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e,NMDA)受體腦炎作為神經內科常見的自身免疫性腦炎,通常是由NMDA受體NR1亞基的IgG抗體介導,還可牽連患者杏仁核、海馬回、島葉、下丘腦、扣帶回等邊緣系統結構,使患者出現癲癇、精神行為異常或者記憶障礙等,給患者機體健康及生存質量造成極大危害[1,2]。目前臨床治療方案較多,部分患者經有效救治后可減輕相關癥狀,但其恢復速度較為緩慢,甚至存在一定復發幾率。掌握兒童與成人的臨床特點,為其選擇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可快速促進病情康復,為預后恢復提供前提和保障。本研究選擇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納入的32例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探討兒童和成人抗NMDA受體腦炎的臨床特點,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32例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年齡≤14歲14例(兒童組),>14歲18例(成人組);其中男13例,女19例;受教育程度:小學至初中10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8例。納入標準[3]:①符合疾病診斷標準,經過影像學等檢查確診;②患者與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③病歷資料完整。剔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類疾病、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肝腎疾病、多發性硬化疾病者;②聽力或者溝通障礙者。
1.2 方法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資料,包括姓名、年齡、入院時間、前驅癥狀、首發癥狀以及主要癥狀等,并協助患者進行各項檢查(顱腦MRI、腦脊液檢查、腦電圖、腫瘤標志物、抗NMDA受體抗體等),并依據檢查結果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包含血漿置換、激素、抗癲癇藥物、免疫球蛋白、抗精神癥狀藥物、免疫制劑等,隨后給予隨訪,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分析兩組患者抗NMDA受體腦炎的臨床特點,并對比兩組檢查結果,統計兩組住院時間,并在出院時進行Rankin評分測定。
Rankin評分[4]: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微癥狀,可獨立生活;2分為存在明顯癥狀,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3分為輕度殘疾,需要他人幫助;4分為中度殘疾,無法獨立行走;5分為重度殘疾,需要臥床休息,無法獨立生活。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而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特點對比兒童組在癲癇持續發作、中樞性低通氣方面與成人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抗NMDA受體腦炎的臨床特點比較[n(%)]
2.2 兩組檢查結果對比兒童組在各項檢查結果上與成人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檢查結果對比
2.3 兩組住院時間與Rankin評分對比兒童組住院時間短于成人組,且Rankin評分低于成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時間與Rankin評分對比(±s)
表3 兩組住院時間與Rankin評分對比(±s)
組別住院時間(d)Rankin評分(分)兒童組(n=14)21.36±5.782.12±0.67成人組(n=18)44.08±6.053.57±1.09 t 10.7444.368 P 0.0010.001
抗NMDA受體腦炎作為不明原因腦炎中的主要類型,成為新型自身免疫性腦炎,受到醫療界重點關注。相關數據顯示[5],抗NMDA受體腦炎約占全部腦炎的4%,而位居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癥發生率的第二位,成為危害人們機體健康、降低生存質量的疾病之一。
抗NMDA受體腦炎的患病年齡較廣泛,可在任意年齡出現,尤其是青年女性與兒童。疾病的臨床表現較多,其中大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頭痛等癥狀,研究發現疾病與病毒性感染存在關聯,如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等[6,7]。以往在單純皰疹病毒腦炎患者的腦脊液中發現抗NMDA抗體陽性,提示前驅感染可促進機體出現異常免疫反應,最終導致抗NMDA受體腦炎出現。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組在癲癇持續發作、中樞性低通氣上與成人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成人出現癲癇持續發作、中樞性低通氣的幾率更高,可能是因為兒童年齡較小,且表達能力較差,從而導致其前驅癥狀發生率較成人低,因此前驅癥狀并不能成為疾病診斷的方式之一。另外成人機體免疫反應比兒童更為明顯,可促進更多抗NMDA抗體,增加呼吸中樞的損害,同時對呼吸中樞以及呼吸運動、節律進行控制;部分成人存在癲癇持續發作現象,因此需要長時間進行靜脈泵入鎮靜劑或者麻醉劑對患者呼吸中樞進行有效調控,有可能影響其腦電生理活動。兒童各項機體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而成人的免疫系統較為完善,且免疫反應更為嚴重,癲癇持續發作可直接對患者腦部造成傷害,因此如果使用抗癲癇藥物時療效不理想,最終可能發展成難治性癲癇;成人的病程較長,一旦免疫治療效果不理想,其機體中抗體的降低速度較為緩慢,給大腦造成嚴重損傷,進而造成癲癇反復發作[8~10]。因此與兒童相比,成人更容易出現癲癇持續發作、中樞性低通氣現象。由于大部分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多選擇常規檢查以及腦脊液生化等檢查,其淋巴細胞通常呈現中等程度升高趨勢,且氯、糖、蛋白也明顯增加,少數產生寡克隆帶,但其特異性較低[11,12]。本研究結果中兒童組在各項檢查結果上與成人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成人的高氯、糖、蛋白、有核細胞數、異常腦壓等占比稍高于兒童,但差異并不顯著,可能是因為成人的免疫反應較為顯著。血清、腦脊液中抗NMDA受體抗體陽性是抗NMDA受體腦炎診斷的主要依據,且臨床已有研究證實患者血液以及腦脊液中存在抗NMDA受體抗體,但少數患者僅在腦脊液中顯示陽性,血清中則顯示陰性。另外相關報道中,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經MRI檢查發現其FLAIR、T2高信號影,且多發生在前額葉以及顳葉,少數處于腦干或者小腦。其中病程較長的患者白質區域出現脫髓鞘樣變,但其MRI結果的異常情況與臨床表現、體征的嚴重程度并無明顯關聯。但本次研究結果中兒童與成人結果相比無差異,說明MRI雖然具備一定診斷價值,但其仍缺乏一定特異性。而腦電圖作為疾病診斷的常見方式,患者經檢查顯示彌漫性慢波,尤其以δ波較為多見,同時可能合并癇樣放電,少數表現刷狀波,但其檢查結果的特異度較低[13,14]。
本研究中兒童組住院時間短于成人組,且Rankin評分低于成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兒童組治療后的住院時間更短,且預后較好。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方式較多,其中包含腫瘤切除、一線以及二線免疫治療等,但尚無統一標準。部分抗NMDA受體腦炎可能同時合并腫瘤,而關于腫瘤的治療對預后影響極大,因此臨床需要重點關注腫瘤的篩查工作。對此類合并腫瘤患者,除了常規免疫治療外,應盡早給予腫瘤切除術。另外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多伴有癲癇發作,因此治療過程中需增加抗癲癇藥物,與成人相比,兒童治療的效果更為明顯,可對疾病進行有效控制,分析原因可能是抗NMDA抗體對兒童腦部功能的傷害較小。本次研究中兒童的治療效果較成人更好,可能是因為兒童年齡較小,其預后相對更好,特別是兒童機體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全,免疫應答較為薄弱,短時間內無法產生較多抗NMDA抗體,因此減輕了對腦部的損傷。一旦接受免疫治療,直接抑制其免疫系統,并降低抗體的合成能力,促進病情快速好轉,為其預后提供保障[15]。而成人通常病情較為嚴重,伴有癲癇持續發作、中樞性低通氣的風險更大,導致其恢復速度較慢,預后較差。
綜上所述,與兒童相比,成人更容易出現癲癇持續發作、中樞性低通氣現象,而兒童經有效治療后的效果較好,住院時間較成人短。