術后給予胰管塑料支架引流可以明顯降低腹痛發生。其主要機制考慮一方面胰管支架的置入減輕了乳頭水腫,另一方面防止了腸腔積氣引起的腸道痙攣,減輕了腹痛癥狀。
同時,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相對地降低了住院費用,減少了患者住院帶來的經濟壓力,也表明了預防性放置胰管支架的優勢。
綜上所述,在困難插管ERCP手術中,預防性置入胰管塑料支架不但可降低高淀粉酶血癥、PEP的風險,還可以緩解患者腹痛癥狀,并且該塑料支架費用較低,大多數支架可自行脫落,即使不脫落內鏡下取出方便并且安全,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本研究重癥PEP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由于本實驗選擇病例數較少,是非隨機性研究,不能完全排除選擇性偏倚可能;同時術中部分反復插管失敗,最終選擇外科手術患者未納入研究所致。因此,今后需提高術者ERCP技術水平,以提高插管成功率。而且對于胰管支架放置術后的移位、堵塞等并發癥未做進一步研究,還需擴大病例數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